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表现尤其突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营造内生性金融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只有内生性金融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才不至于损害民营经济可贵的内源融资基础。因此,政府需要引导与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以此来实现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张建华  卓凯 《改革》2004,(3):36-41
本综述在剖析非正规金融交易微观运作机理的基础上,揭示了非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以及对金融制度变迁的导向意义;在进行正规金融机制设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体制改革时,要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和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特点、制度分析及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晶雪 《乡镇经济》2009,25(4):114-118
当前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具有规模大、利率弹性大、借贷方式不规范等特点。制度分析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之所以占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半壁江山,在于其较低的交易成本、灵活的抵押机制、内生的风险控制机制等制度优势。同时农村非正规金融也有活动范围规模狭小、有一定的蔓延性、缺乏国家政策和法律支持等制度缺陷,需要通过合法化、加强监管、促进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等方式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霞 《改革与战略》2010,26(7):102-105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发展迅猛,已经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非正规金融具有资源配置效应、资本积累效应、经济增长效应、竞争引致效应等经济效率和制度效率,但同时其自身的内在缺陷又影响了其效率的发挥,因此,必须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淑芳 《中国经贸》2010,(12):101-101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很弱,导致了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迅速发展壮大,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论述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非正规金融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突出,本文对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原因、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执行能力优势、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关系等理论作了总结和评论,并对包括促进企业家精神培育和促进资本积累在内的非正规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评述;最后,本文对我国非正规金融的相关研究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是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各种不同形式的非正规金融满足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金融需求,弥补了由国家完全控制的正规金融安排的不足,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内在缺陷限制了非正规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国家需要对其加以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8.
1978年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政策演变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8年以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经历了以农业银行为主体、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和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互分工、非正规金融受到压制、正规金融体系得以深化的两个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沿袭正规金融体系及机构,压制非正规金融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忽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应结合两种变迁方式,逐渐转变到以诱致性变迁为主的路径。农村金融改革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9.
<正>一、非正规民间金融概述1.非正规民间金融的定义非正规民间金融,即民间融资,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是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以资金筹措为主的融资活动。目前它主要服务于民营经济,有家庭融资(家庭消费、个体户等)和企业融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间金融(非正规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是未来"财富金融"和"消费金融"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分析民间金融内生性和风险性探讨了其内在脆弱性,并通过借鉴欧美日民间金融成功模式和我国曾经实行的"价格双轨制"分析了"金融双轨制"的可行性和价值性,为民间金融阳光化模式提供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东涛 《特区经济》2009,(12):151-153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保障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及保障社会稳定。就民营经济来说,当前我国税收法律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败坏了民营经济的整体形象,对此应依法予以打击,同时应鼓励、帮助民营经济建账建制以加强依法治税及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系统地分析影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建议通过厉行税收法治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建军 《乡镇经济》2010,1(1):77-80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农村金融受到政府、金融机构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力量的制约,表现出严重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供给机制不健全,资源分配不公,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严重弱化,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全,合作性金融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非正规金融所具有的制度缺陷也严重影响了它金融支持作用的充分发挥。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今天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要从根源上把握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方向,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加速金融深化,推进农村金融市场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石晶 《乡镇经济》2008,24(1):107-110
在正规金融高度发达的人类现代经济社会,非正规金融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经济当中,非正规金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非正规金融活跃发展的现实原因和本质因素,从而提出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优化农村信贷资源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信贷市场中的非正规金融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本文对有关发展中国家信贷市场中的非正规金融研究进行了回顾 ,介绍了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金融的主要形式和优缺点、非正规金融市场上资金价格的决定 ,并就非正规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与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本文结合当前有关非正规金融的相关研究 ,对我国非正规金融政策的制定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经济制度在巨大的社会变革背景下,自身的环境变迁产生的不仅是针对非正规金融有着强烈需求的中小型企业,同时也生产出富含大量货币剩余的私人部门与允许管理多元素化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制度安置.因正规金融制度的供给不足,也就意味着现存机制下隐藏着巨大的利益空间.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农村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体系不全、供给不足,金融资源城乡配置不均的问题,必须采取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成长模式,通过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的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形成正规金融组织与非正规金融组织高度融合、定位明确、体系完善的现代金融制度。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经济欠发达典型地区——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8个地区的85家农村中小企业和508户农户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目前甘肃省农村非正规金融为满足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起到主要作用,并深入剖析其面临的问题.文章指出,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运行体系、拓宽农村民间投资渠道、建立监控民间借贷利率制度和加强监管等是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张前程 《科学决策》2008,(11):144-14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正规金融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但非正规金融在发展中存在许多瓶颈制约,本文从多角度剖析了我国非正规金融所面临的成长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对非正规金融进行有效规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范川琪 《中国经贸》2010,(20):145-146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农民融资难等问题成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在政府金融制度安排不完善的情况下,主要建立在亲情、乡情等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上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融资活动得以生存并迅速发展。客观地来说,非正规金融组织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发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运行极不规范,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非正规金融的特点出发,主张因势利导,为非正规金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合适的制度和社会环境,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扩大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洋 《北方经济》2010,(1):87-88
近年来,我国非正规金融爆发式增长,其未来如何规范发展引起了大家的普遍讨论。本文从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对接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我国非正规金融的未来发展之路——与中小银行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