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权行为理论之争集中体现在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问题。《合同法》第51条规定了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也并没有妥善解决所有争议。因此,合理解释《合同法》第51条和《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对于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的确认及我国民法的法律行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是否选择物权行为理论的问题,应结合传统民法的先有与先见,尊重最低的价值共识,寻求良性沟通和交流的学术平台和普遍认可的价值平台。  相似文献   

2.
刘蘅 《魅力中国》2011,(14):158-158
物权行为理论自德国历史法学派创始人萨维尼创立以来,深受德国法学界重视,并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纳。中国的民法理论和民事立法,都继受了德国民法所创设的法律行为概念,但在“物权行为”的存废问题上,则有不同的学说观点。本文首先从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剖析了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局限性,提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的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相对化,指出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局限性是可以克服的,物权行为有其存在的制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金凤 《发展》2009,(6):84-84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进步是指能使一定数量的资源投入生产出更多产品的所有影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一切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技术都构成技术进步的因素,它包括:技术的改进,技术效率的提高,投入要素质量的提高,资源分配效率的提高,产品结构效益的提高和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概念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总体来说,技术进步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两大方面,这就是广义的技术进步概念。仅包含前,通常称为“狭义”的技术进步。而广义的技术进步除了包括狭义技术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等软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物权行为是直接引起物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物权行为具有独立性、无因性,物权变动是物权行为独立发生效力的结果,与债权行为无关。物权行为无因性虽然受到广泛批评,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金三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2):180-180,F0003
关于拾得遗失物会在当事人之间成立债权关系还是物权关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教授主编的《民法》(第五版)认为:"拾得遗失物会在拾得人与原物的所有人之间成立债权债务关系。"[1]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原物所有人所享有的向拾得人请求返还原物的权利,在性质上应认定为物权请求权,即拾得遗失物本身会在拾得人与原物所有人之间成立物权关系。在拾得遗失物的情况下,因权利人或拾得人的其他法律行为会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胡慧华 《魅力中国》2013,(13):321-321
法律上关于“精神”这一概念,主要是指精神活动,并且通常与精神损害赔偿相关联,法律上的精神活动更多的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其与人的情绪、感情、思维、意志的关系。对精神损害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说。广义学说认为精神损害包括精神痛苦与精神利益两方面的损失。狭义学说认为精神损害就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害。本文认为,广义学说对精神损害的涵义理解较狭义学说更为全面、合理、更为科学,更加有利于维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符合现代法律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我们可以认为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权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受害人本人或死者近亲属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这里的精神损害,既包括积极的精神损害即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也包括消极的精神损害即知觉丧失与心神丧失。它最早萌芽于罗马的“侵辱估价之诉”,在罗马早期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私犯”中的第一条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在我国,哪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赔偿的数额如何确定等问题,目前我国法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8.
债权     
债权是债权人享有的请求债务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债权是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而产生的,债权人所取得的债权的内容也由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对于债权人来说,债权的内容主要体现为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称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西方及日本学者普遍将债权的内容归结为给付行为,认为债权是特定人对其他特定人请求一定行为的权利,请求行为的内容包括金钱等一定物的交付、劳务的提供等积极性行为和消极性行为,这些行为均称为给付行为.我国学者也认为,债权的权能包括给付请求权、给付受领权和债权保护请求权.  相似文献   

9.
从狭义上讲,健康产品包括保健品、药品(包括0TC、RX)、化妆品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消费品;而广义上的健康产品还包括医疗器械、健康电器等相关产品。这种产业划分的方法已取得业内人士的共识,本所要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健康产业。健康产业本是一个持续走强的优势产业,或说“黄金产业”、“希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侵权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绝对权,然债权作为相对权,从权利的法律性质、债的效力本身、债的财产性以及法律秩序等方面亦体现了其与绝对权相类似的一面,具有不可侵性。《民法通则》和相关法律文件虽在一般规定上暗含债权侵权的法律精神,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条文.致使债权侵权在理论和司法实务上存在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11.
关于优先权性质与立法定位的争议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先权并不是当然的物权,而是一种“拟制的物权”。这种“拟制”,即由民法“赋予其优先受偿效力”,从而使其获得了物权地位,并在多方面表现出它的担保物权特性。既然如此,就应当借鉴法国、日本两国立法例,在我国《民法典》“物权编”中确立优先权制度。在体例上,应当采取一般立法和特别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即由《民法典》“物权编”就优先权的一般性问题作出规定,而将一些特殊优先权,交由相关的特别法进行规定。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 调整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是对物的权利。这里所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和动产。物权是一种财产权,财产权是直接体现经济利益的权利。财产权主要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知识产权主要有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著作权。债权主要是根据合同产生的权利。财产可分为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物权是对有形财产的权利,物权法是调整有形财产关系的法律,调整无形财产关系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也称为专栏评论,属于评论体裁。新闻评论的狭义俗称小言论,广义的新闻评论包括述评、短评、编者按、编后语等。新闻评论的种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内容分类,可分为政治评论、经济评论、文艺评论、教育评论、科技评论、体育评论、社会评论等;另一类是按写作形式或规格进行分类,如小言论、编者按、短评等。但不管怎样分类,新闻评论在写作方面要求是相同的,即选材上做到有时代感、言近旨远;立意上做到微言大义、贴近深刻;议论上做到就实论虚,夹叙夹议;结构上做到开门见山,环环相扣;语言上做到生动活泼,准确鲜明;文风上…  相似文献   

14.
前言“商税”一词,早在唐宋的文献上就已经出现了。而在现行的《辞海》、《辞源》中,都没有立为辞目,究其原因,大抵著录了有关商税的专有名词,如“过税”、“住税”等,故不立共名“商税”;抑或是一时疏忽遗漏,不大清楚。不过,不管如何,是应该著录的。在明代历史上,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凡是官府从买卖过程中所征收的税款,如契税,当税,盐、铁、茶的专卖税等。从狭义来说,限於在市场上运销的商品,官府所征收的税,按其课税的性质,可分为住税和过税两大类。一般来说,住税又可分为手工业产品的营业税和商…  相似文献   

15.
一个房东把自己的房子先卖给甲,并把房子交给甲使用;后由于种种原因,又把这个房子卖给了乙,并和乙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那么这个房子究竟属于谁?乙能否要求甲腾出房子?如果没有物权法,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有了物权法,答案就变得明确:不动产登记簿上登记的是谁,谁就是这套房子的主人。 有恒产者有恒心。作为民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权法就是一部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律。随着这部法律草案全文7月10日向社会公布,“物权”和“物权法”,这些过去长期被人们忽视的“陌生”词汇,必将逐渐为社会熟知;而物权法律制度的  相似文献   

16.
《调查研究报告》2007,(257):1-23
对“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定位存在争议。在现有法律框架和理论基础上分析的结论是:一定条件下的“虚拟财产”属于法律意义的财产,应当并用知识产权和物权的双重保护,对其价值的衡量应当依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虚拟财产”法律保护的时限性对传统物权理论的“所有权无时限”不构成冲击。应当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来尽快规范“虚拟财产”有关的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17.
申金淮 《发展》2009,(4):84-84
教育管理模式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教育管理是指与智育相对而言的大德育,包括“两课”与日常教育管理模式;狭义上的“教育管理”主要是指“日常教育管理”。高职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基于狭义而言。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在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的教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郑经纬 《魅力中国》2013,(22):339-341
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对于保障交易安全和第三人的信赖利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机动车因其使用范围较广、自身价值较高、社会影响较大,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动产.法律对其也规定了比一般动产更加严格和复杂的物权变动要件。本文把机动车物权变动放在有权处分和无权处分两种情形下.对其变动要件进行分析。通过对《物权法》相关法条的解析,总结其在不同情彤下物权变动要件.提出其中涉及的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本文粗浅的分析可以对今后该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程爱军  李静 《特区经济》2013,(11):172-174
承认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的《物权法》第15条与《合同法》第51条适用并不冲突,《物权法》的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不动产,未取得不动产所有权的善意买受人可能适用无权处分规则,可救济的法律制度仍有表见代理及相关司法解释。司法实践中,应综合房屋买卖合同磋商、签订、履行的全过程认定买受人的"善意"及"有理由相信"。  相似文献   

20.
在未来物权法保护交易安全的制度设计上,我国民法学界已形成两种对立观点:其一认为,我国物权法应不采纳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保护交易安全的机能由善意取得制度和公示公信原则完成[1];其二则主张:"我国物权法在保护第三人利益的选择上,应该采取以物权行为无因性为原则,以善意取得为补充的模式."[2]双方各持己见,分歧很大.这种分歧理所当然涉及到了对善意取得制度方方面面的认识,包括产生时间、确定善意的标准、举证责任的承担、适用的客体和法律关系等.这就使得一些似乎早已为民法理论和实践解决了的问题又重新成为争论的话题,因此,对其进行探讨并加以澄清也就不无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