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1世纪人类社会将步入典型的信用时代,信用资源的匮乏问题却令人堪忧,市场经济其实是最为典型的信用经济,信用堪称市场经济真正的道德基石。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信用危机问题,除了重视以崇尚“信用至上”为核心理念的道德说教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是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2.
王艳 《经济师》2003,(10):254-255
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要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而社会信用体系必须以道德与法律的整合力量来构建。  相似文献   

3.
论信用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湘舸 《经济经纬》2006,(2):146-149
作为经济范畴的信用是一种经济能力与交换手段。它与信任和诚信有着密切的关系。信用文化是指有关信用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在社会意识层面上的反映,它包括有关信用的知识、价值观和习惯等内容。信用文化对于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信任和信誉的建设,以及对于整个社会信用的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此,要把信用文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信用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信用制度建设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与信用是一个被社会广泛关注,却又在人们的行动中常被忽略的问题。针对信用在社会生活中严重缺失,人们对诚信的呼唤和祈求,建立以资产信用和道德信用为基础的信用制度,确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的观念,重视对道德责任法制化和政府管理职能道德化的研究,是信用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需要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信用建设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信用是市场关系的重要法则,是维系社会经济生活的道德伦理基础。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强化人们的信用意识,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摆在政府、企业、个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面前原重要工作。根据经济学的一般理论,重复博弈是人们寻求长期使用的最佳对策,也是建立信任和良好名声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秩序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市场经济秩序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仍处于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时期 ,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市场经济主体秩序和交易秩序 ,市场经济法治秩序和道德秩序。加强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途径是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 ;加强市场经济主体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李建超 《当代经济》2006,(17):28-29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信用经济,需要一套完备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加以保障.因为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社会信用环境还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单纯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应由具有规范性、统一性、稳定性的法律制度来肯定和保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公证却以其特殊的法律地位,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社会中介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8.
"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机制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庆辉  陈俊梁 《经济问题》2007,332(4):60-62
从经济(产权)、文化(道德)、政治和社会多种要素合力作用中分析"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机制,重点阐述"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以及道德、产权、法律的有机统一.针对其形成机制,提出了治理社会信用缺失的经济(产权)、文化(道德)、政治和社会对策.  相似文献   

9.
社会信用道德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树彪 《经济师》2002,(2):237-238
在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的形势下 ,国民经济实质上更多地体现为信用经济 ,市场经济也必然要发展到信用经济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要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 ,就必须进行社会信用道德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三维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社会信用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问题加以治理已成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务。从根本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证的社会信用的三维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1.
经济伦理基础上的商业信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业信用是市场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而市场经济所独有的经济伦理对商业信用制度的构建有重大影响.经济伦理是商业信用的基础,商业信用是经济伦理的外在表现,法律是维护经济伦理和商业信用的制度保障.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利己的同时利他的双赢"及"秩序共同维护"的基本经济伦理思想,才能正确引导商业活动主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相应的法律制度,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营中小企业在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垄断型信贷市场中很容易受到信贷歧视,商业银行对此类企业的"惜贷"乃至拒贷不仅反映出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差强人意的融资地位,而且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计划金融体制对于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种种束缚作用以及在金融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严重不合理性.本文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垄断型信贷市场融资担保模型来分析市场垄断和利率管制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担保对于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以此说明改革我国金融体制、开放信贷市场和实行利率自由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杜木恒 《现代财经》2008,28(2):7-12
本文以信息经济、交易费用、产权和博弈论为依据分析诚信和诚信缺失问题,探讨诚信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关系.用社会生产方式对立统一运动的辩证观点,阐述诚信是经济范畴又不是经济范畴;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角度,说明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制度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能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本文以我国的信用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了信用制度的缺失对中央银行在通过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的影响,认为信用缺失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个人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石,个人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因此,建立以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为基础,以信用评估为核心内容,以信用风险控制作保证的个人信用制度,是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须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吸收其他文献合理成分的基础上 ,通过考虑贷款抵押品的信号甄别机制和银行审查成本对贷款额的影响 ,将借款企业的资产规模、风险类型与抵押品价值相联系 ,构建了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衡信贷配给模型。根据该模型 ,在信贷配给中被剔除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银行所要求的临界抵押品价值的中小企业和部分高风险企业。本文的理论模型对于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及转型经济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时下的信用问题研究背景中,经济学一家独语的状况非常明显;即便是在伦理学研究背景下,信用也仅被作为一个关键概念局限于经济伦理领域。但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信用就应该首先被还原出它的作为一个一般伦理学概念的内涵,即它的本质内涵。当代的中国信用建设,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或经济伦理领域来讨论具体的制度建构,无疑要走很多弯路。信用这个概念,正如诚信概念一样,不仅存在于人的经济活动领域,也存在于人的其他重大活动领域。在这些人的种种活动领域中广泛存在的信用概念是紧密联系和互动的,并且存在一定的同步性需求,这种需求的理论化,就是信用概念在一般伦理学语境下的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我国2003年1月~2008年12月月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市场传导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从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传导过程中,我国货币供应量M0、M1和M2和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从信贷市场到实体经济传导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与GDP、CPI、CUS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但是有一定程度的梗塞.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宗法社会的演进与发展过程中,制度结构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柔性制度为主、以刚性制度为附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结构中的信用链条与信用制度表现出其特有的连接方式和约束条款.在这种文化观、伦理观的濡化和教化之下,在中国市场经济热潮覆盖的今天,信用制度结构框架仍有待重构与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