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中东欧转型国家银行部门的效应分析进行了综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的溢出效应在经济欠发达的转型国家会更加明显,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部门和银行体系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外资银行一般比国有银行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中东欧转型国家银行部门的效应分析进行了综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的溢出效应在经济欠发达的转型国家会更加明显,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部门和银行体系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外资银行一般比国有银行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波兰、捷克和匈牙利是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中最为成功的代表,同时也是外资比重相当高的国家。本文研究了转型国家外资银行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效率渠道、信贷渠道、公司治理与制度建设以及信号效应。并且对波兰、捷克、匈牙利三国外资银行进入的相关情况作了实证考察,最后指出了外资银行进入给东道国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银行在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否改善东道国银行体系的效率是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专门针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情况展开分析,认为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体系效率的改善有赖于有效竞争的环境,并受到一定的约束条件和传导路径的限制。东道国金融发展的深度、金融监管的水平、外资银行的数量及经营管理水平等都会对其银行体系效率的改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截面数据分析,本文提出了新兴市场国家在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的情况下,如何改进本国银行体系效率的相关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5.
银行业的开放对一国银行部门具有双重效应。外资银行进入既可能促进一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也可能给一国的银行业带来巨大的竞争性冲击。本文使用1996年-2006年中国11家主要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研究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实证的结果显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因进入指标选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较统一的检验结果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程度很小。另外,外资银行的进入提高了国内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外资在中东欧国家银行体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为了分析这些国家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的效率差异,本文构建了一个多产出成本结构模型,利用随机边界方法计算了这些国家101 家银行的成本效率值。通过比较内外资银行的成本效率值,我们发现内资银行比外资银行更有效率, 同时我们还发现这些国家银行的规模和产出结构与效率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研究述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外资银行进入是一个国家金融开放的重要标志。外资银行进入会如何影响东道国的经济和银行业,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文旨在评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以期引导人们全面、正确地评价外资银行的进入效应。  相似文献   

8.
李慧 《开放导报》2008,(3):87-90
本文从信贷规模、信贷结构变化两方面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新欧盟成员国后,大大提高了东道国的信贷资源供给,使得东道国信贷规模扩大;随着外资银行对东道国渗透程度的增加,其业务重点将逐渐从对优质客户资源的争夺转为向中小企业拓展信贷业务。随着信贷评估制度和技术的改善,家庭部门信贷比例也不断上升。外资银行进入对提高东道国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及影响的文献众多,且基本饱和.本文从进入动因、进入行为以及进入效应的基本思路出发,对国内外的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发现国外对于外资银行进入及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早,且更倾向于理论研究,而国内的文献大多从实证角度出发,在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具体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及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主要从竞争视角出发 ,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结构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的关系。通过运用 Logist经济计量模型对 5 0个国家 (其中包括 30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1 988- 1 99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将显著减少银行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结论 ;同时发现 ,在外资银行进入条件下 ,市场结构并不是影响体系稳定的关键因素。上述结论支持了外资银行通过潜在进入的竞争压力提高东道国银行市场的可竞争程度、而不是改变市场结构来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观点。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 ,目前外资银行竞争对体系稳定的正面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全面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外资银行进入一方面有助于改进东道国银行体系的运作效率和商业银行的改制.产生市场竞争效应、金融稳定效应、资源配置效应、技术示范效应,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中高端客户市场的流失、加大我国银行业的脆弱性、银行人才的流失、产品市场缩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东欧剧变以来,中东欧各国纷纷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随着私有化和市场化的改革,这些国家的银行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国有银行私有化和向外资开放银行业两方面。本文就中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银行业的变革进行一系列研究。分析外资银行在这些国家金融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外资银行进入与发展经营的状况,指出外资银行与国有银行的经营业绩已逐步趋同的趋势,并由此对中国的银行业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转型经济国家银行改革已经走过18个年头,各国初始条件、改革方式、改革过程都不尽相同,因此改革成果也千差万别。本文在借鉴波特竞争力理论、CAMEL指标框架以及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转型报告(Transition Report EBRD)相关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银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对影响中东欧和独联体转型经济国家银行竞争力的要素进行了考察与比较。结果显示: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银行竞争力总体上强于独联体转型经济国家,而宏观经济表现、改革方式的选择、银行所有权结构以及政府行为的差异是造成两类国家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不完全竞争短期均衡模型,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外资银行以并购和独资两种模式进入且内资银行采取不同信息披露策略时的竞争效应。本文认为以外资银行进入为标志的金融市场开放可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强度,迫使内资银行降低成本、提高技术,从而拓宽借款人的融资渠道并且降低借款人的融资成本,最终通过竞争提高金融市场的资产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5.
外资银行进入转轨经济国家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梳理了外资银行市场进入的涵义、进入模式、市场进入的决定因素、外资银行进入转轨国家的决定因素、外资银行进入转轨国家采用的模式的决定因素以及外资银行进入转轨国家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等文献,试图通过对外资银行进入这些转轨经济国家的理论上的综述,为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提供借鉴和参考,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周芳 《开发研究》2007,(4):149-151
2006年12月11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我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将大举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这会对我国银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近年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状况及外资银行对东道国、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银行业在这种形势和影响下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东欧和独联体转型国家金融银行业开放的研究已形成大量的文献,众多学者对开放带来的各个层面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深人的分析。但是,迄今为止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经验领域,包括应用各类计量经济学工具所做的实证检验,而对实证结果的经济学解释则仍显薄弱,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与系统性。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国外学者已经建立的信贷市场"委托-代理"模型,重点关注转型国家银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尝试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预测转型国家银行业开放对东道国商业银行绩效(尤其是盈利水平)可能带来的效应,并对已往实证检验的结果做出一种理论层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蒯泉 《特区经济》2007,221(6):63-64
加入世贸后,外资银行迅速进入我国,已逐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运营环境的改善,外资银行必将有更大的发展。本文围绕外资银行进入这个中心问题,通过建立模型和数据检验,分析得出外资银行对我国私人信贷的总体影响。  相似文献   

19.
梁思嘉 《中国经贸》2012,(18):16-16
中国金融业目前蓬勃发展,也逐渐放宽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作为外资银行想要进入中国市场.有良好的前景,本文利用PESTEL模型、波特钻石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国银行业及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外资银行想要进入中国银行的一些业务设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入WTO已逾4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在华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外资银行不断增加机构网点,加速业务的创新和拓展,增资扩股,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描述外资银行加速进入的特征表现和探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进一步分析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中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面对外资银行,应加快自身改革与发展,与外资银行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