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作为材料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解决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实际“痛点”,推动科研、科技、产业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环境创设、考核方法评价四个维度出发,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2.
环境功能性建材的界定环境功能性建材主要包括天然建材、循环再生建材、低环境负荷建材和环境功能性建材,它是一种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有利于环境保护或有益于人类健康,对地球环境负荷相对最小的建筑材料。它的主要特征是,a、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净化、治理、修复环境的功能;b、在使用过程中不形成二次污染;c、本身易于回收和再生。此类产品具有多种功能,如抗菌、灭菌、防菌、除臭、隔热、阻燃、防火、调温、调湿、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甚至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环境功能性材料主要包括抗菌材料、空气净化材料、保健功能材料,电磁…  相似文献   

3.
任璐 《化工管理》2023,(10):23-25
文章以材料与环境课程为例,介绍材料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系统梳理了材料与环境的课程介绍,包括本课程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详细阐述了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与融入点,并给出了具体举例;并且围绕课程思政开发、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开展了材料与环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将学科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教育进一步有机结合,切实做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范杰 《陕西纺织》2004,(4):39-41
生物医用纺织品是产业用纺织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纺织材料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不断创新以及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事业的不断进步,生物医用纺织品的种类愈加繁多,功能愈加完善。20年来美国的生物医用纺织品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11%,2000年的销售额高达760亿美元;我国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2001年的消费量也已达到22.5万吨,可见生物医用纺织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前,新材料在各类产业应用日益广泛,对于材料及化工专业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材料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科竞赛带动专业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具有现实的意义。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材料专业特点入手,以新时代材料人才培养标准为依据,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建立应用型的材料化工类专业教学体系,重视学科竞赛的积极开展。文章首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概述,对学科竞赛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提升应用型院校材料化工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到20世纪初这漫长的10000年中,尽管材料的制造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但无论是陶器还是青铜器、铁器以及瓷器等材料都是基于将纯天然的原材料进行简单的烧制或冶炼而成的,还难以称为材料科学。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等科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的出现,人类一方面从化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键、结构及合成方法,另一方面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制造和使用材料的有关工艺性问题。正是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材料科学。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应对煤矿瓦斯减排的需求,服务中国碳中和战略,对材料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探索路径。以中国矿业大学煤基新能源SOFC团队为例,通过结合材料科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和工程热物理专业,形成跨学科多导师制,提出了“科研团队导师制”,为全面提升煤基燃料电池工科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拜耳材料科学新推出的Desmopan DP 6580A MVT是一种新型TPU,主要用于服装织品的膜层生产。这种材料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很好的水汽渗透性,根据测试表明,15微米厚的膜层在38度的条件下。每天每平方米的渗透量可以达到5400克,相对湿度为90%。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各种聚合物及高分子基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材料,而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有机高分子具有可燃性,在给人们在生产与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火灾安全问题,因此研究高分子材料燃烧特性和阻燃防火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各国都在注目高分子阻燃问题,其中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殊阻燃性和含磷阻燃是高分子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蓬勃发展,但因锈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而大型工程机械出口持续增长,面对海运的特殊环境,机械的防锈十分重要。工程机械的防锈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从材料、工艺和防锈方法上进行防锈。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research, we study the issues of corpor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relevant research, we propose a theoretical model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usiness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cultural value, employee train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argued that a cultural value (i.e., organizational future orientation) should be a key antecedent predicting business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On the other hand, a firm’s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such as performanc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a major consequence of its business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can be moderated positively by the level of employee training. Other conditions being equal, the better the employee training is, the strong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Testing the relevant hypotheses in China, we find evidence supporting our model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e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for academic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issue of ho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ight be conceptualised and used to advance technology education practice. It is argued that a conceptualis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weak anthropocentrism and value based approaches within particular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provides the basis for establishing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through technology education. It is argued that such an approach is in accord with the general push for a paradigm shift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meet future social needs. Moral values are proposed to be at the centr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Example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presented in the article illustrate the position and approach. A second issue addressed in the article concerns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SD. The argument advanced in the article, that this role is critical, is supported by the results of two research projects with in-service and pre-service teachers.  相似文献   

13.
绿色、生态、环保、低碳已成为当今的时代潮流。如何寻求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永续利用的能源发展道路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亚洲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具发展潜力和对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必须寻找一条应对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公认的纠正市场失灵的手段。作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已经被政策制定者和环境学家广泛接受。虽然环境成本对竞争力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主要是实证问题,但目前对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所做的经验分析存在许多困难和缺陷。所以,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试图从成本和差异化两个方面对决定环境与竞争力关系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并在对一些污染密集型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环境成本内部化影响的不同程度进行了比较,从而了解南北国家的出口产业在环境成本内部化影响下的脆弱程度。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企业贯彻实施ISO14000和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强调具备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的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并坚持不懈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分析了ISO14000系列标准和ISO9000族标准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提高环境意识、重视环境评估、降低环境成本等战略重点,树立企业环境价值,追求最优价格差异性战略,不断持续改进,创造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京津冀区域物质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以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物质代谢分析指标,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2005~2012年间的物质代谢规模、强度、效率。结果表明:(1)京津冀物质代谢规模呈上升趋势,河北省物质代谢规模明显大于北京和天津;(2)河北和天津物质代谢强度呈上升趋势,北京市物质代谢强度呈下降趋势,且整体上低于河北和天津;(3)京津冀物质生产力2012年相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14.63%、74.8%和14.28%,环境效率分别提高了17548%、86.65%、7.21%。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也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当前我国能源建设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指出能源要持续发展,首先要积极治理由于煤的过度消费所造成的污染,其次要加快开发可再生新能源,最后强调要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和环境产业,作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火力发电厂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竞争环境下,各火力发电厂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完善环境成本管理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里首先介绍了我国火力发电厂的环境污染和成本开支现状,重点分析了燃煤火力发电企业的各环境成本项目,得出了环境成本公式,并依据公式确立了环境成本控制的三个核心目标,提出了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与绩效考核办法,最后指出加强环境成本控制意义重大,是各火力发电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加入WTO后石油天然气行业所面临的形势,从国际、国内、行业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找出了我国石油行业之间的差距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巩固与完善石油行业HSE管理体系,建立并实施加14000环境标准管理体系,正确处理好HSE管理体系与ISO 14000环境标准管理体系间的关系,才能最终实现我国环境标准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同时还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使企业从传统的由资源到产品再到污染物排放的线型经济模式中解脱出来,实现由资源到产品最终到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环境与经济的融合,才能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常规油气的开发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电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频频告急,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也不得不考虑改变能源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证能源的可持续供给.当前,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新能源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中国目前的能源现状,并通过对中国电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