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李桂茂、李云河、戴洁天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实验中的风云人物,被赞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驱",后人称之为"永嘉三杰"。虽然非亲非故,但他们的命运却因"包产到户"试验紧密相连。"包产到户"也就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通常认为,这一制度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名农民首先发起,并推广到全国的。实际上,这场具有开创意义的农村改革探索,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就已出现。当时实现这种办法的地方不少,但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中共永嘉县委正式做出决定,有组织有领导进行的试验和推广。这种以"统一经营、三包到队、工分到丘、责任到户"为特点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形式,比全国农村改革整整早了22年。当年参与这一事件的中共永嘉县委常委、农工部长韩洪昌在一篇回忆文章——《我对永嘉包产到户的回忆》中说,"回顾包产到户责任制的探索试验和总结、推广,我觉得必须提一下三位同志的功绩。首先,应当肯定县委书记李桂茂和副书记李云河,他们是县委之所以能够决定实行责任制到户的关键人物。另一位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是县委派出的试点工作组组长戴洁天。他是(试验的)具体操作者,直接从群众中总结包产到户第一手材料的‘首创’者。"  相似文献   

2.
邢恒超 《浙江经济》2011,(13):27-28
永嘉包产到户的实践和理论,对于中国农业集体经济模式的探索和形成以至20年后经济体制的改革,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刻起,浙江人民在党的引领下,浴血奋战,艰苦创业,一次又一次镌刻出辉煌的发展新篇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浙江涌现出了步鑫生改革、永嘉包产到户、义乌经验、温州模式等充满地方特色和大智慧的新事物,浙江现象更成为解读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性成就的经典样本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肥西县是中国农村改革重要的先行县,其相关实践在中国农村改革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1979年2月,安徽省委就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试验包产到户,1980年5月,邓小平即以肥西为例,肯定农村政策放宽“效果很好”。迄今为止,对肥西县委有关包产到户的态度和行动尚无较详细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材料梳理分析发现:省委许可包产到户试验前,肥西县委于1978年底决定包产到户只搞一季。省委在山南公社开展试验后,包产到户在全县迅速发展,肥西县委尝试“重新组织起来”,推广“三定一奖”。1979年8月,肥西县委又希望以“大包干”代替包产到户。1979年12月,肥西县委放宽政策。1980年1月,全县约九成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肥西县委的政策选择,是农村改革在破冰时期砥砺前行的经典例证。  相似文献   

5.
2012年阳春三月,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南京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李中权将军的故乡一四川达县碑庙镇千口村。在这里,我被李中权一家9口人参加长征,最后只有兄妹4人胜利会师的悲壮故事所震撼。  相似文献   

6.
小岗的传奇故事(上)小岗实行“包产到户”颇具传奇色彩的秘密行动,在中国几乎可以说家喻户晓了。但我感到在这里还是应当写它。一是因为它在中国农业改革第一步——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在不少报刊的报道和专著中,对小岗这段历史的描述出现不少差异,其中有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应当加以澄清(如有的报道竟然把凤阳写为地处淮北平原,等等)。首先就说那张已经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盖有小岗18户农民鲜红的手印和名章的著名的“文书”,恐怕就已经真假莫辨了。这张“文书”确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藏品号为G…  相似文献   

7.
窦述 《发展》2009,(3):28-29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在农村拉开大幕。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农村改革是非常成功并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国农村的人可能很少不知道安徽小岗村的故事:全村的10多户人家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聚在一起商量包产到户,最后决定,一旦干部因为包产到户被捕,他们负责将干部的子女养到18岁。正是这样一个事件引发了全国的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建立之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业合作化、公社化的整个集体化过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农村改革的这三十来年的时间里.“包产到户”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在集体化脱离合作制的正道.出现严重危机时.人们寄希望于“包产到户“:而真正全面实行,则在经历了一场伟大的体制变革之后。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自然会首先想起最初启动这场伟大变革的农村改革,想到"包产到户"。我国农村最早出现"包产到户"是在1956年。那一年开始就搞"包产到户"的,全国有四个地方,而在县委领导下,  相似文献   

11.
说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总离不开"包产到户"。而说到"包产到户"的发展,则必然要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安徽的"责任田"。当时,安徽全省9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名曰"责任田"的"包产到户"。而要说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产到户"实践,则必然要涉及发生在该省宿县的一系列事件。  相似文献   

12.
彭赟 《珠江经济》2008,(11):83-89
本文在反思“包产到户”历史局限性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了农村土地“国有私营”的改革思路,并探讨了以此激活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若干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13.
郭云河一身集有多种头衔:重庆云河集团董事长、总裁,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信息协会企业分会会长,重庆市工商联(总商会)执委,重庆市民营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忠县政协常委,县工商联(商会)副会长,县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县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郭云河头上也顶着多种荣誉称号:2002年,被重庆市委统战部和市工商联表彰为“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发展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重庆市首届优秀民营企业家“,2006年,被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这些头衔和荣誉称号,记录了见证了郭云河走过的创业之路,是社会对他作为一个成功企业家公允的认定.郭云河对之自然十分珍惜,但郭云河真正感到自豪的是:身为三峡库区农民的儿子,他在三峡库区完成了由农民到企业家的转变,在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以他自身的努力和独特方式,为拉动库区经济的发展已经和正在继续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浙江经济》2003,(16):64-64,F003
永嘉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据史料记载,永嘉置县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永嘉”二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著名的南宋“永嘉四灵”,哲学史上则有倡导务实弃虚、理财治国的“永嘉学派”;永嘉又是南戏的发祥地,“永昆”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大书法家王羲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都曾任永嘉太守。  相似文献   

15.
郭云河一身集有多种头衔;重庆云河集团董事长、总裁,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信息协会企业分会会长,重庆市工商联(总商会)执委,重庆市民营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忠县政协常委,县工商联(商会)副会长,县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县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为采访山东省滕州市供销合作社主任李秀山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记者已经是第二次来到滕州市供销社采访,自认为至少对这里的情况是有所了解的:另一方面,滕州市供销社这几年的业绩也是系统内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个典型单位的领导可谈的感想应该很多,比如创业的艰难、对未来的踌躇满志什么的。不料,李秀山主任却开门见山地说:“我这里说不出豪言壮语,你不如到基层多看看,报道报道他们。”  相似文献   

17.
当陈玲林先生向我走过来并自我介绍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实在太年轻了,与我想象中的大老板兼商会会长“德高望重”的形象大相径庭。 陈会长谈起商会时很有感情。他说永嘉人在北京作生意的很多,过去像一盘散沙,要把这些人团结起来,树立起永嘉人在北京的新形象,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很有凝聚力。他高兴地告诉我,永嘉商会工作还得到了北京市工商联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在今年市人大提案中,还有一项是关干设立商会的议案,使永嘉人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勇于开拓 立足北京 陈总于1983年来到北京,从事服装辅料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次包产到户的情况,着重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的安徽"责任田"实践过程,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安徽家庭承包制改革,以搭建包产到户思想与实践在前30年和后40年之间的联系。本文认为,"责任田"实践是家庭承包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先声,并为家庭承包制改革奠定了群众基础和一定程度上的干部储备。家庭承包制在安徽的成功,既有普通农民群众的创造,也有各级干部的坚持。在宏观层面,则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其提供了坚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因为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匮乏,库区企业一直在低水平线上徘徊,始终难以长大。这是各级政府和企业挥之不去的困惑与烦恼。但位于库区腹心的云河集团却是一个例外,这个多次牵动市领导目光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国企,不仅实现了他的华丽转身,也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定位。从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并一举成了忠县一枝独秀的支柱企业。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云河集团董事长郭云河。  相似文献   

20.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饥饿的逼迫下偷偷按下“包产到户”的手印,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从此拉开。自1984年中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之后。农村一度几乎被遗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