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8年1月12日,中法聚变联合研究中心成立,拉开了中法两国聚变能源领域务实合作的崭新篇章。从2007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起,至今已超过十年。此前,"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大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ITER十年’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事实证明,ITER是一个历史契机,促使中国核聚变能源研究创新能力已整体进入世界前列。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正立足于十年来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未来将为解决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多的"中国  相似文献   

2.
新的世纪需要新的能源。11月21日,一项举世瞩目的人类开发新能源宏伟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在法国全面启动,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的7方代表在法国总统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实验协定及相关文件。此前,10月16日,由中核集团公司和成都市政府联合承办的第21届世界聚变能大会召开,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800多位核聚变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实现核聚变的热核反应堆,是人类今后将拥有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主管科技发展的副总经理杨长利说,“作为中国和平…  相似文献   

3.
正一提起核聚变,自然会想到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而在西物院,就不得不提"磁约束核聚变工程与实验研究"创新团队。这个400多人的团队,以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的运行及其改造升级为平台,以承担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为牵引,大胆创新,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他们精益求精,将聚变理论、实验研究、工程技术研究推向极致;他们从零起步,为ITER计划工程注入中国智慧。科研所走过的每一步注定艰辛。核聚变能被  相似文献   

4.
正核聚变工程,又称"人造太阳",而段旭如的名字本就与"太阳"相关。刚过50岁的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段旭如坐在记者面前,语速不快却无比坚定:"做聚变,不能急功近利,要有执着的科学精神。聚变,或许是我一辈子追求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正记者(以下简称"记"):2017年是中国加入ITER计划的第十年,您如何看待中方在ITER计划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对ITER计划所作出的贡献?Tony S.Taylor:我认为,在过去10年中,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作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去年,中国的EAST装置实现了100秒稳态放电,这对于研究聚变的长时间稳定放电有非常大的意义。在过去十年,中国有很多年轻的科学家参与到聚变的发展中,现在他们已经成长起来了,未来他们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中国在工程上的  相似文献   

6.
环球     
《中国核工业》2013,(12):9-9
12月11日,位于法国南部卡达哈¨‘的围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托卡马克装再日前完成陵基第一罐混凝十的浇筑。  相似文献   

7.
《中国核工业》2011,(7):7-7
7月19日,中国国际热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ITER中心)在京召开ITER计划磁体电源设备采购说明会,国内20多家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参加了会议。ITER中心有关领导介绍了ITER计划的总体情况和实施进展;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介绍了我国承担的磁体电源系统采购任务的具体物项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核工业》2011,(12):7-7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制造的首件中国产品“ITER环向场(TF)超导导体”近日已正式交付启运。  相似文献   

9.
速递     
<正>我国率先突破热核聚变工程核心技术近日,由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研发制造的国际热核聚变核心部件——超热负荷第一壁原型件在国际上率先通过权威机构认证,这是我国对国际热核聚变项目的重大贡献。西南物理研究院完成该部件的自主研发制造工作,将对未来自主建造聚变堆,有很大的促  相似文献   

10.
核聚变技术是中国核能利用“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科技含量之高、基础研究道路之艰辛,没有矢志不渝献身科学的精神,很难取得今天的成果。在当今国际ITER舞台上,中国核工业的身影日益活跃,中国核工业的声音日益响亮,这不仅是核工业聚变人的光荣,更是中国人的光荣。  相似文献   

11.
正记者(以下简称"记"):此次国家科技部举办ITER十年大会,会上有很多重量级的嘉宾出席,足以看出国家对于这个项目的重视。那么,历经十年发展,中国聚变发展处于什么地位?罗德隆(以下简称"罗"):ITER计划是欧洲科学家在1988年提出来的,他们用了13年的时间将设计做好。早在ITER设计阶段,中方的科学家提出希望加入其中,但是没有成功。2003年,我们国家从能源战略、科技创新和融入国际社会等角度出发,作出了加入ITER的决定。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劳伦斯维尔等离子物理公司的"聚焦聚变"项目。这家公司表示他们很快就能捧走能源领域的圣杯——核聚变发电。研究中,他们成功将聚变燃料加热到18亿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200倍。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将燃料密度提高1万倍,计划在18个月内完成目标。一家核电站。LPP公司指出他们研制的系统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遏制气候变化,同时还能提供不会  相似文献   

13.
钟荷 《广西电业》2014,(5):101-101
正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新型磁行为,可以使核聚变反应更容易开始。灵感来自太阳耀斑和极光方面的空间物理学。聚变被广泛认为是核能的最终目标。裂变时留下的放射性废物必须被安全地存储,聚变则生成氦,是一种无害的元素。250千克的聚变燃料可以与270万吨煤产生同样多的能源。  相似文献   

14.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热核聚变研究计划之一,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参与。文章根据ITER项目中某FIDIC合同框架下的施工项目,研究其工程计价规则与国内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的差异,主要关注投标报价工程量计算规则、目标价机制(结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单价计算规则、分包费用计算和划分这几点内容,总结该国际工程项目应用的工程计价规则,并分析其与国内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的差异。文章提出的应对措施有助于加深对国际工程计价规则与国内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之间差异的理解,为参与国际工程项目的决策者提供参考,以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15.
<正>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团队"最新建成的强流氘氚聚变中子源HINEG已于1月2日第Ⅰ阶段实验成功产生氘氚核聚变中子,流强高达1.1×10~(12)n/s,强流加速器和高速旋转靶系统实现连续稳定运行,主要实验参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了解,中子是核能系统运行和安全控制的"灵魂",中子源是研究核能与核安全技术的必备实验平台。HINEG强流中子源通过加速器加速氘离子后轰击氚靶产生能量为14.1MeV的聚变中子,可以用于模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核工业》2011,(8):6-6
8月14日,中国首批国际核聚变试验堆(ITER)部件制造开工典礼在合肥召开。据悉,中国制造的首批ITER部件,所选用的材料全部自主研发。目前仅有两个国家在完成制造任务时可以完全自主研发生产,中国为其中之一。我国生产样品均一次性通过国际组织检测且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7.
1991年春末,4月21日下午,青衣江畔,新雨初晴,白云点缀,一碧如洗。江泽民主席在李定凡同志和四川省党政军领导陪同下,视察核工业系统乐山近郊的受控核聚变科研基地。在实验室仔细观看了国旗下的“中国环流器一号”聚变实验装置,倾听了工作同志的如流对答后,江主席欣然命笔题词:开发核聚变能源,造福子孙后代。题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们的任务和国家目标,展现了核聚变能源工业的前景。翌年初夏,在北京召开的“海  相似文献   

18.
自主创新是基础研究的生命所在。受控核聚变是人类最理想的安全、洁净、可持续使用的终极能源。但其技术复杂性、艰难程度也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一次空前的技术挑战,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探索,伴随着一次次的创新突破,聚变研究在艰难中稳步前进。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是上世纪60年代国家出于对能源安全的战略考虑,最早组建的从事聚变能源开发的大型专业研究院。经过40年不懈的努力,西物院成功地建造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中国环流器新一号装置,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地建成了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实现了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从原理…  相似文献   

19.
希物 《中国核工业》2006,(12):15-16
国际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国际上将核聚变研究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即:原理性研究阶段、规模实验阶段、点火装置实验阶段(氘氚燃烧实验)、反应堆工程物理实验阶段、示范反应堆阶段、商用化反应堆阶段。总体上看,国际磁约束核聚变界正处在点火装置和氘氚燃烧实验阶段,并逐步向反应堆工程实验阶段过渡。上世纪90年代,国际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聚变反应堆级的等离子体参数,初步进行的氘-氚反应实验,得到16兆瓦的聚变功率。可以说,磁约束核聚变的科学可行性已得到证实,有可能考虑建造“聚变能实验堆”,创造研…  相似文献   

20.
燃料取之海水、理想洁净的受控核聚变能的应用成为印度最终解决能源危机的有希望的途径。印度作为仅次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聚变研究大国,试图在国际聚变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