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维摩寺—草庙 A 型花岗岩出露于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褶皱系交接部位,受深大断裂控制,其化学成分为:SiO_2=66.56%,K_2O+Na_2O=11.11%,且 K_2O>Na_2O,CaO=O.35%,MgO=0.38%,Fe_2O_3十FeO=3.95%。前人曾当作火山岩,称其为石英粗面岩、碱流岩等。本文作者认为,岩体与围岩呈侵入接触。产出时代和变质程度与围岩地层不符,具内外两个相带,且不具玻璃质结构,黑云母无暗化边,因此岩体不属于火山岩,而是浅成侵入体。采用的四种化学成分命名方案,结合斑状结构特征,命名为石英正长斑岩和碱长花岗斑岩。综合利用前人判别岩石成因类型的多种有效方法,与典型岩体进行对比研究,得知该岩体属于 A 型花岗岩类。并且形成于非造山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
江西德兴铜厂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矿岩体,是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体的杂岩体,是在燕山期由脉动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性从早期偏酸性向晚期偏基性演化。区域地质、岩体地质及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它是由原先侵入于地壳中的深源火成物质和部分沉积物质,在燕山运动的脉动断裂作用影响下,不断产生部分熔融作用和侵入作用形成的。岩浆形成部位是在上部地壳或康腊面附近;脉动断裂活动是形成岩浆以及诱发岩浆上侵的主要因素;岩浆是随分熔作用的加强而逐渐转向偏基性;铜、硫等成矿物质是由成浆原始岩石在部分熔融过程中释放分馏而富集的。  相似文献   

3.
已知典型矿床研究表明,斑岩钨矿床具以下基本特点:(1)成因上与特定的岩浆岩建造密切相关。(2)空间上受深断裂控制成群成带分布。(3)受含矿母岩浆制约具特定的蚀变类型组合及其分带规律。(4)常与Cu、Mo、Pb,Zn、Au、Ag等伴生成矿。形成斑岩钨矿床的所谓特定的岩浆岩建造,成因上属作者所划分的过渡型花岗岩类的花岗质潜火山杂岩;时代上集中于燕山早期晚阶段(晚侏罗世)、构造演化阶段处于陈国达教授所划分的地洼发展阶段激烈期。杂岩体演化成矿是斑岩钨矿床形成的基本途径;其成矿岩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均是岩浆充分分异演化的分异杂岩体。但随着杂岩体由早而晚岩性由基而酸的演化,壳质组分向岩浆晚期的逐渐聚集,斑岩钨矿床的形成总是与杂岩体既期高酸富碱富挥发分的壳质斑岩直接相关。所以,斑岩钨矿床既具与斑岩铜矿床相类似的成岩成矿机理,又具与斑岩铜矿床明显有别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前者是斑岩钨矿床赖以确立的依据;后者则决定了斑岩钨矿与斑岩铜矿不同的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标志及其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
对华北地台东部北段中生代以来,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平演化构造特征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作者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根据区内不同阶段的地质构造演化特征、深部地质资料、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发育和分布特征、以及岩浆侵入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热隆对区内地质构造,特别是对盖层构造均演化和特征起着控制作用。洋中脊是大洋地壳中的高热能区,沿洋中脊形成热隆带,驱动洋壳向陆壳下面俯冲,与陆壳下部物质混合重熔成中酸性岩浆,构成高热能的活动核。这些岩浆又侵入到盖层中,同时,岩浆及围岩中的气体聚集在侵入体的顶部。因此,热隆是由侵入到盖层中的流动熔融体(岩浆)和气体构成。根据热隆构造不同部位的差异,作者提出了热隆构造的概念、模式,并将其划分为四个构造层次:1)隆核构造层;2)近隆构造层,3)中间构造层;4)外隆构造层。同时,总结了外隆构造层的各种断裂构造形式:1)滑落式断裂构造;①单式滑落断裂构造;②滑落式推覆构造;③复式滑落构造;2)逆冲式构造:①逆冲式断裂构造;②逆冲式推覆构造;③褶皱—逆冲推覆构造:3)滑落—逆冲式构造。作者还讨论了区内近东西向的伸展作用、北东向隆起带与断陷带内的构造差异和北东向较大规模推覆构造以及地堑构造与北东向热隆带的关系。作者认为,热隆对区内盖层构造、对某些内生矿田和外生矿田以及对古老片麻岩穹窿的成生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羊鸡山金矿床,是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发现的一个与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类有关的较为典型的爆破岩简型斑岩金矿床。成矿岩体是由石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两次侵入所构成的分异杂岩体。岩浆隐蔽爆破作用发育为其成矿岩浆作用的突出特征;爆破角砾岩与石英闪长玢岩紧密伴生构成爆破岩筒,并严格控制着金矿的形成和矿体的空间分布。羊鸡山金矿床与斑岩铜矿床系列各类铜矿床空间上密切相伴,处于同一构造—岩浆成矿带。二者成岩成矿机理也十分相近。作者认为在已知斑岩铜矿成矿区(带)内寻找斑岩金矿床,是进一步扩大金矿找矿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地区“华北地台”的南北缘,自晚古生代以来,特别是燕山期,由于古大陆板块的活动,在古大陆边缘内陆一侧,形成了近100个与酸性斑岩体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斑岩型、矽卡岩型钼矿床和极少数钼(铜)矿床(占全国钼矿储量80%以上),按矿床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环境,可分为东秦岭钼矿成矿带和燕山台褶带钼矿成矿带。其侵入时间主要集中在110~190m.y.。既燕山期。区域内斑岩型及有关类型的钼矿床大致可分为花岗岩—流纹岩辉钼矿系列和花岗闪长岩辉钼矿系列。花岗岩—流纹岩系列岩体与钼矿间的成矿专属性最明显,其岩石化学特征为高硅((?) SiO_2>73%),富钾质( K_2O>5.4%, K_2O+Na_2O>8)、低钠Na_2O<3%),并具高Rb、低Sr、高F、Rb/Sr>1等特点;而花岗闪长岩系列岩体则与钼(铜)矿有关,其岩石化学特征与铜矿斑岩体相似;由于“华北地台”区花岗闪长岩系列所处大地构造环境与斑岩铜矿者不同,故只是形成极少数几个规模有限的斑岩型钼(铜)矿床。源岩浆形成深度相当于23~45km;岩体分异指数DI>80。与岩体上侵成岩和成矿作用相伴,一般产生强烈云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和钾质交代等蚀变;并出现萤石、黄玉、电气石等含F矿物。矿体一般与钾硅化带密切相关,多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矿化以单钼、钼(钨)或钼多金属建造为主,常出现W、Sn、Bi的独立矿物,有时可形成矿体。只有花岗闪长岩辉钼矿系列中,铜矿化有时可富集为矿体。北方地区基地岩石厚度>40km,为一套含钼克拉克值1—n倍的中深度的片麻岩混合岩,以及作为盖层的元古界浅—中度变质岩;而与钼矿有关的小侵入体含钼量也较高(一般是克拉克值的n—n十倍)。岩体Sr~(87)/Sr~(86)0.7046~0.7100,平均为0.7072;δS~(34)为两组,一组小的正值为+0.24~+7.35‰,另一组较大的负值为-0.3~-15.9‰;δO~(18)+7.2~+9.0‰;稀土总量平均为192.95p.p.M.;∑Ce/∑Y平均为6.98,为稀稀土型,有一定的Eu负异常出现。以上所列数据表明中国北方地区斑岩钼矿“成矿”侵入体的来源与斑岩铜矿者基本一致,均属壳幔型,或“Ⅰ”型。但通过混合参数计算锶的来源,结果表明:57~76%来源于下地幔,24~43%源自地壳。因此,本区燕山期“含矿”岩浆相对比较富钼。然而由于所处大地构造具体环境不同,切割深度有别,从而源岩浆的壳源,幔源物质比份不一,所以在“地台”区南北两侧形成各具特色矿物组合的以斑岩型为主的钼矿成矿带。  相似文献   

7.
八宝山地区中上元古界一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发育。上元古界下马岭组层序完整,上下限清楚,分段标志明显,是燕山全区内最典型的剖面地区。中生界侏罗系下花园组是区内唯一含煤岩系。 该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相互切割。三叠纪的印支运动控制着本区煤系地层的分布和后期构造变动。 区内岩浆活动剧烈,岩石种类较多,侵入岩分布面积广。八宝山正长斑岩体为多期侵入并间有喷发的复合岩体,其产状为岩盖,在其下部盖有含煤岩系,为今后八宝山区重点找煤区。  相似文献   

8.
白乃庙铜金矿田经历了复杂的多期次成矿作用,通过对白乃庙铜(钼金)矿床南北矿带及赋存在不同构造中的金矿床(点)的详细观察分析和对比研究,阐述了铜矿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变质热液-岩浆热液-晚期变质热液等的多期成矿作用叠加,南北矿带叠加强度不一致,铸成了两矿带地质特征上的差异;不同构造中的金矿脉是不同期成矿作用的产物。赋存于白乃庙主干及其派生断裂或裂隙中的石英脉是燕山期大气降水热液作用所致,而韧性剪切带、片理化带及其附近构造中的石英脉则是海西期末的变质热液(其中混有一定量的岩浆水)矿化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华北地台北缘中段的构造演化为主线,论述了地质构造的成矿控矿作周。研究认为前燕山期古亚洲域构造演化阶段,华北地台北缘作为华北板块陆缘活动带形成了多条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燕山期濒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使华北板块成为中、新生代强烈活动区。地慢热柱演化的三级单元—幔枝构造控制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共同控制着冀北地区的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根据北京西山盖层中不同部位的各种构造形迹的形态调查及其应力状态的分析,结合岩浆活动、沉积建造,并与物探资料的分析作了对比,论证了北京西山盖层中的主要褶皱和断层,并非直接由侧向水平挤压所形成,而是起因于中生代后期的大规模酸性和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所产生的顶托作用和侧向挤压作用而形成。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盖层中构造与矿产的关系,并以板块构造的观点,对本区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在对大庄科花岗杂岩体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工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为解决该杂岩体的岩浆物质来源、岩浆演化、花岗岩成因类型,以及钼矿化角砾岩在岩浆演化中的位置等岩石学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并依此对上述岩石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地质学研究是依据地壳运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地质现象来探讨地壳运动期次、构造活动强度、构造体制转换,从而圈定影响范围。中生代以来,华北东部地区强烈的地壳运动和大规模岩浆活动,使该区进入了覆地翻天之巨变。因而出现了诸如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大灾变、区域构造体制大转变、火山-岩浆及成矿作用大爆发等一系列新认识。这些地质事件取决于地球的深部过程,通过地幔热柱-亚热柱-幔枝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构建了伸展体制控制下的一盆多山耦合及独具特色的盆-岭构造。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构造岩浆带对金属矿的控制》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对太行山地区构造地质、岩浆岩演化及成矿作用等方面取得新的认识。1.总体构造格架的认识太行山地区区域地质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中、晚太古宙至早元古宙阶段,经历了阜平旋回的陆核形成期,五台旋回的陆核增生期至吕梁旋回焊接固结成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环绕张家口市分布的 J_3z 火山岩受燕山期断陷构造及岩浆活动控制。根据沉积夹层,将火山岩系划分为四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由于岩浆在岩浆房中发生了液晶分异作用,导致成分分带,因而使火山岩系的演化趋势从酸性向中酸偏碱性过渡,呈现两大周期性变化。本文同时提出了该区火山活动的演化模武。  相似文献   

15.
马山金矿床是在著名的铜官山铜矿田内发现的一个独立的金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初步表明该矿床具有“两型一体”特点,即既有岩浆热液沿层间构造断裂的充填—交代型矿体,也有在黄龙组白云岩段底部的原始沉积黄铁矿层基础上的叠加—改造型矿体。二者在物质组份、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总硫同位素组成以及矿石结构、构造、矿体产状等许多方面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燕山西段有许多中生代煤盆地。对这些煤盆地质构造演化和构造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侏罗系煤系地层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寻找新的煤田,而且对了解燕山西段地质构造演化和构造特征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区内构造层的划分和其演化特征的分析,区内地质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太古代地槽发展阶段;2)元古代—古生代为地台盖层发展阶段;3)中生代—新生代为断块构造阶段。为了分析区内构造演化特征,我们还根据矿区内均匀分布的200多个钻孔资料,采用了多项式趋势分析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了趋势分析,拟合出1—4次多项系数。结果证明常规构造分析和数学地质分析完全吻合。矿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可归为三点:(1)矿区地质构造为一复向斜。该复向斜受太古代古侵蚀面的古地理控制并经过后期构造旋回发育而成。(2)燕山运动把矿区改造成断陷盆地。喜山运动使断陷盆地继续发展。(3)中生代中晚期的辉绿岩侵入和侧向挤压,在矿区内产生一些规模较小的褶皱和断层。同时,我们还讨论了燕山西段侏罗系煤田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煤田中聚煤中心和富煤带的分布规律,和各煤田地质构造的后期改造。  相似文献   

17.
论文总结了矿床产出环境、岩体地质和矿床地球化学、矿床地质及矿石(物)组合特征,认为矿体产出与碱性正长岩为主的杂岩体具有密切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其成矿流体可能是在高氧逸度环境下,在有利的构造位置进行了较充分的结晶分异,伴随着铁、磷、钙氧化物逐步富集而成矿。根据以往找矿勘查的经验,在深大断裂与次级断裂的交汇处,由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形成的杂岩体,特别是钾质偏碱性超镁铁岩-正长岩杂岩体的附近有优越的成矿条件,且成矿部位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晕率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寻找该类矿床的有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地处阜平、赞皇两个变质核杂岩体之间的南坡庄——井陉地区,不但在广大地区发育伸展构造,而且在东方岭地区发育滑覆构造。笔者通过对各种构造特征的研究,认为阜平、赞皇两个变质核杂岩体相对上隆及相对运动是形成区内这种构造格架的根本原因,发现区内伸展构造和滑覆构造具有内在联系,进而提出了该区伸展变形和滑覆变形的相关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河淮地幔亚热柱的隆升,使岩石图发生强烈减薄的同时,地幔物质呈蘑菇状向外围造山带之下拆离。当幔源拆离薄层被造山带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造成减压释荷,使韧性软化岩石转变为深熔岩浆上侵,形成沿造山带轴部展布的点状或线状构造岩浆带,表现为以构造岩浆带为核部的隆升构造一幔枝构造。隆升较快的构造区段上覆盖层里揭顶式大幅度拆离,形成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变质核杂岩演化过程控制着成矿物质的运移、聚集、成矿作用,并在幔枝(变质核杂岩)构造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20.
中酸性侵入岩中的包体是其寄主岩浆生成、演化、定位、冷凝的忠实记录者,因而对它的研究是探讨岩石成因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论述了中酸性岩中包体的研究现状。根据其来源可把包体划分为源区包体、同源包体及异源包体;根据其颜色可划分为暗色包体及浅色包体(包括富云包体)。对不同类型的包体,可按其形态、分布、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与寄主岩的关系等特征,予以鉴别。此外,对福建漳州复式岩体中的包体及浙江山头郑火山喷发中心侵入体中的包体特征和类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最后,探讨了包体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