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基于RS和GIS的额济纳旗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运用GIS方法,对额济纳旗1986-2000年以土地利用类型为表征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年来该区草地、林地、水域、耕地面积减少,居民工矿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以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林地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逆转为草地为主要特征,全旗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面积大于其数量变化.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GIS支持下的江河源区土地覆盖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86年TM和2000年ETM卫星遥感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对江河源区土地覆盖变化进行了监测,14年来该区草地、林地等地表自然植被面积减少,湖泊、湿地萎缩,沙地、裸地面积扩张,荒漠化程度加剧;气候变异引起冻土退化,叠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城市硬化对土地利用/覆盖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本文以长沙市为研究案例,借助1990年、2006年的TM数据和2000年、2001年、2005年、2008年的ETM+数据,利用ENVI、Arc GIS软件,分析了长沙市1990-2000-2006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以及2001-2005-2008年城市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城市硬化面积增加,造成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快速增长,草地和耕地大规模减少;城市高温区与城市建设区轮廓基本一致,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热岛强度增强的主要贡献因素,而植被和水域有效降低当地温度,城市硬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4.
应用RS和GIS技术对武汉市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对LANSAT TM影像进行处理和解译,获取反映武汉市1987年、2000年和2011年三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通过应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对武汉市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研究,并总结了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以裸地、林地、草地为主。1987-2011年,裸地和水体的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急剧扩张;耕地和草地面积先增后降,林地面积先降后增。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研究区土地要素类型转化较为频繁,主要表现为裸地转林地,林地转建设用地,草地转裸地和林地,水体转裸地和建设用地。武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条件、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和政策因素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是这种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以TM影像为基础,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1978~2003年大庆市盐碱地覆被的变化特征。25年来大庆市的盐碱地共增加了294.41km2,其中1988~1992年增加得最快,年变化率达到8.94%,其中多以草地退化为盐碱地,是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1986年和2006年两期的遥感数据,研究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源头区域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沿岸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的影响,分析了沿黄河两岸不同尺度景观廊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头区域主要是以草地、灌木灌丛等类型为主的资源景观,各种草地景观连接度较高。廊道效应在距离黄河10km内作用明显,并具有尺度限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0~2009年中国黄淮海平原县级小麦种植结构、灌溉条件、日值气象数据,结合小麦的地区生长周期以及社会经济信息,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气温上升对小麦生产力的影响依其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体气温变化对小麦生产力的影响明确为负;日照日渐减少的趋势将进一步抑制小麦增产;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趋势加剧,同样对小麦生产力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剥离经济因素和人类行为的共同影响后,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小麦生产力的总体影响约为每10年减产0.68%,但尚不确定其长期危害是否加剧。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山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分析了80年代末到2000年山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省的土地变化以城镇、果园变化为最大;耕地的增加主要受人口的压力,草地被城镇、耕地大量占用;从偏离度等看,土地利用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危机正威胁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农业本来就面临着重重困难,水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据报道,黄河源区再次干涸,而且干涸将会频繁发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的水均衡处于负均衡状态,只有丰水年份才会出现均衡。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再加上黄河源区过度放牧对草场植被破坏,致使草原大面积退化和荒漠化,沼泽湿地失水严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黄河源区干旱化趋势加剧。黄河被称为“母亲河”,为中华文明和中国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黄河的断流给北方农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回想1977年黄河中下游长达三百多天的断流至今使人触目惊心。黄河…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渭河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近30年来渭河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过程。研究方法:目视人工遥感解译, 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渭河关中地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是耕地,1980 — 1990年、1990 — 2000年两个时期,草地、林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转移的主要方向都是耕地。耕地面积在1990 — 2000年之间大幅增加,在2000 — 2005年、2005 — 2007年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在近30年均持续增大,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水域面积在1990 — 2000年大幅减小,其中以河渠面积减小最为剧烈。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变化幅度、方向是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强度和方向的体现,也是该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开发规模和强度不断扩大,土地退化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其弊端。[方法]文章以2003年、2006年、2009年的旅顺口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软件的叠置分析,空间分析对研究区土地退化分区分级研究。通过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时空模式及变化趋势来揭示研究区在不同时期、不同资源开发强度下土地退化的时空特征。[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土地退化类型在2003~2009年主要为土地污染、次生盐碱化、草地退化;荒草地和耕地面积在6年间共减少2068.12hm2,耕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85%,荒草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37%,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25%,其他未利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6.84%;在不同的研究时期和区域,土地退化的强度不同;根据分区区域面积加权计算,旅顺口区的耕地退化指数小于3,预计土地退化程度属于轻度退化,研究结果可信。[结论]旅顺口区土地退化分区分级研究为今后旅顺口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决策和生态环境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粮食结构转型,运用先进的遥感技术探索草地系统规范的认知理论和遥感解译框架。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标准光谱端元空间或是突破传统遥感技术壁垒实现草地系统认知规范的关键;基于光谱混合分解模型构建多光谱—高光谱两个尺度的标准光谱端元空间,并开展草原类型多级嵌套分类实验。研究结果:提出草地系统认知理论框架和基于标准光谱端元空间的光谱融合量化策略,并在中国—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三个尺度的草地类型多级嵌套遥感分类实验中取得较好的结果。研究结论:基于标准光谱端元空间的光谱融合量化策略有利于构建稳定、具有专业概念支撑的解译框架,配合多级嵌套的分类结构能够实现草地系统认知框架下光谱数据的规范,从而支撑不同等级的应用和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回顾中国草原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其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最新研究进展,探索和预测未来中国草原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加强中国草原管理理论、方法和实践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结果]中国草原管理已经历了游牧时期、粗放型管理时期、草畜平衡刚性管理时期。游牧时期,人—草—畜三者关系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动态平衡的状态之下;粗放型管理时期,人对畜的需求持续增加致使草—畜关系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进而导致草原的大面积退化;草畜平衡刚性管理时期,相应的政策和管理计划方案陆续出台使得草—畜关系失衡状态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仍然没彻底解决人—草—畜三者的矛盾关系问题。[结论]草畜平衡弹性精准管理是当前中国草原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其能够更好地应对草地生态系统时间与空间异质性,确保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兼顾市场动态以及政府和牧民需求,实现高效的草地生产力输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以全面实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的是中国草原管理发展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南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显著表现形式.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土地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南县1983-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新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草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过程进行了考察。分析发现,草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化与草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趋势在长期上能较好地耦合,但二者变化速度的非一致性成为常态。本文在引入技术进步变量之后对该现象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并依据所得出的结论对我国草地产权制度的强制性变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口变化对耕地具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人口数量增加需要占用更多耕地;二是人口城镇化对耕地保护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对江苏省的人口与耕地面积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由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耕地占用的趋势在不断地减缓,并提出人口城镇化有利于节约保护耕地,是缓解人地矛盾关系的有效途径;进而对人口城镇化有利于保护耕地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揭示开垦草原退耕后不同恢复期的植物多样性变化,旨在为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管理和恢复受损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对不同退耕年限退耕地与对照的天然草地的植被特征进行同步调查,并借助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对退耕地和天然草地的植被特征,分物种重要值,植物多样性指数及响应比等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了开垦草原退耕后不同恢复期的植物多样性变化。[结果]退耕5年、13年和17年的样地植物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的天然草地,而退耕19年的样地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对照天然草地无显著差异;相较于退耕5年的退耕地,在退耕时间更长的退耕地中,植物群落主要层片由菊科植物转变为禾本科植物。退耕地群落演替过程中,随退耕年限增加,与天然草地间差异性减小,逐渐接近天然草地。[结论]退耕是一种有效地促使植物多样性接近天然草地的措施。且除退耕年限外,退耕地与天然草地间群落相似程度同时受天然草地初始状况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