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农村合作金融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杨翠友娄梅《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后,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把信用社办成真正以为农民服务为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的农村金融组织,以奠定其在合作金融、商业金融...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相对于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发展道路曲折,发展速度快;加之,近几年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的完善与发展也成为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许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改革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与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 ,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正由增加供给转变为提高效益 ,农业和农村发展对资金要素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然而 ,由于农村金融改革严重滞后 ,农村合作金融缺位 ,农村金融抑制严重 ,农民获得金融服务困难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立足中国现实情况 ,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探索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农村合作金融 ,是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革和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一由于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农户家庭经营既成为世界各国无一例外的选择 ,也成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 ,分散的…  相似文献   

4.
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与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呼唤合作金融,然而其建设步履维艰。本在透析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合作金融建设经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农村金融合作以合作金融为基础是基于当前中国现实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必须明确产权关系,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以服务社员为宗旨,得到国家支持。合作金融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近几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地农村合作金融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开展规范农村信用社的工作意见》,在改革管理体制、加强中央银行监管、改进农村信用社为农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到1998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12191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的127%,其中储蓄存款达10441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的195%,各项贷款余额达8340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的96%。作为农村合作金融主要标志的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的基础和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渠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20年的成长历程,见证了中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20年来,中国经济日新月异,《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始终如一地在宣传国家金融政策、反映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成果、交流成功经验、普及信用合作知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8.
该文在分析了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及当代合作金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代合作金融的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农村合作金融产权组织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合作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在当前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农村合作金融暴露了一些深层交的矛盾和疸,同时也面临着向良性发展的潜机,而产权组织制度是这一改革进程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建立明晰而完善的产权组织制度是农村合作金融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合作金融“三原则”中首条就是“组织上的群众性”,其出发点在于在合作金融内部各成唢间建立一种紧密联系的有效的产权机制,但我国农村铪 作金融不规范的发展历史,在产权机制上累积了不少症结,尤其在当前,一些原有的症递增又编杂着合作金融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极为明显地凸现出来,历史地看,农信社产生于50年代,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几次扩股,但分红付息工作得不到落实,许多信用主长期没有对社员分红付息,造成现存农信社的所有权益中,资产的“历年积累”部分产权不清,其名义上属“集体”所有,但“集体是入股社员?农信社职工?还是其他?现实地看,目前农信社的股金有两种:一种是建社初期和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初期的股金,每股2-3元;另一种是前几年吸取的大额保息分红股金,前在信用社资产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小,难以发挥信用社联系人股社员的纽带作用,而后实际上是高息存款,这样 不但增加了家农信社的筹资成本,而且损害了其组织上的群众性,也难以发挥合作金融实现资金合作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对上述两种股金要进行清理,调整股金额度,重新设置股权,通过清股和扩股,使农信社真正成以股金为纽节联结起来的社员利益共同体,从更深层次考察,农信社在法律上属于集体(社员)所有,但其产权制度及相应的法律关系是模糊的,甚至是矛盾的,其一,农信社长期以来在国家控制下,直接受农业银行的领导,1996年,行、社脱离后,尽管决定其业务管理由县(市)联社监管,金融监管由人民银行监管,但实际不上,当前省、市脱离后,尽管决定其业务管理由县(市)联社监管,金融监管由人民银行监管,但实际上,当前省、市建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办公室已实质性地代替了联社的管理职能,这就从体制下否定了农村合作金融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也决定其产权制度及其依附的法律关系是矛盾的,其二,当前小量个体股和大量团体股的农信社股本结构,使社员对农信社没有实际控制权(归农民集体所有的资金农民并没有实际控制权),这也是造成产权制度模糊的另一原因,其三,从进、退制度看,允许社员个人入股,也可以自由退股,而且对入会资金实行保息分红制度,使“入股”演变为“存款”制度,社员不能形成独立的产权,并与农信社建立稳定的利益机制,总之,我们农村合作金融产权不清晰,产权关系扭曲,农信社并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同时,所有处于缺位状态,这就为合作金融组织实体被“内部人”控制并获取私利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合作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别凌随着《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实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为合作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应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要认清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调整行为坐标,努力探索合作金融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以农村合作基金会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诞生,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从其开始产生到经过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规范试验与推广,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在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何认识这种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运行及其相关政策问题,将关系到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本文依托全国的发展动态和六年来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对这种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有关问题做总结性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WTO与中国金融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 《中国改革》2000,(10):32-34
  相似文献   

15.
农村合作基金会(以下简称农金会)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很少为人们了解,因此在尚未试点的地区,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试办农金会困难重重,甚至存在不小阻力。在试点实践中遇到几个问题需要辨析,首先是社会各界众说纷云,缺乏统一认识;其次是相关的国家机关单位疑虑重重,担惊受怕,唯恐扰乱农村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由“不可理解”引发  相似文献   

16.
17.
农村合作金融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一、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现状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主要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作为整个农村金融体系基础的合作金融组织 ,自 90年代以来 ,特别是1 996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合作金融的建立问题第一次提上政府政策的高度 ,同时在“决定”中指出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 ,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因而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无论是在其机构数量、从业人员还是业务规模等方面的发展都十分迅速。据统计 ,至 1 999年底 ,全国共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村信…  相似文献   

18.
朱冰 《农业经济》2004,(5):33-34
合作金融是经济上的弱小者为获取便利的金融服务,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以自愿人股投资形式组织起来,在金融领域按合作制原则进行的一种合作。我国建国后不久,在农村就出现了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在1958年之前还基本上保持着农民集体所有的性质,到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时期,整个农村信用社系统被并人了国有农业银行体系中,成了农业银行的附属机构,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信用社与农民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可以说农村信用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它缺乏合作经济组织的一整套的制度安排,合作性质始终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最终成为官办金融组织。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相似文献   

20.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现代农村金融。农村合作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以来的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总体上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制约着这类机构的健康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更好地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