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本文通过运用农村区域层次划分指标体系,分析其原因是农村区域经济中心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指导和服务作用不明显,得出要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必须要构建好农村区域经济中心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现代经济》2014,(8):73-75
WTO自成立以来,致力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安定繁荣。而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热潮不断推动区域化发展,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持续增长,两者将会对未来的世界贸易体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本文着重分析当下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探讨多边贸易体系与区域贸易协定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对世界贸易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区域贸易安排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世界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对多边贸易体系的自由贸易原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区域贸易安排迅速发展的原因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区域贸易安排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对立的一面看,区域经济集团具有排他性,虽然有利于经济集团内的贸易自由化以及成员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但仍带有浓厚的集团色彩的贸易保护主义,它使统一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为地割裂了。因此,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出抵触与冲突的一面。从相互统一的一面看,区域经济集团也具有开放性,任何一个区域经济集团都是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必经之路。而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模糊数学理论,为区域经济提供了一个模糊关系方程模型。模型指出,在很一般条件下,设计良好的区域经济能与区域以外的(世界)经济环境协调一致,具有调整所有贸易关系、影响外部经济一定走向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浪潮也席卷整个世界,并呈加速发展的趋势。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对世界经济总体格局及国际贸易秩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国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统筹贸易、投资、金融等政策措施,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布局的总体协调。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结论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并不必然存在此起彼消的冲突。在贸易自由度较小时,区域一体化只提高效率,并不影响公平;当贸易自由度达到某一水平后,区域一体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区域间的福利差异;当贸易自由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区域一体化在不断提高效率的同时,缩小着区域间福利差异;当实现完全贸易自由化时,区域福利差异将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主导形式,其发展势头迅猛,涉及范围不断扩展,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国内各地出现了竟相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几大区域性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已有的基础和优势,认为应建立东北区域经济圈——东北新工业经济圈,以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再创东北经济发展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本文通过运用农村区域层次划分指标体系,分析其原因是农村区域经济中心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指导和服务作用不明显,得出要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必须要构建好农村区域经济中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大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发达,经济基础雄厚,是我国最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城市之一。大连港辟为自由港区,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区域性经济合作,形成我国沿海全线南北对应开放的新格局,加速东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由港区是主权国家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开辟与其他地区严格分开的,在海关管辖之外的特定区域,实行减免关税等一系列优惠的特殊经济政策,开展自由经济贸易活动的特别经济区。到目前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由港区达800多个。其主要类型有贸易型的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工贸型的出口加工区、科技型的科学工业园区,兼具工贸型内涵多功能的综合性经济特区等。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适当开辟一些自由港区是有利 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分别计算了中国与北极航线沿线区域各国的经济联系强度,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北极航线沿线区域国家与中国联系不断加强,总体上呈现"双中心"格局,美国是中国与北极航线沿线区域国家经济合作的核心,俄罗斯则是"次中心"。然后,在分析中国与北极航线沿线区域国家贸易是其间经济联系的主要体现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中国与北极航线沿线区域国家经济联系的贸易额与经济联系强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验证了中国与北极航线沿线区域国家的贸易和经济联系强度的正相关关系。最后,引入北极航线,对北极航线沿线区域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估,发现中国与俄罗斯经济联系程度不变,美国与加拿大分别提升28%与40%,北欧五国分别提升1倍左右。中国应着重加强与美国、俄罗斯的以商品、劳务、资金、技术、信息为代表的经济合作,从而带动中国与北极航线沿线区域国家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划分为传统理论框架和现代理论框架,认为传统理论框架偏重从流通领域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现代理论框架则更注重从生产领域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生产效应,因而能更全面、更科学地揭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福利效应。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框架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解并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1978年~ 2013年的省际人均GDP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我国地区经济差距进行测算,进而实证考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五年规划的更替,考察期内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呈现出"先降后升再下降"的倒"N"型变化趋势,且这一趋势不因区域划分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但区域划分数量的增加会显著拉大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表明在不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负相关性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机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区域经济划分上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划分结果。作者沿着区域划分轨迹,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在封闭—初步开放—深入开放—全方位开放条件下,各个时期经济区域划分的背景、含义及优缺点分析,并认为区域的划分的科学性反映出政府决策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逻辑需要从世界经济理论与发展经济理论融合的角度进行解释,其意义是充分发挥核心贸易国的"国家优势",依次通过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贸易促进型大推进战略,以及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的分工重塑型大推进战略,最终实现区域内的经济重塑。"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的"国家优势"与区域的共同发展紧密结合,现阶段主要发挥"存量优势"、"供给优势"与"大国引导优势",但中国还需努力推进"国家优势"的动态化,才能不断适应"一带一路"地区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亚太经济的起飞,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区域内部的新经济格局也逐渐形成。在此格局下,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迅速兴起和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双边自由贸易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主流,而两岸作为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次区域",双边经贸合作的开展和深化对双方均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从历史数据来看,两岸贸易已经具备适当的竞争性和良好的互补性,这是两岸经贸合作深化的重要基础,两岸应在此基础上,在ECFA签订实施的背景下,尽快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由"功能一体化"向"制度一体化"转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全球资本流动尤其是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了重大影响。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一体化对FDI的静态效应,主要包括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引致的效应以及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效应;二是一体化对FDI的动态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促进竞争、技术扩散、政治经济改革、经济增长等中长期效应。而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投资效果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经济金融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广西14个地市进行区域化划分,采用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所划分的区域进行货币政策传导差异性验证。结论显示:各地市间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是造成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根据行政区域或地理位置划分;经济金融发展层次较为相似的区域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9.
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原则批准并通过公布的"七五计划",第一次采纳了东中西部概念,把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这种划分大体上描述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分层版图,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但经过此后20多年的发展,已经暴露出与今天的发展不相适宜的局限性.这种分类,切割了流域经济的横向联系,环境资源利益补偿缺位,不符中国自然地理,不利于区域经济整合,中心城市带动西部的责任不清,造成东西部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城市与西部乡村绝对差距在区域经济不均衡背景下进一步背离.而要改变贫富差别的"马太效应",就应对区域经济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78—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的省际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贸易开放的作用大小和作用途径进行实证检验和估计。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区域经济增长通过促进综合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资本和劳动效率提高等途径起到显著推动作用,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差异和转变。然而,从分时段样本分析来看,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中,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是比较显著和稳健的。而在1990—2014年这段历史时期中,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稳定,甚至还会在一定时期产生负向影响。从分区域分析来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程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贸易开放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于贸易开放度较低的省份来说,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