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将茂名站影响货车停站时间的因素分为调机及调车作业组织、装车、卸车、运行、管理协调等系统,分析各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调机及调车作业组织; 加强装车配合;加强卸车组织; 加强车流组织; 加强联劳协作等压缩货车停站时间的措施,并经实际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分析影响合肥东站货车中转时间的原因,主要是设备数量及其技术条件,以及车站组织水平。为此,提出车站扩能改造措施、合理分配相邻各技术站作业、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关键岗位的工资与工作量挂钩和加强小运转机车的使用等措施,以压缩车站的货车中转时间。  相似文献   

3.
宝鸡东站针对超占用部属货车多,运输成本支出大等问题,加强了对老牌车的管理。制定了18:00后加大大班解体列数的措施和考核办法,并实行风险金抵押。2001年取得了压缩战胜部属货车56116辆,节约货车使用费748万多元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4.
结合合肥站、合肥东站运输生产技术作业情况,分析影响技术站作业效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优化车站作业组织、压缩货车集结时间、提高尾部编组能力、协调车站与机务部门的关系、提高机车运用效率、科学组织天窗修、发挥激励机制作用等措施,以提高技术站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5.
秦皇岛东站是与秦皇岛港卸煤码头相配套的路港联合编组站,日均到达卸车1500辆。为压缩部属货车占用量,针对过去粗放型和管理缺陷,采取有效控制策略,实现运输生产组织由任意型向控制型转变,使部属货车保有量,车辆待卸比重,车辆在站和在港停留时间等指标普遍下降,提高生产组织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京沪高速铁路列车开行需求日益增长的现状,如何提高通过能力紧张区段的列车开行数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京沪高速铁路当前列车周期化开行结构,利用区段通过能力与列车停站的紧密关系,考虑区间运行时间、停站时间、车站安全间隔时间、列车和车站停站次数等约束,构建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编制模型,通过列车停站方案和到发时刻的协同优化满足京沪高速铁路开行更多列车的实际需求。以京沪高速铁路下行方向列车运行图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优化列车的停站结构、不同速度等级列车间的待避位置和列车在途经车站的到发时刻,得到了具有更高通过能力运用水平的列车停站方案及运行图,研究结果为更好满足京沪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数量需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京沪高速铁路运营服务质量,提高其通过能力,在阐述高速铁路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停站模式下高速铁路列车基本扣除系数,分析其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即最不利情况下和最有利情况下列车在区段停站1次的基本扣除系数;在相邻高速列车均停站2次和相邻高速列车停站1次,另一列高速列车停站2次时的基本扣除系数;停站3次及以下的基本扣除系数。根据不同停站方案分别铺画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提出使运行图通过能力最大的铺画方法,提高京沪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模式对乘客出行时间的影响,从越行入手,对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停站方案进行研究。为提高线路通过能力、缩短车底周转时间,通过分析确定快慢车模式应采用快车在越行站不停站越行慢车的方式。以乘客总体出行节约时间最大为目标、以运营成本和客流量为约束条件构建模型,结合算例利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结果显示快车站倾向于选择客流量大的车站,越行站倾向于选择客流量小的车站;不同的快慢车比例节约的乘客旅行时间也不同。至少在慢车/快车比例≥2,并且在特定的停站方案下,快慢车方案才能够节约时间。  相似文献   

9.
为缓解高峰客流拥堵,提高列车服务能力,通过对各种运行列车组在沿途中间站的停站组合分析,推导出始发站列车发车间隔的计算公式。以此为基础,构建以站间服务可达性、列车到达时间、旅客候车时间等作为主要约束条件,旅客旅行时间消耗最小化为目标的非线性0-1规划模型,同步优化城际铁路客流高峰时段的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根据模型特点设计遗传算法对算例进行求解,验证设计的模型及算法可行,能够为制定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中长距离高速列车停站设置,在分析高速列车停站设置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车站服务频率模型。根据车站服务频率,以高速列车旅行时间最小与车站服务频率总和最大为目标建立多目标0-1规划优化模型,根据列车停站设置优化特点将可行域划分成若干子域,并且采用遗传算法对子域依序搜索求解。最后以某条客运专线为实例进行优化仿真,表明该模型及算法在列车停站设置优化方面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