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业管理的服务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的和谐是物业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和经营收益的重要保障,而要成功建设和谐小区,必须不断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方式进行创新,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本文通过当前物业管理服务中凸现的矛盾问题入手,分析了物业管理服务创新的意义,进而从开展"菜单式"服务、全程物业管理服务和注重知识型员工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推动物业管理服务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建设与提升是高校科学化管理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姓"教"的高校后勤要实现更高程度上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就要求加强党的领导,政府要依法行政;后勤要强化法律意识,实行人性化管理;劳动者应树立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强化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职能发生了明显变化,承担的任务相对集中于生产经营方面,对企业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根据宏观层面的部署,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尚未完全分离承担的社会职能。为了妥善处理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关系,许多国有企业在内部设专门的后勤服务单位,全面负责生活后勤方面的工作。后勤服务业务点多、面广,涉及员工家属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关企业的和谐稳定,许多国有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而后勤服务的每一项工作和改革,均事关企业的发展,牵动稳定的神经。作为企业后勤服务单位的重要协调部门,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成为后勤服务单位办公室全部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后勤服务队伍建设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和服务有重要意义,对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后勤队伍普遍存在着员工文化程度低、管理层薄弱、缺乏高素质的决策人员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机关后勤文化创新的基本对策是:树立新的服务价值观;提炼富有特色的后勤文化精神;构建和谐的创新文化;塑造独具匠心的后勤服务品牌;培养学习型后勤组织;建立学习型后勤团队;探索有中国特色后勤文化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1)
质量、效率和安全是后勤永恒的主题。面对新需求、新变化,高校后勤面临全新挑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效率和安全水平成为高校后勤发展的目标追求,高校智慧后勤将开启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雷智峰 《经济师》2012,7(3):100-10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高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面对社会市场的竞争,高校后勤首当其冲的是人才队伍的竞争,学校编制的员工逐年退休,又没有新的员工补充。为了后勤的继续改革与发展,后勤部门根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聘用了一批合同制大学毕业生充实后勤管理队伍。为了管理好他们,要以人为本,为他们营造"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的"五感"氛围,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高校行政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是学校正常运转的保障,要搞好后勤服务就必须加强后勤管理,就必须扎实推进"智慧后勤""真情后勤""健康后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后勤职工素质,加强对资产及设施的管理,打造高效行政后勤服务管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和谐的高校后勤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基础,深化高校后勤改革要从高校后勤的内部着手,创新机制,在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干群之间、部门之间,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良好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0.
后勤保障,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规范的后勤工作,以确保该公司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因此,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那么,如何做好后勤工作,就成为当今各大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生产和后勤是支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做好安全服务是后勤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职能分工看,后勤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及时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工作,企业将失去基础和动力。所以,要做好企业后勤服务,必须有创新的服务理念、服务能力和服务机制,不断改善现有后勤服务的内容、方式、方法,使之更加科学、规范、标准,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对于高校科学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强化高校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明确定位、创新机制,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和谐发展;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保持高校党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队伍,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后勤信息化是高校现代化程度和办学实力的体现,有助于实现后勤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集约化。新时期,只有不断加强高校的自身建设、行业组织的规范引导和市场主体的服务支撑,不断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要求,从而实现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6,(7)
随着高校后勤用工制度的深化改革,后勤职工队伍组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事业编制和合同制编制的职工,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看,还是从相对占比上看,合同制员工已经成为北京各高校后勤职工队伍中的主体。由于高校后勤各部门、各岗位要求的是技术加体能,因此在关键技术岗位上,合同制员工已经成为绝对的主力。随着各高校发展、前进步伐的加快,必然要求后勤提供与大学同步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只有让合同制员工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归属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愿望后,才能满足各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探索并实施建立合同制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归属感就彰显非常重要。文章以某高校后勤饮食服务部门为例,从合同工的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生活情况等五个方向面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探索出一条让合同制员工尽快建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归属感的渠道。  相似文献   

14.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的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在提升高校自身科学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同时,能有效地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本文在分析高校协同创新内涵与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湖南省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协同创新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湖南省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虎平 《经济师》2009,(5):208-209
2006年年初,长庆油田采油三厂本着“以人为本、优化服务、科学管理”的后勤经营管理理念,以保障生产、服务一线为重点,以提高全体干部员工的生活质量为切入点,全面推行了“专业化管理、宾馆化服务”后勤管理模式。文章结合三年来“两化”管理在生产一线运行中的具体做法、管理运作、推广应用以及取得的效果,充分展示其在一线生产中的后勤保障作用,展示“两化”管理这一文化品牌在油田建设、和谐家园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林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俊涛  杨成才 《经济师》2010,(4):105-106
文章对我国农林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的历史使命及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及经验启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实践表明农林高校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持,培训实用人才,促进基层组织发展,并可引导毕业生面向新农村建设就业。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林高校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要面向农业,发展"顶天立地"的科学技术;面向农民,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劳动者;面向农村,营造和谐文明的发展环境;完善自我,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打造品牌,激活新农村建设的高校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17.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解放和发展高校后勤生产力,减轻高校负担,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一条根本出路。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要将后勤服务脱离高等学校本身,纳入市场经济体系,实现后勤服务组织形式社会化,服务对象社会化,经营方式市场化,为此,高校后勤改革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后勤职工队伍建设,合理使用国有资产,加速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广西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集团的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企业文化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创建高校企业文化的建议及措施,为其建设良好的高校企业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后勤部门为各部门服务的特点,提出用系统化思维开展工作;对构建基于ISO9000的后勤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要求和内容:促进后勤服务更新管理观念,改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建设"效益后勤、精细后勤、人文后勤"的后勤文化,实现"决策民主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精细化"的管理与服务目标,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金凤 《经济师》2009,(11):99-10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高校运行效益关键在人。后勤运行中的每位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能发挥出最大作用,形成和谐、协调发展的局面,高校后勤就能在好的社会效益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