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85.48万辆营运车、40.70万个经营户、156.7万名从业人员;1000个运管机构,12.3万名运管人员,这就是广东道路运输的家底。广东在全国道路运输行业一直领先,其道路运量和周转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如何继续发挥广东优势,保持行业领先?从2003年开始,广东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建设广东省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向全省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迈出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2.
为了总结、交流、推广各地道路运输信息化工作成果,加快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2006年4月27日至28日交通部公路司在杭州召开道路运输信息化成果交流会。这是首次举办的全国范围的道路运输信息化专题会议。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运管局处领导和其他代表共一百余人参加大会。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运管局认真分析了山西省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编制了《山西省道路运输业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为山西省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努力,构建了山西省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综合体系,初步建成了信息化支撑、管理信息、市场监管、运输服务等四个平台,为山西省行业管理和信息服务提供了管理技术手段,实现了全省道路运输管理业务应用数据共享,实现了运政监管和企业管理不同系统间的协同应用,实现了道路运输行业综合运行分析,推动了行业管理和运输服务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我国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取得了重大进展。自去年以来,我国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更加火热。在今年的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黄菊副总理指示“要加快道路、水路运输信息化建设”。李盛霖部长在工作报告中要求“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设省市县三级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实现异地违章处罚信息共享”。最近,交通部通过《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交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领导的重要指示和各项政策文件不仅勾勒出未来我国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的基本轮廓,更对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都在感受着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种种好处,不论在生产经营领域还是在行政管理单位,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不但在单位内部组建了局域网,而且通过租用电信专线组建了应用于业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办公OA系统的专网,实现了与上级业务主管单位、行政主管单位及下属业务单位的网络通讯。  相似文献   

6.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经过多年“自下而上”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在全行业范围内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各省的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政府其他部门办公系统或外省的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之间,在互联互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道路运输信息化的深层次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网的运输管理信息网络,26个省级运管机构开发应用了运政管理信息系统,连接了全国78%的地市。维修、驾培、移动稽查、运输规费征收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推广应用。大多数省市运管机构建立了对外门户网站,部分地市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等功能。所有公路主枢纽汽车客运站实现了微机售票,同城联网售票在部分中心地市得到应用。公路货运交易信息服务系统在主要省市得到推广应用,GPS/GIS、条码、射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在危险品运输、出租车客运、长途客运、货运、物流等领域,运输与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宏大背景,道路运输行业对信息化抱有更多的期望,主要因为点多、线长、面广是道路运输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制约传统的道路运输业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要实现重大转变,需要建设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只有经营和服务实现网络化,从传统的道路运输服务转向现代道路运输服务才有可能。同时,交通主管部门和运管机构,需要由信息化搭建法治平台,在行政许可、行业监管和行政处罚等方面体现便民、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发展道路运输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盛霖部长最近就交通信息化工作指出,在信息化时代,交通信息化建设要跟上发展形势。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的需要,是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是提高交通行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行业的需要。在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李部长针对道路运输信息化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贯彻2006年交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部领导对信息化工作提出的有关要求,不仅是部内有关司局的重点工作,同时也是各级交通部门的重要任务。交通部科教司作为交通信息化的职能司局,将与部内各司局协同合作,共同做好交通信息化工作。近期的工作思路可概括为12个字,即“抓基础,整资源,促应用,出人才”。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制改革以后,新成立的道路运输司以道路运输行业大调研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大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完善政策法规,理顺体制机制,在全行业推出系列重点工作和试点工程,道路运输业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创新发展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为贯彻落实十八大交通运输发展新精神、新要求,总结最近几年道路运输发展新成就、新经验,交通运输部将召开全国道路运输工作会议,部署新时期道路运输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交通部门作为道路运输行业的主管部门,引导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法定职责,是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济南市交通局遵循《道路运输条例》,把便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实现管理理念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路运输》2008,(9):F0002-F0002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和新闻宣传的部署和要求,本刊将充分发挥道路运输行业权威媒体的主流宣传作用,举办专题宣传、征文和摄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年底出版道路运输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专刊,全方位展示30年来道路运输行业成就,共同纪念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3.
加快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是提高道路运输管理能力的当务之急,多年来四平市运输管理处加快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步伐,在行业管理方面充分运用信息系统,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为推动道路运输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国际联运旅客列车是指在铁路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组织开行的国际列车。目前,国际联运旅客列车客票业务缺乏统一的管理系统,有手工填写票据售票和单机系统售票2种方式,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为进一步提升国际联运旅客列车业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对国际列车联运业务需求、跨境业务组织管理方式、联运系统体系结构、各联运国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构建国际旅客列车客票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以中国铁路12306系统架构为基础,集成国际票务服务功能域,支撑我国与铁路合作组织部分成员国家之间跨境运输业务,适应国际列车跨境车票售检交易需求和系统安全需求,为提升国际列车客票系统的数字信息服务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特别是运政信息化发展的需要,5月15日,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邀请16个省(区、市)运管机构业务骨干在石家庄召开道路运输工作规范修订座谈会,部署全面系统修订现行《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简称《工作规范》)。2008年10月15日,《工作规范》经部审议通过。自实施以来,《工作规范》为促进道路运输市场繁荣稳定和现代道路运输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国家实施大部制改革后,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前福建省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在总体上尚存在“三个滞后”、“二个不平衡”、“一个矛盾”的问题。“三个滞后”,一是法律法规滞后,影响并削弱了行业管理的力度;二是道路运政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建立全省统一的运政信息网络;三是实现道路运输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规划相对滞  相似文献   

18.
企业     
《中国道路运输》2014,(12):90-91
江西18个一级客运站联网售票 自9月22日起,江西省内18个一级汽车客运站点开始联网售票,并开通异地售票业务。截至10月底,通过“江西省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售出车票超过千张,为旅客出行提供了便利。此次联网售票的18个一级汽车站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旅客可以通过全国汽车票预订平台(www.12308.com),以及中国公路客票网(www.bus365.com)购买3天以内(含3天)的省内汽车票,每人每次最多可购买5张,网络只售全价票,不售半价票和其他特种票,目前暂时不支持网络退票,通过网络购票的旅客,如需退票须到始发站柜台退票窗口办理。  相似文献   

19.
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是运输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输管理信息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计算机或网络的组合,也不是局部几个应用系统的使用,而是通过现代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采集各种有关信息,从信息采集、处理到服务加以系统化,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20.
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大力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对于实现道路运输行业新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