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地区人民的就业状况,关键取决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规模、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同方向运行,经济增长率越高,就业规模越大。有关专家认为,按照目前我国就业弹性系数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社会就可提供10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让人感到不解的是,这几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在  相似文献   

2.
新就业形态作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衍生出的一种新经济业态,凭借其智能性、灵活性在经济体系中飞速发展。在数字经济推动下的新就业岗位促进了劳动者素质水平改善、就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男女就业不平等性降低,但同样也造成了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劳动力结构不平衡、新就业者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因此,国家应该持续完善新就业形态相关法律和监管机制,努力提高全体劳动者数字化素质,协助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升级。  相似文献   

3.
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海啸早就已经严重侵害了各国的实体经济,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拯救本国经济,中国提出的目标是,2009年保证GDP“8%”的增长率,为完成这个目标,保就业便成为了重中之重,假如不能保住就业,扩大内需根本就是句空话,而内需不能扩大,中国经济就算可以“保八”,也只是靠投资支撑的增长,财政杠杆一旦放松,经济就会下滑。  相似文献   

4.
宏观·国际     
《首都经济》2010,(11):7-7
IMF总裁说世界经济面临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近日说,全球经济虽恢复增长,但仍存在下行风险,世界经济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经济增长脆弱而不平衡。尽管IMF不认为世界经济会出现二次探底,但却面临着包括财政可持续性、就业危机、修复金融部门以及全球合作等在内的四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按照奥肯定理,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就业增长。本文以江西1981—2006年的GDP和三次产业的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应用Eview5.1软件,实证分析了江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关系,提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文懿 《中国经贸》2010,(12):66-6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增长,但是北京存在人口就业率不升反降的现象,就业压力日趋严重。通过对北京地区经济增长与人口就业问题的数量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由此得出要正确处理就业和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使得经济增长能有效的带动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问题,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使我国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就业总量的压力将长期面临。尤其在当前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历史阶段,国家将如何应对和解决好面临着的越来越复杂的就业矛盾?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与就业增长呈良性循环关系.当前,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发展不同步的现象仍然存在,本文重点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以及山西省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下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红军 《魅力中国》2014,(26):18-18
近年来,河南总体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相对落后,就业压力巨大,经济和就业之间矛盾突出。本文研究认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民间创业,发展县域经济,组织劳务输出将是促使河南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历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就业弹性,对新疆经济增长和三次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就业人数的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就业结构的转变,但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就业人数增长速度,就业弹性较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1.
通常,人们习惯地认为只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的增长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保障。实际上,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常常并不导致相同的就业增长。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世纪80年代,中国每增加1%的就业岗位需要经济增长3%。到了90年代,就业岗位每增加1%,经济则需增长7.8%。“高增长低就业”会加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甚至有可能扩大社会不公平的矛盾。辽宁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一致趋势已经显现,经济增长不能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并且就业弹性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失地农民经济适应状况进行调查,调查集中在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人力资本和生活评价等几个方面。研究表明:失地农民就业状况不甚乐观,收入状况不是很理想;人力资本是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失地农民就业权益保护不充分,政府作用欠缺;失地农民对目前的经济生活状况满意度不高。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培养其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建立以社区互助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支持系统,向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就业培训等。  相似文献   

13.
吴国君 《黑河学刊》2012,(11):14-16
随着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全国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出现明显的不平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产生了影响。因此,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对师范院校就业形势的影响以及转变毕业生不平衡的就业流向,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推进,再加上各种社会矛盾的相互交织和影响,近年来,崇州市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在“2008中国经济年报”专题节目盘点2008年的经济数据、展望2009年的经济前景时说:“从短期看,当然是考虑保就业,保增长是最终的目的。在保就业方面,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增长方式,不同增长方式对就业的促进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转移就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着互动性关系,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应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山东省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县域经济与农民转移就业的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仍需重点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孙鸿武 《天津经济》2005,(9):4-8,20
目前,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到三分之一,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百分之七十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由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百分之七十在非公经济领域就业,非公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杨远球 《中国经贸》2009,(8):104-104
县域经济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稳定和扩大就业,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那该如何发展好县域经济呢?本文就此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张颖  辛爱洪 《科技和产业》2024,24(4):101-108
选取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K-Means聚类分析法对我国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就业水平进行测度评价,通过面板模型、分维度回归、门槛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就业水平二者均在时间趋势上呈增长趋势,空间特征上均表现为东部高、中西部低;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信息化发展、数字交易发展、数字金融普惠发展能显著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互联网发展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不显著;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不同地区的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张永华 《中国经贸》2011,(6):161-161
新经济条件下,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充满挑战,而加快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也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然而,经济的长期高增长并未带来高就业,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同时攀升,“增长型失业”成为严重问题,如何在转型期,协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增长的矛盾,备受关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