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是作为短期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我国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至今已是第6个年头了,短期政策在我国出现了中长期化的趋势,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本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特定背景和政策组合的特点;政策组合实施的效果及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在我国能够中长期化的可能原因;在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可能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后指出,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适时淡出。  相似文献   

2.
积极财政政策只是维持了经济在低位的平稳运行,并没有根本改变通货紧缩的状况,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与其他政策并行实施过程中存在抵冲;政府财政投资的使用方向、运作方式和使用效果影响了政策效应的发挥;财政政策受到体制性和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的制约。下一步财政政策的取向是: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对政策的着力点进行适当调整;注重各项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加快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单纯依靠增发国债而忽视了另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减税政策的实施。笔认为,大规模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不应长期实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该适度减缓国债的增发额度,强化减税政策手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了4年,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也导致了巨额赤字和巨额债务,作为经济政策,其使命不是永久性的。  相似文献   

5.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为抵御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98年起实施了以扩大国债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至今,连续四年实施国债投资政策,成效显。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于是,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应否淡出”众说纷坛。究竟“是否应继续实施国债投资政策”成为争论的焦点。本着眼于我国国债投资政策实施的现实状况,结合中西方经济学理论,就国债投资政策的利弊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国债投资政策宜进不宜退。  相似文献   

6.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工具。本文从简述两大政策相互关系入手,着重评析我国五年多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配合稳健货币政策的成就、作用与存在问题。指出今后一段时期仍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两大政策配合运用的层次。  相似文献   

7.
论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以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本文一方面评价了我国过去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应,另一方面又探讨了目前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巨大益处,并进一步提出实施扩张消费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来说,保持较高的GDP增长速度有利于促进追赶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1998~2001年积极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情况来看,它们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有意义的,但并未达到明显提升经济增长速度的初衷,因为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不能克服或解决中国经济现实中存在的八个问题。下一步,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要降温,促进经济增长的思路也要转变到内需、外需结合拓展上来。  相似文献   

9.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在特定情况下实行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政策。5年多来,这一政策,对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积极的财政政策还不能轻易漆出,未来2—3年内仍要继续实施。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新一轮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得到继续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199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把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上,使经济下滑趋势得以缓解。2000年我国将继续实施这一政策,这就有必要对两年多来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并对某些不足之处进行适度调整,以增强未来政策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