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数字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广西为例,探讨数字经济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八大模式,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广西加快数字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策略与战略重点,以期为其他西部民族地区重塑乡村"形实魂"、走城乡共同富裕道路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假日制度的实施,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为适应实施了九年的"旅游黄金周"向"旅游黄金时"的演变,笔者提出"小时旅游经济圈"战略。非均衡增长理论和现代企业区位选择论为"小时旅游经济圈"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认为"小时旅游经济圈"战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10~2016年森林公园及其所在市的宏观数据,构建面板数据,考察保护性投资对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的影响,并选取造林面积、林相改造作为缓解保护性投资内生性的工具变量,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森林公园的保护性投资对其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森林公园进行保护性投资并不能带来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显著增加,反而导致旅游收入显著减少;保护性投资对森林公园的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影响在不同等级、不同地区的森林公园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保护性投资的1期滞后项对森林公园的旅游人次增长具有积极影响,却无法显著地促进森林公园的旅游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4.
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国内旅游收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一直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立足于开发国内旅游市场,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国内旅游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国内旅游逐渐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旅游产业也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收入直接反映了某一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旅游经济的运行状况,是衡量旅游经济活动及其效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旅游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的旅游收入中,主要影响因素为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所以,研究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岛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超  文艳 《中国渔业经济》2005,(2):25-26,33
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海岛旅游的多元化发展进行了探讨.重点对海岛生态游、海岛高端旅游、无人岛旅游等新兴海岛旅游开发做了论述.提出在坚持对海岛"先保护,后开发"、"重点保护,适度开发"、"多自然发展,少人为改造"等原则下,多元化地开发海岛旅游,科学地构建海岛旅游结构,从而为海岛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业支持,实现海岛经济、环境、生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在广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选择广西到乡村旅游资源向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效益转化的规模和速度.本文在综合分析广西乡村旅游经济、社会、环境、区位等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实际下,广西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是由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所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中旅游购物不仅是旅游消费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旅游国家和地区创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购物收入一般占到旅游业总收入的40%以上,我国也基本保持在20%~30%.可见,旅游购物及其所依托的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已成为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撵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旅游收入的稳定增长,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章立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主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分类,分别应用"三三六"评价法和模糊综合法对该区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发展并不均衡,旅游资源及产品同质性大、重复开发较多,同质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多于合作。该文针对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深度开发、提升自然旅游资源合力的整体开发、改善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系统外部环境和利用"旅游扶贫"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措施,以期对该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结合养老旅游特征与滨海城市旅游资源优势,从旅游接待能力、养生养老环境、产业发展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湛江市旅游养老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7年,湛江市旅游养老适宜性指数逐年稳步上升,常住人口数、地区GDP、卫生人员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房销售额指标对旅游养老适宜性影响较大。提出培育旅游养老产业、促进游客社会融合、建设"老年友好城市"、制定绿色发展规划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一直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立足于开发国内旅游市场,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国内旅游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国内旅游逐渐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旅游产业也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收入直接反映了某一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旅游经济的运行状况,是衡量旅游经济活动及其效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综合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旅游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西部各省区都把旅游作为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从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的现状入手,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2.
按照城市旅游资源对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影响,对昆明市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的特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旅游资源的吸引范围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旅游资源现状、资源对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具体归纳,并提出发挥城市理念、听取民众意见、完善旅游发展规划、重新改造一批景点以及培养资源开发和规划人才等建议,以促进昆明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主观印象是影响旅游者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主观印象是个体对所接受的旅游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后的主观感知结果,并非客观推广传播的旅游形象在个体大脑中的完全再现.桂林是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入境旅游蓬勃发展.探索入境游客对桂林旅游总体印象的感知,能够为桂林旅游的形象宣传策略的制定、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目前基于旅游市场调研一手资料的旅游印象研究还没有,本文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1年3月6日,石林风景名胜区以其举世罕见的岩溶峰林地貌奇观,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美学价值被国土资源部公布为全国首批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2004年2月13日,云南石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石林作为彝族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也拥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通过对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和旅游环境容量分析,对于协调其地质遗迹旅游资源与人文景观的开发、控制高峰期旅游容量以及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后期,乡村旅游兴起,并蓬勃发展,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乡村旅游的研究大大推进了旅游研究进程。然而,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诸多地区出现了"公地悲剧"、"围城效应"、发展"内卷化"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对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渔家乐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探讨滨海乡村旅游社区发展的合适路径。  相似文献   

16.
李俊梅 《南方农村》2009,25(6):84-87
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促进国内经济继续稳步增长,我国众多地区以政府补贴发放了旅游消费券,其中乡村旅游消费券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旅游消费券和乡村旅游地两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具体包括旅游消费券的指向性、发放方式和使用规定、乡村旅游地农民素质和产品开发及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等,希望可以促使乡村旅游业借此机遇更好发展,并为新时期下农村乃至全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官方旅游网站在旅游资讯、政务、质监和营销方面的潜力巨大,但其发展却相对滞后。巢湖市旅游官网属于旅游信息资讯网和旅游政务网的合体,其网站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远远跟不上旅游信息化的步伐。通过评测其网站主要构建要素,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深度挖掘吴文化人文底蕴与当代价值,推动吴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发展,是展现新吴文化旅游特色魅力的关键所在.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让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新吴具备一定的文化旅游发展优势.但是新吴文化旅游发展面临吴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吴文化创意有待挖掘等挑战,在全域旅游理念下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新吴全力打造华东...  相似文献   

19.
沈阳棋盘山旅游开发区旅游企业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博弈论为指导,以沈阳棋盘山旅游开发区旅游企业为研究对象,与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旅游者三个利益相关者展开博弈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企业与当地政府博弈,合法经营为最优选择;与社区居民博弈需选择(合作,合作)组合;与旅游者博弈应选择诚信经营;旅游企业间竞争要重视产品差异化。提出了旅游企业利益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The authors discuss wine tourism activities in the context of gene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lovenia. The country’s winegrowing areas have developed traditionally important viticulture, a relatively intensive production of typical grape varieties and in some cases also a distinct entrepreneurial spirit, which consequently reflects in touris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diverse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ural values. Three Slovene wine regions are divided into nine wine districts with their own identities and more or less distinct terroirs. Despite a several centuries’ long tradition and a rich wine culture, it is evident that in national tourism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plans, wine tourism still does not occupy the position that it probably deserves, although most of the documents stress its potential for local or regional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s recognize a significant interest among winemakers and tourism professionals for strategic cooperation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to develop wine tourism in the selected destinations. The authors therefore focus on some paradoxes and emphasize examples of good practice at the 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