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市县脱钩、城乡分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家对新农村的建设充满信心,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我国普遍存在的市管县体制的制约,市管县体制长期以来影响农村的发展,必将在财政资金、管理体制、工作效率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市县脱钩、城乡分治改革来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改革中,要注意通过试点,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步推进,避免大起大落,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逐渐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比较复杂的工作,这其中涉及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完善。这其中一个完善健全的农村会计财务体制的建设更是新农村建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大力度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会计体制建设,对于整个农村的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仅是“新村庄建设”,而是一个全面的发展目标,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农民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着手,中心问题还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城镇化建设,人口转移,“空壳村”整理,农业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必须以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作为动力,必须明确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4.
西部新农村建设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因民经济进入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成为政府重要政策。这就有必要研究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新农村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困难和问题,探索西部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对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方向进行科学抉择,从城乡互动的视角对西部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执行和体制变革进行系统设计,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绩效。  相似文献   

5.
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城镇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体制基础,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城镇化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者互相联系,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6.
梁贤 《农村经济》2007,(6):46-48
文章运用系统论的原理,从国家、国民经济和公民权利等宏观层面以及贫困内涵、贫困区域和贫困个体等微观层面,阐述了重新确立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认识观的必要性,并提出要通过方法论的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整体性原则,统筹新农村全面发展;坚持尊重主体性原则,以农民为本;坚持机制体制创新的原则,构建和谐农村.  相似文献   

7.
文摘     
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五方面关系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近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要注意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二是要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村庄建设的关系,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不讲条件、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更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搞形象工程;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两者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四是增加投入与创新体制机制的关系,特别是要探索建设项目民主决策机制、建设资金的筹集和融资机制、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机…  相似文献   

8.
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非常严重的障碍之一.原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落后,已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有效地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文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体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推进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及其破解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后,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总结出了不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模式。但是,从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来看,其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还面临着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产业发展与劳动力就业和农民收入问题、农业投融资和保险问题、农村产权制度建设问题、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问题、农村政权建设与民主管理问题等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破解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用统筹城乡的办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用经营城市的方法激活农村产权,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以民主与法制的方法加强农村基层政权与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村信用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支持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多年来在改进服务、改革体制、改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就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提出了几方面的设想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信用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支持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多年来在改进服务、改革体制、改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就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提出了几方面的设想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广元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工作思路,以建设示范片为重点,成片成带成规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主导产业快速推进、村落民居有序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逐步配套、机制体制不断创新,农民从中真正得到了实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我国广大农村的现状,提出农村自生能力概念,通过阐述农村普遍缺乏自生能力,再造农村自生能力问题是农村改革绕不过去的深层次问题,推进体制创新为再造农村自生能力创造适宜环境等命题,论证激发和再造农村自生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逻辑出发点,激发和再造农村自生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其中体制创新、落实国民待遇是关键,在此基础上,新农村建设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于2006年4月5日晚举办了“第四届农村发展论坛聚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邀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锡丈研究员就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专题报告。陈主任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原则,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苯文根据其报告整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农村建设基本上沿袭的是传统模式和思路,对农村建设涉及体制调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缺乏足够的探讨和关注。本文从立足体制机制创新出发,基于对江西省一个村镇的调研案例,就新农村建设之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经济合作组织机制、融资机制、农民消费模式、环境和风险保障机制,以及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模式的再创新等诸方面作了较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积极探索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创新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积累经验,加强示范,从今年起,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建立跨区域、大范围的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试验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把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和建设新农村的先行区为目标,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重点实施,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建设新农村需要生产力的支撑,生产力的构成至少应包括潜在能力的释放和新兴能力的增长两个板块,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无论是解放生产力还是发展生产力,都需要通过革故鼎新的手段,否定不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存体制和机制,建立起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体制和新的运行机  相似文献   

18.
就当前农村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若干问题,阐明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即农村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乡镇体制矛盾的根本措施要放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上;乡镇机构改革首要任务要理顺乡镇管理体制,推进县以上政府机构改革;构建强政府、强社会的乡、村治理模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9.
四、农发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发行职能范围、业务选择、体制变革、环境改善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必须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内外互动,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以来,扬州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强镇兴村、创业富民、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目标,协调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打破,城乡生产要素还不能充分自由流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收入构成、群体分布不尽合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高标准农田比重、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还不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三大保障"与城镇居民不接轨;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新型职业农民比重较低;村级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统一经营服务能力较弱;小城镇人口、产业集聚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财政、金融投入"三农"力度亟须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