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讨论从西周末年到春秋后期的华夏国际秩序变迁,将其作为国际社会退化的典型案例加以研究。文章首先明确,并非所有的关系变动或规范破坏都意味着国际社会退化,只有基础性制度失效,导致共有利益、价值和规则受损,才会造成国际社会的退化。外在因素与辅助机制通过这一基本机制发挥作用。在"自春秋至于战国"的国际社会退化过程中,西周遗留的以"亲亲一尊尊"为核心的宗法礼序逐渐瓦解,导致共有价值、集体身份与社会纽带趋于消散,对战争等互动行为的协调、约束与构成性影响减弱。这是春秋华夏国际社会退化、走向更为无序的战国时代的关键。宗法封建的瓦解首先缘于两大核心原则"亲亲"与"尊尊"间存在内在紧张,并难以持续运行。其次,宗法体制的僵化特征难以容纳剧烈的环境变迁与权势转移,日渐受到冲击破坏。宗法制度的瓦解最终导致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春秋华夏国际社会的崩溃。这一案例有力地说明了基础性制度在国际社会退化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国际体系内大国试图继承西周大一统体系的部分合作规范来建立国际制度,但所建立的国际制度出现了公共物品不足、制度维持成本过高、成员生存状态不断恶化、成员间矛盾不断加剧、合作规范退化等现象。这是因为制度内大国为争夺制度领导权而激烈竞争,又由于制度安排、大国间竞争结构、领导权争夺的零和性质等因素的作用,竞争者选择了违背合作规范的恶性竞争方式,并因此导致了合作制度崩溃与规范退化。国际体系也随之从春秋时期相对有秩序、有规范的状态向战国时期霍布斯状态转化。国际制度的建立有时不仅意味着参与各方总体收益的增加,国际制度还承载着其他重要的社会性利益,比如制度内的领导地位等利益,对于这些利益的竞争可能导致制度的瓦解。这是某些新自由制度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的建构主义观点所容易忽视的内容。春秋时期国际制度内恶性竞争的现象反映出,在一定条件下,即使大国具有较高身份认同、内化了相同的合作规范、拥有较高的制度内地位,仍然可能为了制度领导权而竞争。  相似文献   

3.
建立国际政治的民主秩序和对国际强权、世界霸权的有效制约是当今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渴求 ,这一理想的实现有赖于现实三种秩序的发展。它们是以主权原则为基础的国家关系秩序、以区域合作为基础的一体化或准一体化地区秩序、以国际组织和世界性机构的治理机制为基础的全球秩序。正是由于这三个层面的发展均不完善甚至存在着严重缺陷 ,才形成当今国家主权秩序与世界 (国际 )秩序重叠、现实主义秩序与理想主义秩序重叠、平等主义 (民主 )秩序与霸权主义秩序重叠 (因而国际合作与单边主义并存 )的局面。这也预示着世界未来多极化 ,不但是力量的多极化 ,而且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平等多元化 ,但国际社会在利益点和价值判断上的认同将不断增多 ,并将创造更具效能的国际规范体系、更加成熟的主权国家秩序和更有内聚力的合作性地区秩序 ,它们共同支撑并保障一个民主的、反对并制约霸权的文明国际政治秩序。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在和平、合作、发展基础上建立民主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对外战略 ,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应积极参与并推动上述三个层面的秩序构建。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进化与地球生态系统的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作为一项发展完善的国际制度群落,建立和传播领域内国际规范和行为规则,并为参与成员国提供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该机制通过塑造问题领域内的社会交往情境来影响成员国在不扩散方面的行为选择。机制内分化的成员国地位给身处机制中的无核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成员国回应制度压力的具体方式受到其在机制内所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社会资本禀赋的影响。作者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机制成员国在参与条约要件和组织实体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结构进行描述,并结合相关案例比较该机制对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成员国行为选择所产生的影响。首先,由参与制度实践构成的成员国社会关系结构并非是均质的。其次,成员国在制度参与网络中的相对位置与其行为选择模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最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是该机制的关键构成要素,成员国同该机构的互动交往模式直接反映了其参与整体制度实践中的行为选择。制度成员国之间形成的社会性关系结构是制度结构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该结构的实证分析有助于全面理解国家行为选择与国际制度情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国际刑事法院的普遍管辖权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及其背景分析了国际刑事法院普遍管辖权的特点及其意义,并根据国际社会法治的3种模式,探讨了国际刑事法院普遍管辖权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关系。作者认为,国际刑事法院的普遍管辖权体现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基本价值,是当代国际法治从威斯特伐利亚法治模式向自由主义法治模式转变的重要标志。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制度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强制力,但它是在补充性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和运作的,是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一种延伸或补充。国际刑事法院推动的国际社会法治应当朝着限制不负责任的权力、促进一定形式的政治和社会平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8.
9.
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最好的 ?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是最好的 ?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对于世界经济是最好的 ?国家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体制有哪些区别 ?现在存在一种全球秩序框架或者一种世界经济体制吗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中的要素在世界经济体制中也适用吗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得比较完善 ,既不同于美国 ,也不同于日本 ,在世界上所有的市场经济类型中具有独特性。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为其经济成功做出了贡献 ,而且也为欧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果需要建立一种世界性的经济体制 ,德国的成功经验也许值得关注和思考。在未来世界经济中可能会出现一种“国际社会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0.
伊拉克战争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权力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增长 ,这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获得的在国际原料、资本、市场控制和科技产品方面竞争优势的分析 ,认为美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加强它控制世界的权力资源。其次 ,通过分析美国在伊拉克战争胜利后对国际政治产生的直接政治影响 ,如伴随战争胜利的威望政策所产生的国际“搭便车”效应、国际制衡的缺乏以及战争导致的对国际规则的修改 ,作者认为这对美国强化其在 1991年海湾战争后所倡导的世界新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再思考:一种政治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鉴政治社会学有关抗争艺术的理论模式,作者尝试对中国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中的战略行为和思维做了新的理论概括。中国在单极体系下的抗争艺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作为战略行为在现有秩序中的依法抗争以及作为战略思维对现有秩序进行反思的日常抗争。重新思考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应该超越维持现状和修正主义二分法。中国学习和接受既有国际规范只是社会化的一个方面,中国如何影响国际规范的演变则是社会化过程中尚待理论化的另一方面。中国正积极探索未来国际秩序的若干模式,其中,协商秩序作为一种国际秩序的理想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及其背景分析了国际刑事法院普遍管辖权的特点及其意义,并根据国际社会法治的3种模式,探讨了国际刑事法院普遍管辖权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关系。作者认为,国际刑事法院的普遍管辖权体现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基本价值,是当代国际法治从威斯特伐利亚法治模式向自由主义法治模式转变的重要标志。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制度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强制力,但它是在补充性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和运作的,是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一种延伸或补充。国际刑事法院推动的国际社会法治应当朝着限制不负责任的权力、促进一定形式的政治和社会平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杜卫霞 《特区经济》2008,(9):125-127
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们中间、能促使人们参加集体活动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人们组成的关系网络以及社会制度。作为一种新近发现的资本形式,社会资本通过增进信任、加强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等作用方式,提高政府效率,弥补市场失灵,有效规范转型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言、身份与国际秩序:后建构主义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建构主义以后现代建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把语言、身份和国际秩序作为自己的理论核心,强调身份是社会语言建构的结果,需要通过语言来维持和发展,尤其是在某些危机时期,语言会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影响国际秩序。就如同物质力量决定国际体系结构一样,语言同样造就一种叙述结构,约束行为体的自我认同,影响行为体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行为体主要是使用语言力(尤其是语言的表象力)来维护原有的叙述结构,把原有的集体身份强加给对方,使自我认同不被破坏。行为体可以通过巧妙的语言表达和链接来加固原有的身份,维护原有的自我认同,使失序的国际关系回复到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主义均势秩序的规律性和自由主义宪政秩序的正义性不断遭到质疑,而既有国际秩序的建构主义分析框架只是阐述了秩序与规则、知识的关系,没有回答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哪种价值观具有优先性,会成为建构国际规则和规范的核心知识这一问题。作者借鉴了批判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提出当代国际体系的知识是权力建构的结果。在国际体系中,霸权推动其私有知识成为体系的共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体系内部秩序,学界有必要对构成国际秩序的知识进行重建。当体系的权力结构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且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应对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时,国家间通过沟通行动,可以对知识进行重建,进而在更为合理的知识基础上构建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6.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要义,互联互通不仅具有强烈的政策含义,也具有国际关系的本体论的含义。互联互通深嵌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之中,是国际关系演变的动力。互联互通构建了“天- 地- 人”的互动网络,其广度、深度和密度界定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及其交往方式。互联互通塑造了新的地缘政治空间,推动了政治空间的革命,也改变了国际秩序。互联互通可以分为功能型和价值型两个类型,功能型的互联互通依赖于交通和通讯技术,“消灭”了距离,“压缩”了空间,扩大了国际体系的容量;价值型的互联互通增强了人心交流、宽容与理解。互联互通实现了国际关系从结构向过程的转变,互联互通建立了多层次的“人类之网”,互动交流使人类之网密集化、包容化,最终迈向“全球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鞠佳奇 《理论观察》2023,(11):115-118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法治社会,并提出法治社会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在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思想及理念,对于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及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本文从分析日本法治建设的失败经验入手,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法律制度与本国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探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找出立足本国社会以及建设多元包容秩序体系的法治社会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明秩序之辩:第三世界视角下的国际文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作者批判了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实践。最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是用西方"文明"的规范重塑世界,而国际关系学科中则存在着排斥非西方价值观的根深蒂固的误区,这导致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理论肤浅化及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国际关系学者担当起道义上的责任并寻求人类文明的共性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9.
社会责任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分析了社会责任的含义。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竞争优势资源,建议在全球化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我国企业应积极研究和承担社会责任,改善企业不合理生产状况与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竞争  相似文献   

20.
互联互通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一个世界潮流。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既释放出蓬勃的生产力,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风险。按照什么方式把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较好地组织起来,成为新时期探讨秩序和治理面临的新议题。互联互通改变着国家对权利、责任、利益的看法,主权仍然是良好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基石,全球治理的改善和主权的维护并不是对立的;当前困扰全球治理的国内制度障碍主要来自分权制衡的对立式制度体系,这类制度体系难以提供稳定一致的全球治理预期,影响到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质量。大国关系治理是任何时期国际秩序的关键环节,互联互通的发展为大国关系从传统对抗的治理结构走向协商的治理结构提供了机会。国际政治文化反映着一定时期的国际政治生态,世界在互联互通的发展中逐步萌生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人文交流和国际关系教育培育和谐共生的国际政治文化,同样是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建设必须重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