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本世纪末我国再增产1000亿斤粮食的思考黄不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和粮食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到本世纪末,能否再增产1000亿斤粮食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现...  相似文献   

2.
我市一九八三年粮食总产30.53亿斤,较一九七八年增长了1.48倍,农村人均占有粮食1512斤,高于全国756斤、全省800斤的水平,但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8.5%,低于全国14.68%,全省12.95%的水平。这说明我市粮食生产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畜牧业没有跟上,农业生产发展不协调。为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和解决当前粮食转化问题,必须大力地发展畜牧业,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3.
依靠科技进步 实施整体推进 促进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体制要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人民生活要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历史性转变中,最突出的问题和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顺当,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就有了基础。而农业中,粮食又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粮食稳定发展,有效地解决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实现到本世纪末增产500亿公斤粮食的目标,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经济》1995,(5):22-25
江苏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与启示农业部调查组最近几年,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依然是粮食问题。而粮食问题主要发生在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稻谷持续减产,不但影响区域平衡,还波及到全国的总量平衡。但江苏这几年在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同时,花...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农业经过30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与建国初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就目前整个农村来看,还处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由单纯抓粮食向多种经营转化;由自然生态的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由靠行政管理方式按照经济发展规律组织生产的方式转化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转变时期,到本世纪末,全省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粮食总产量达到350-400亿斤,农业总产值提高到180亿元,粮食商品率达到55%以上。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标,农业战略思想应当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树立  相似文献   

6.
缺水山区灌面发展的希望——贵州小水窖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贵州17万平方公里土地,山区和丘陵占97%;全省2800万亩耕地中,田只有117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人均仅0.36亩。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基建占地的增加,人均耕地会更少。粮食生产是我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兴黔富民,就必须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建成农业人均半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土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基础的基础。粮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可以说,粮食是事关天下安定的特殊商品。在当前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认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及时解决在粮食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对于国家的稳定,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从思想上进一步提高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必须立足自给,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  相似文献   

8.
到2000年,我国粮食生产跨上5000亿公斤的新台阶,实现人均粮食400公斤以上,是由我国国情出发的既定发展目标。如何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实现粮食总产由目前4000亿公斤,提高到5000亿公斤水平,是当前全国关注的大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在认真总结40多年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同时,对今后,特别是对本世纪末粮食生产发展道路作认真地探索。  相似文献   

9.
实现九五期间全国粮食生产新目标在于狠抓措施落实周唤民到本世纪末,全国粮食生产要保证稳定增至4900亿公斤,争取达到5000亿公斤。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之一。我们要在充分认识粮食问题特殊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得力措施,确...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技成果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我国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到本世纪末,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要达到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以上,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生活水平,根本出路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续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把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首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一、发展市场农业是实现富民升位的重要途径 朝阳市在实现了由贫困向温饱的历史性跨越之后,市委从朝阳的实际出发,确定了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富民升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市经济发展将要高于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水土流失面积基本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实现农村粮食自给,产量稳定在12.5亿公斤,农村人均纯收入1300元,争取达到1500元,把朝阳建设成为经济比较繁荣,科技、文化、教育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比  相似文献   

12.
农业大区加快粮食发展的思考尹著富,王邦龙达川地区是四川的一个农业大区,粮食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九五”时期,这个地区如何加快发展?粮食生产不仅关系自身,而且也是关系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一、发展上加快速度是农业大区“九五...  相似文献   

13.
农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农村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题。 在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不仅有着众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而且将触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就全国来说,最敏感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结构调整与提高稳定粮食的矛盾。由于粮食生产效益低下,各地首先向粮食生产“开刀”。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有保证粮食不  相似文献   

14.
1995年和199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4666亿公斤和4900亿公斤,提前4年实现了“九五计划”到2000年的低线目标(4900-5000亿公斤)。但4900亿公斤的总产并不代表我国粮食生产已达到了这样的生产能力,也不标志我国粮食已走出了徘徊的阴影。要巩固和保持这两年的发展势头,必须调整发展策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切实稳定耕地面积和粮田面积。稳定耕地面积和粮田面积是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有关部门测算,我国要实现本世纪末及2010年粮食生产目标,耕地面积必须稳定在15亿亩以上,粮食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5.
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到本世纪末,我国粮食生产将踏上5000亿公斤的台阶,为此,平均每年需增产粮食近100亿公斤。这个任务是极为艰巨的。现在已经到了从根本上考虑和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即将入世,传统的高成本的粮食生产和流通模式将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冲击。而粮食在我国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保证,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动,必然引起国民经济大的起伏。因此,粮食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一、灵活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制定我国的粮食保护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在新形势下,一方面应加强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农业发展潜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另一…  相似文献   

17.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先行产品。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曾反复强调指出:“中国粮食可以养活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粮食能够养活中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防止和纠正轻视农业的倾向”。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把粮食当作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条件,当作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这说明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解决粮食生产问题,首先要解决粮食价格问题,粮食价格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具有举…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二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我国农业如何尽快改变目前只搞粮食生产、原材料生产和自给性生产的状况,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多次加工利用,提高商品率,使之多次增值,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目的 为在本世纪末我国工农业产值翻两番,粮食总产达9600亿斤,水利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上述目标提供防洪和水源保证。经初步预测,到2000年全国总需水量为6300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用水4000亿立米,目前约3500亿立米。建国以来,国家每年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很大,约占对农业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它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抗灾能力起了重要保证作用。从1949年到1980年,我国的粮食生产与灌溉面积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但今后二十年就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他说:“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析,三、五年转不过来。”粮食问题,特别是粮食的稳定增长问题,在我国历来是令人忧虑困惑的重大难题。 在这个问题上,到目前为止曾产生过两种颇有影响的观点:一种主张国家不断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从实现农业现代化入手发展粮食生产;另一种主张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