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商》2015,(3)
本文阐述了绿色建筑经济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意义及问题,并结合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需要,提出了推动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化,加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绿色建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本文笔者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和优势进行了探讨以及对绿色建筑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绿色建筑顺势而生。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已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成功,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绿色建筑顺势而生。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已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成功,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国际上对绿色建筑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负面影响环境。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的室内、室外及资源环境的论述,提出了解决绿色建筑建设效率的途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时,需要遵循绿色环保理念开展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并在推进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增强工程项目的绿色环保属性。 文章侧重分析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阐述绿色建筑施工以及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存的问题。 之后按照绿色经济理念以及工程项目建设要求确定相关策略。 保证具体策略的准确性,使得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是在我国房地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绿色建筑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层次还相对较低。研究在分析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就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品牌》2015,(12)
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绿色产业经济的建设,加强绿色产业经济建设发展水平,提升现代城市的有效可持续稳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分析城市建设资源,对城市可利用和不可再利用的资源研究有效再生途径,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材料的再利用。绿色建筑的设计从科学角度对逐步加强最大建筑的利用效率,依照建筑生产发展的标准需求,对现代绿色建筑设计进行分析,总结适合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方案,依照我国现行的建筑规划发展模式进行设计改进和提升,从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中认识提升环保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政府参与下绿色建筑供应链形成及运作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筑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才能确保绿色供应链的形成和运营的畅通,却是当前在建筑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首先介绍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接着分析了其在实施、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政府参与下绿色建筑供应链的运作模型,形成以建设单位为核心企业的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  相似文献   

10.
陈实 《现代商业》2013,(34):268-270
本文主要研究绿色建筑的制约因素与可行的应对策略。本文认为,就绿色建筑的制约因素而言,主要包括绿色建筑理念淡薄、绿色建筑推动力不足和绿色建筑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为此要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首先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就势在必行;其次要完善激励机制建设,以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再次推进信息公开化建设,实现绿色建筑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流动,从而促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最后需加快与绿色建筑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为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制度保障,从而实现绿色建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态势,形成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生的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对建设用地面积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总人口,其次为城镇户籍人口、地方财政收入值,再次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城镇户籍人口、总人口、地方财政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对交通用地面积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总人口、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户籍人口。海南省建设用地的效益处于不断上升趋势。海南省土地利用未来需求变化及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第一,总人口持续稳定增长,城市化水平提高和非农人口增长加快,对建设用地规模产生显著影响;第二,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续增加,增长速度近三年呈现上升趋势,建设用地需求强劲;第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保持稳定,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提高,建设用地增速加快。  相似文献   

12.
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给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信息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积极应对,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断扩张的产物,城中村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深圳城中村违法建筑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城中村违法建筑的形成与城中村的土地供求、土地权属、地价等因素息息相关.其中,土地供求关系是人地关系最直接、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而土地价值则是土地供求实现的基础.为更好地推动深圳城中村改造理论与实践研究,应针对城中村制定完善的土地、规划、建设等管理制度,充分运用法律、市场、社会、文化等各种手段,综合管理城中村;应针对历史遗留土地和房屋产权问题,彻底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制定相关处理政策和程序,及早理顺历史遗留的土地和房屋产权不清问题;应针对城中村土地管理问题,加大政府监督管理力度,健全完善城中村土地和房屋产权流转制度,加强对城中村村民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应健全城中村管理机构,派驻专业队伍到社区基层进行一线监督和管理;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使用机制,严把土地供应关,加快出台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村集体经济以各种方式进行城中村改造,消除城中村存余的空地、危房等城中村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市建筑面临很多环境问题 ,如何善待地球 ,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有限资源 ,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识。城市建筑要有长远目标 ,多从再生资源方面下功夫 ,以便于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企业与员工共同建立的“心理契约”能使企业内个人与他人在动态的条件下不断地保持良好关系 ,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自主能动开发 ,发挥员工的潜能 ,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实现员工个人的目标来实现企业目标。这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城市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邻接矩阵、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采用面板门限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贸易开放、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贸易开放、城市化、二氧化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贸易开放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受人力资本存在的单一门限值影响,若地区人力资本越过门限值,贸易开放可以显著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反之,贸易开放对二氧化碳排放则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财源建设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地方财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建立财源建设长效机制的必要性,构建一个包括领导、投入、奖惩、服务和监督管理等在内的长效机制。构建地方财源建设长效机制。应加强财源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研究,优化财源建设发展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源建设评价体系,做大做强产业支撑。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外向型财源,细化税收征管,为地方财源发展提供保障力量。  相似文献   

18.
王连森 《商业研究》2005,(22):185-187
品牌是企业的宝贵资产,是企业创建和累积品牌资产的首要任务。在品牌资产创建与积累中应注重“能力———效应观”,实现品牌识别设计与定位品牌支撑与传播、品牌形象测评等环节的相互连接,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上升模式,使品牌资产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问题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改革课题,城市化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河南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中原城市群的形成更是城市化发展的助推器。但与此同时,偏低的城市化水平,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也为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的瓶颈。河南今后的城市化发展应当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扭转劣势局面,在把握新农村运动和周边城市群不断形成的机遇的同时应对与资源环境发展不协调的挑战,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晓 《商业研究》2007,(11):131-134
农业信息化发展在其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成熟和服务机制不健全、农民素质和信息意识差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和开发成熟的农业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是促进我国农业业信息化建设之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