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社会林业是林业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8年第八届世界林业人会以来的短短Zo年时间里,社会林业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经济体制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得到广泛发展,其根源在于社会林业是林业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林业作为现代林业的社会组织是人类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解决林业比较利益偏低的必然选择。一、社会林业是人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任何组织都是追求特定目标的社会团体或单位,因此组织的目标仍是关系到~个组织能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问题。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无目标即无组织可卖,组织的一切活动与发展,均须以目标的实现为行动…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是我国北方的重点集体林区。长期以来由于林业发展遭遇体制约束,旧体制的负面效应日趋明显,束缚了林业资源潜能的充分释放。2003年中央林业决定发布后,辽宁省开始重新考虑林业的发展思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考察学习福建经验,我们充分认识到,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理顺林业生产关系、增强发展活力、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选择。2005年上半年,辽宁省本溪市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下半年在全省推开。目前,全省林改势头强劲,成效十分明显。综合分析辽宁省林改的推进情况,我认为搞好林改必须认真对待“三种力量”实把…  相似文献   

4.
解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一直受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的束缚,使我国林业至今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1.林业生产仍以木材为中心,重采轻育的错误作法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发展方针得不到贯彻落实。2.森林资源仍呈下降趋势。据林业部“五·五”森林资源清查报告,全国森林覆被率已从“四·五”清查时期的12.7%下降到12%。3.森林的破坏面积超过新造林的可成林面积。4.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大于林木生长量。每年全国森林消耗量为29,410万立方米,用材林生长量为20,106万立方米,森林赤字达9,304万立方米。特别是国有林区集中过伐十分严重。仅以黑龙江省为例,40  相似文献   

5.
我国林业生产建设,经过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重要贡献,林业自身也在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林业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当前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在林业生产循环上出现森林资源难以为继,即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特别是用材林  相似文献   

6.
现代高效持续林业——中国林业发展道路的抉择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世界林业的发展划分为古代原始林业、近代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三个历史时期。讨论了各时期的起点和标志,认为高效持续应该是现代林业最本质的特征。介绍二战以来有影响的林业经营理论的基本论点及其对世界林业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了其局限与不足。着重指出生态林业范畴存在内涵界定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现代林业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中国林业──环境林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从森林生态功能产出的实际与国际上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动态与趋势出发,通过多年对森林环境经济问题的研究,初步提出中国21世纪林业的基本走向──环境林业的设想。环境林业是将在林环境产品与服务通过科学的计量、计价与核算,根据人类对提高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和相关产业部门的市场需要,逐步建立森林环境资源市场,规范交易行为,在政府参与和协调下,逐步解决森林资源与环境的经济补偿,这是摆脱林业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对环境林业的认识与推动虽然很难,但应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8.
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带——21世纪中国林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林业发展50年的回顾,认为林业仍深陷于短缺时代,根据国内外解决林业短缺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趋势,提出在东南丘陵区建设21世纪林业产业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林业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林业也是解决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关键,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民生息息相关。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传统的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探索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成为迫切需要。由刘珉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林业发展之路——从生态赤字到生态盈余》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林业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转变增长方式是浙江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小省的浙江省现已发展成为竹业、木业、花卉苗木、森林旅游业大省,以占全国森林面积三十分之一、森林蓄积六十分之一的浙江,创造出了占全国八分之一的林业产值。林业产业已成为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林业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我省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林业行业社会总产值1060.74亿元,比2000年535.7亿元增长97.82%,年均增长19.56%。2005年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38.53亿美元,占全国10.06%,比2001年的14.54亿美元增长164.99%,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与中国林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丹 《林业经济》2013,(1):28-35,46
介绍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回顾国际关于生态文明的主要思潮和理论,对生态中心主义、环境建构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回顾了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的提出与发展,并从林业发展观、林业制度政策、林业产业、林业生态文化、林业国际合作五个方面分析中国林业生态现代化所取得的进展和在全球生态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提出未来林业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重视等凝聚生态发展共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则、动员多种内外部资源和寻求广泛支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加入 WTO 以后,按传统的农业模式,单纯依靠在土地上种植粮食作物,农民难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如何应对加入 WTO 的挑战?黑龙江绥化市把林业作为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当作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全面加快林业升位进程,在全市建立起优质高效的林业体系。他们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由于假日经济的发展,森林旅游成为福州市林业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福州市发展森林旅游具备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对发展福州市林业假日经济提出7条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浙江林业》2005,(2):F002-F002,1
义乌市位于浙江中部,土地总积11.1万公顷,林业用地5.7万公顷,占51.4%,森林蓄积115.8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758万株,森林覆盖率50.8%。  相似文献   

15.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林迎星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既是一个关系到今后中国林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事关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应该与林业持续发展赠系在一起考虑,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林业分类经...  相似文献   

16.
<正> 运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中国林业发展,这是当前林业界讨论的热点。我们认为:中国林业应以森林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走一条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即生态林业发展道路。但也有同志对此提出质疑,如王前进同志就是一个,他在《林业问题》1989年第1期到第3期上发表了三篇系列文章,认为森林生态经济学既有理论体系的两大缺陷,又难以符合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的发展让经济市场不断繁荣,同时也加快了林业经济的建设。而真正促进林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实现并非易事,其还需要我们所进行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基于此,本文就中国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 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方针有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一是森林的分类经营,二是林业的地域分工。而林业区划正是林业地域分工的一项基础的工作。本文试图在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林业区划工作基础上,从生态林业建设角度出发对林业区划的意义与原则进行再认识,並以南方集体林区为背景加以区划分析,以期进一步促进林业区划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深入,使林业区划在指导林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林业生态效率与生态生产率的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界定林业生态效率的内涵,建立林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全国30个省市(港、澳、台、藏除外)的林业生态效率和生态生产率进行测度表明:中国林业生态效率在近十年呈小范围波动性变化,全国总体的林业生态效率均值为0.912,并且地区及省市间差别较大;TFP指数均值达到1.037,表明中国林业生态效率的发展水平整体在缓慢提高,技术进步变动指数是导致总林业生态生产率TFP指数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地区和省市间各分解指数也存在很大差异。适当改变林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适度调整林业发展规模对于各省市提高林业生态效率和生态生产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林业生态文化是政府主导下发挥生态生产力效能、市场引导下实现林业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人本理念要求下弘扬生态文明的文化,对林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发展现代林业,必须要构建推动林业改革的政府生态文化体系、市场生态文化体系和人文生态文化体系,实现林业建设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