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西南丘陵山区重庆市荣昌县为研究区,以1996—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影响,以客观刻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状态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受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等主要驱动因素影响,区域人类活动加剧了对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的改变,致使研究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3 387.16hm2、建设用地和林园地分别增加了3 634.40hm2和11 447.64hm2;②受生态退耕还林等主导因素的作用,研究期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净增了19 264.09万元,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总体呈现正效应,除因耕地面积减少导致食物生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下降214万元外,其余生态服务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国际森林问题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昕  郭晓峰 《林业经济》2012,(9):119-124
通过分析影响国际森林问题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可持续发展总体进程,以及森林在其中的权重、森林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国际森林问题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判断在不同影响因素决定下,国际森林问题未来发展可能呈现的五种趋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福建山区221个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影响农户参与森林旅游业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山区农户对森林旅游业的参与意愿不高;性别、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是否为党员或干部、屋前是否通公路、家庭成员累计出外打工时间、对森林旅游政策了解程度、政府扶持力度及未来收益预期等因素是影响农户对森林旅游业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建议提高农村妇女参与森林旅游业的综合能力、加强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及推进森林旅游业产业链延伸等。  相似文献   

4.
森林旅游企业环境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森林旅游企业环境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指出政府进行环境监管的概率与成本、对森林旅游企业实施的惩罚、森林旅游企业因实施环境行为为自身带来的收益及所花费的成本是影响森林旅游企业环境行为演化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建立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森林旅游环境监管体制、制定合理的奖罚制度等促进森林旅游企业实施环境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对于实现土地资源最佳综合效益以及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5年这3期TM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济南市长清区2001年从郊县改为市区之后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长清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维度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在这期间也相对较大,其中,水域、林地、建设用地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他用地、草地和耕地呈现递减趋势。从空间维度看,土地利用结构变动明显,呈现明显的非农化趋势,耕地面积减少,城镇用地、交通用地等用地规模快速增长。另外受期内生态退耕政策影响,林地面积也持续增长。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角度来看,耕地是其他用地类型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最后主要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制度因素和自然因素四方面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驱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6.
揭示森林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的一般演化规律有助于探索"经济-社会-环境"更加良性协调的发展方式。文章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湖南省2004~2014年期间的森林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的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0年来,湖南省森林生态旅游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指数逐年增长,但是耦合度增幅不大,2008年以后基本稳定在0.5的水平上;湖南省生态文明和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度存在"失调期""过渡期"和"协调发展期"3个演变过程,耦合协调度于2014年达到中度协调水平,并有继续向良性协调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与应用、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年限,是影响森林生态旅游和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岩溶地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演化及其空间分异的特征,可为岩溶区国土空间优化、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支持。[方法]在界定山—坝系统的概念,构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演化特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典型山—坝系统惠水县为研究区,将其划分为坝区、山坝交错区、山区3个子系统,并采用3S技术、景观格局空间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等方法,对1990—2016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演化及分异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空间形态方面,研究区各子系统总体上耕地存量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波动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坝区持续增加,山坝交错区波动上升,山区呈下降趋势。坝区、山坝交错区和山区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均上升。(2)功能形态方面,各子系统生活功能增加且增速快,生产功能面积不同程度减少,而生态功能则是在山区先减后增,在坝区、山坝交错区减少。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在山区先缩减后增高,其他两个子系统变化与山区相反。[结论]不同历史时期坝区、山坝交错区、山区的土地利用演化方向及其空间格局分异显著。研究成果对探讨贵州省不同区位条件、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地质背景山—坝系统的土地利用问题,统筹山坝系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该文结合山西地理环境、林业特点、气候特征,分析了树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及人类活动对森林分布的影响,为合理进行林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提出植树造林、经营森林、预防或减少灾害性天气对森林抚育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利用五指岭山区1981年的MSS影像,1994年、2001年和2009年的Landsat TM影像,2013年的Landsat 8影像共5期数据,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得到五指岭山区的植被覆盖度,对该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五指岭山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长趋势,近30年间植被覆盖度平均增长了0.23,增长率为56.11%,1994—2013年的19年间,植被覆盖度增长速率较大,涨幅约为1981—1994年13年间的2倍。该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经济发展、造林绿化政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地貌因素关系较小。  相似文献   

10.
国外森林认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年来国外学者对森林认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着重归纳分析了森林认证的特点、实施的影响因素、森林认证的影响、森林认证与合法性验证、企业社会责任、信任与森林认证关系等方面的成果和主要观点。在评价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开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活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主体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系统地评价森林生态安全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建立中部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择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对中部地区2005年、2010年、2015年森林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评价期内该地区森林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良好状况且提升稳健,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北部省份(山西、河南)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较佳,中部省份(湖北、安徽)森林生态安全状态良好,南部省份(湖南、江西)森林生态安全状态有待提升。[结论]评价期内森林生态安全状态提升较为缓慢,且省份间存在较大差别;河南、湖北、安徽3省承受了较大的森林生态安全压力;单位GDP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普遍偏低,成为阻碍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响应的主要因素。中部6省森林生态安全提升重点应在于减轻人类活动对森林环境的负面干扰,增强森林的营造、管护力度。  相似文献   

12.
在划分攀枝花市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采用产业结构高度指标分析该市1965—2016年2222的产业结构演化特征,并用生产活动梯度指数对行政区划稳定以来1994—2016年区域发展的地域分异演化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攀枝花市1965—2016年期间经历了矿产资源开发、资源多元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3个阶段。其产业结构高度在3个阶段呈加速上升趋势,其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资源型特征。1994—2016年攀枝花市各县区之间生产活动梯度指数极差明显减小,城乡生产活动梯度指数差异在2004年前迅速缩小而后期缩小减缓,资源开发和产业转型是影响生产活动梯度指数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未来攀枝花市应通过资源开发多元化、资源产业创新和强化区域协作等途径推进区域发展的协同演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0~2009年中国黄淮海平原县级小麦种植结构、灌溉条件、日值气象数据,结合小麦的地区生长周期以及社会经济信息,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气温上升对小麦生产力的影响依其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体气温变化对小麦生产力的影响明确为负;日照日渐减少的趋势将进一步抑制小麦增产;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趋势加剧,同样对小麦生产力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剥离经济因素和人类行为的共同影响后,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小麦生产力的总体影响约为每10年减产0.68%,但尚不确定其长期危害是否加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农户薪材消费研究的基础上,使用陕西省安康市1106户山区农户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西部山区农户薪材消费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贫困导致了农户对薪材的依赖,不稳定的脱贫并不能减少农户的薪材消费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可以使农户减少对薪材的依赖;此外,替代能源的可及性也是影响西部山区农户薪材消费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明极端气候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文章基于1961—2020年宁夏1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等数据,采用国际气候诊断与指数小组(ETCDD-M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数,运用线性趋势法、克里金插值法、小波分析等方法,明确宁夏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并探讨人类活动与极端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 (1)宁夏的极端气温指数中,暖夜、夏日日数、持续暖期日数和年最大日最高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霜冻日数、冷昼、持续冷日日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年最大日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2)在空间分布上,暖夜、夏日日数、连续暖期日数和年最大日最高气温的变化率在引黄灌区变化率较大,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霜冻日数、冷昼、连续冷期日数在全区均呈现下降趋势,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区下降趋势变动较为明显。(3)极端高温指数的变化率在北部引黄灌区较高,全区呈现出升温态势。(4)宁夏4个极端降水指标变化并不显著,但区域间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南部山区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率较高且呈正向变化,而北部引黄灌区降水年际变化率远低于南部山区且降水趋于减少。(5)1987—1992年极端高温指数和极端低温指数存在显著共振周期,极端高温指数上升领先极端低温指数。(6)极端气温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人口的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增加、城市化率的上升和建筑面积的增加,与月最高温日值都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反映出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极端高温指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关系。结论 极端气候变化特征表明,宁夏地区高温事件增加,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降水年际波动幅度较大,地区差异显著,并且人类活动可能与极端气候变化存在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松岭林业局"十二五"期间森林经营数据,结合该林业局森林经营基础条件,对森林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剖析。认为该林业局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分结构失调,森林经营活动长期缺乏系统科学指导,停止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对林区经济发展影响严重。从调整森林经营机构入手,提出相应的森林资源经营措施,以期提高森林经营成效,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及其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度了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并引入结构分析方法揭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演化的结构性机理。分析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后的5年间,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动态变化过程,但变动幅度不大。总体差距的空间结构表现为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间的差异对全省总体差距起主导作用;在三大地带中,粤北山区内的相对差异最大;总体差距形成的产业主导因素是第二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而第三产业空间不平衡程度对总体差距的作用日益凸现。并以此量化分析结论为基础,从空间和产业视角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8.
金洞管理区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属典型的山区地貌,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很难人工直接扑灭,建立森林防火阻隔体系是控制和减少森林火灾损失的主要手段。本文结合金洞管理区实际情况,对全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世界森林生态系统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森林,北方针叶林以及其他有林地。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了规模巨大的损失,表现出非完整性特征,并使森林火灾发生的频数增加,强度加大。目前全球有60%多的森林面积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和影响,工业化国家绝大部分的森林是处于“半自然”状态下,或转变为人工林,发展中国家森林覆盖率下降,从而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20.
首先,在梳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森林碳汇的相关概念、森林碳汇的计量方法、森林碳汇的效益。其次,阐述了中国森林碳汇市场需求不足的现状。再次,对森林碳汇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其中,企业森林碳汇需求主要受内部特征因素、外部动力因素和市场机制三大因素影响;社会公众需求主要受个人特征因素、主观意识因素和外部条件因素三大因素影响。最后,提出要加强森林碳汇需求方面的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