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计师》2009,(5):F0003-F0003
<正>开卷有益。捧读刘广迎先生的新著《经营自己》有大益。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经营自己》各个章节精妙、有力、感人、发人深省的文字,于我是一种震撼和鞭策,大有醍醐灌顶之感。真是"今逢此论犹未晚,恨不早年奉书读。"刘广迎先生在对自己成功人生的思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我从小就对文字有种特殊的情愫,工作后更是如此。从在乡镇税务所写写画画,到在市国税局负责税收宣传,二十多年,我从没放下手中之笔,从没放弃心中之梦,用文字记录了:我的激情,伴随税收宣传飞扬。  相似文献   

3.
《会计师》2009,(4):F0003-F0003
<正>开卷有益。捧读刘广迎先生的新著《经营自己》有大益。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经营自己》各个章节精妙、有力、感人、发人深省的文字,于我是一种震撼和鞭策,大有醍醐灌顶之感。真是"今逢此论犹未晚,恨不早年奉书读。"  相似文献   

4.
严肃评说历史的书不应用此书名干了一辈子书行,平时很注意有哪些畅销的新书出版。对袁腾飞先生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我早就通过电视媒体知晓,但一看到书名,我马上生出一种感觉:这是一本浅薄的时髦书,于是没在意它。当然,这是我的成见。在我看来,一本好书应当有个庄重的书名。评说历史,就应像黄仁宇先生那样给自己的书起名,他的书我从里到外地欣赏,包括书名。而  相似文献   

5.
沈联涛先生的《监管谁来保护我投资》一书以历史的比较、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的独特视角,从寄语投资者、探寻监管之道、回望亚洲金融危机、反思全球经济危机、破解货币之迷、击水全球化浪潮等几个部分,阐明了有效监管对于  相似文献   

6.
近日,重读了陈独秀先生的一篇旧文<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如果图个省事,把独秀先生这篇文章转载一下也未尝不可,只是文章写于九十四年前,文字的文白兼用以文言为主,多数人读起来会略感吃力,于是我就把它的大部分内容转化为现代汉语,以利读者阅读愉快.文章虽然经历了一个世纪,但至今仍不失时代价值,大家的思想就是深邃,阐述这样的思想的文章才能成为经典.此文原载<青年杂志>第一卷,第四号,1915年12月15日出刊.  相似文献   

7.
金立扬 《深交所》2005,(4):58-65
“读史可以明志”。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方?我们祖先的流脉何以承继?我们民族的昔日多么辉煌?开卷有益,在浩瀚的史海中畅游,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会逐渐清晰浮现在我们面前。读史,并非是钻入故纸堆中沉迷徘徊,而是要钩沉数千年中华民族的兴衰浮沉,吸取和寻找历史有益的经验,再转回头沉思“太阳底下的新鲜事物”,在追溯中反思,在回顾中总结。鲁迅先生讲,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于写作。深交所也有不少同仁,别人休假享受闲暇,他们却埋首于卷轶浩繁的史籍中自得其乐,不做则已,一做就成为专家。本刊上期李鸣钟、文华等先生已经牛刀小试,博到不少同行的赞赏之声。金立扬先生海外归来,在发审部繁忙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春节放假期间,挥毫立就,写出三万余字有关汉朝的历史研究文章,该涉广博,融会贯通,读之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衷心希望所内、业内同行皆可在繁忙工作余暇,一现身手,展示你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思索。“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大家尽可畅之快之,可以从更新更奇的角度阐释我们民族伟大历史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李培业 《新理财》2004,(2):14-18
北周(公元557-581)时汉中郡守甄鸾撰注的<数术记遗>,一直以抄本行世,至南宋嘉定五年(1212)鲍澣之始刻定本.在长期的传抄中,造成了不少谬误,字句颠倒错乱者有之,错脱衍讹者有之,人为疑改者有之,在注中尤甚.至钱宝琮先生第一次进行校正,虽改正了不少错误,但未校或误校者尚多.近来我进行<数术记遗>的校译工作,费尽心力,探赜索隐,校正了不少文字.尽量做到文通字顺,以求畅达.提出一己之见,求教于方家.在这篇文章中我就利用了自己校释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木子 《银行家》2002,(12):46-47
2002年8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香港东亚银行北京分行获准开业.这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北京开业的第一家外资银行.近日,本刊记者就东亚银行的发展历史及北京分行的发展战略等问题对东亚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吴志强先生进行了一次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10.
我曾在上海和广州各生活过几年。入乡随俗,在上海我老婆称我为先生,我称她为太太;到了广州,老婆叫我为老公,我也就唤她为老婆了。 一声老公、老婆;一声先生、太太,反映出广州人和上海人在文化上的特征和性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赵士林 《银行家》2007,(3):130-131
街上流行“排名榜”,这个十佳,那个百强等等。但是近年来,敢给思想家、学问家排名的人寥若晨星。为什么?排名者要对思想家和学问家说出个子午卯酉来谈何容易!赵士林先生这么做了,我为之叫好。不是完全赞同赵先生的意见,而是能从中进一步了解这些大家,了解赵先生自身的学养,这种提纲式的文字非常难写。最后我还是想说出一点异议来,——那就是,赵先生出于对他的老师李泽厚先生的景仰,是不是超越了一些没有上榜的其他大家了呢?  相似文献   

12.
京味文学     
评论家早就提出了京味小说的概念。扩大范围,还有京味文学、京味文化的提法。何谓京味呢?我不会写理论文章。应编辑朋友之约,作一次肤浅的京味漫谈。现代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首推老舍先生。小说《骆驼祥子》、《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离婚》、《二马》,话剧《龙须沟》、《茶馆》……深受国内外读者观众的欢迎,而且常读常新。先生身后,也是他的作品发表数十年之后,国内外重新出版百余种,又大量搬上舞台、银幕和荧屏,出现"老舍热",国内和日本、欧洲都成立了老舍研究会。有论者说,"不读老舍就不了解北京",认为老舍的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京味文化,真是"说不完的老舍,说不完的北京城"啊。  相似文献   

13.
耶雅亿 《时代金融》2013,(11):49-49
医学院毕业之后,我到本市最大的三甲医院做了一名护士。由于我的文字功底比较好,护士长常常调我去写护理部的材料。不知怎么的,我的文笔竟入了陈院长的眼,他将我调到办公室担任起了他的行政助理。  相似文献   

14.
吴克敬 《银行家》2007,(9):130-132
这篇文章读时让人鼻子发酸,读后令人心情沉重。我感到这是我们民族的沉疴被灸到了穴位。那段历史实在不堪回首,但仍须回首,因为我们对它的反省还未到应有的深度。我们在事后的这些年代,有时间就忙于"为历史定论","为历史人物定性",弄出个忠奸功过,以按功行赏、论罪定罚,行使自己赋予自己的"历史判官"之职权。一个民族落后了不怕,怕的是没有从自己肌体内找寻病源的意识和勇气。克敬先生为萧履中叫屈没有他个人的什么目的,全然是一股正气使然。只要民间还有这股"气"在,民族总是能重新走向辉煌的。  相似文献   

15.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学术会议,也感谢吴晓灵会长的邀请。今天,我想就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会计标准的发展以及对金融监管工作带来的影响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银行家》2014,(8)
正写这样一篇貌似"宏大叙事"的文章是因为读到了黎鸣先生的一部新著——《老不死的传统》黎鸣先生大我四岁,是我十分钦佩的学者,2000年我主持《清华管理评论》的时候,黎鸣先生是提供稿件最多的一位作者,《清华管理评论》停刊以后,我们虽然也一起参加过几次学术研讨会,但一直没有得机会深谈过。近日,偶然间得到黎鸣先生的《老不死的传统》,很是欣喜,拜读之后,很是感慨:黎鸣先生还是当年那个黎鸣先生,先生的话语还是那么"硬朗",说起话来还是当年那样毫不含糊,这些都可以一眼从这个书名尖刻  相似文献   

17.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历史。进入几十代之后加快了新信息技术应用的步伐,并联盟外部服务公司不断地在一些前沿性的信息技术领域探索。这与八十年代美国的商业银行一般要等到信息技术成熟或规范化之后才采用的特点已有很大不同。IBM 公司掌舵人郭世纳先生(LouGerstner)曾讲过:“信息技术产业有趣的事就是每十年左右,你就有机会重新定义战场”。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国银行100周年华诞。遥想1912年2月,中国银行由孙中山先生批准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银行成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为国家对外经贸发展和国内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银行的经营史上有着无数个默默奉献的员工,传诵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史话。同样,中国银行湖北分行的百年光荣历史,不仅有众多的金融改革者为之披荆斩棘,也有无数的金融工作者为之保驾护航,这其中也留下了一个中行人为湖北省分行审计事业竭心尽力、奋斗不息的身影。  相似文献   

19.
张晓丹 《投资与合作》2014,(11):373-373
《围城》这本书是钱钟书先生于194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夏志清先生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高度评价过这本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围城》之有趣主要在于它极尽讽刺之本能,语言幽默风趣,犀利的比喻中充满着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思考.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就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了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钱钟书先生在在《围城?序》中曾这样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相似文献   

20.
蓉城之美     
因为一位成都籍友人的缘故,我心目中的蓉城,经历了一个从毫无印象至耳熟能详的演变,很早就期待有一日能与之会面。便如观赏一幅仕女图,在远处细细玩味之后,最终还是渴盼能入得卷轴四处云游,与画中人促膝恳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