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不仅停留在满足人类社会和生活需要的层面,而且必须保证生态环境不受损害,这是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对建筑设计的新要求,对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的类型、技术、方案等内容展开研究,以协调建筑、居民、环境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收入得到很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时期人们渐渐重视对生活的需求的享受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同时也就对居住和工作的建筑提出了更大的需求.我国建筑行业的耗能占据我国耗能的百分之三十,而且在建筑工程施工量大,施工环节众多,在施工过程中很可能对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所以人们对于建筑的生态设计越来越为重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要求建筑、人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建筑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同时建筑的使用功能也不会有任何的影响.根据当下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阐述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3.
建筑设计是建筑建设的蓝图,建筑设计的水平决定了建筑的整体性能,建筑设计体现了人对建筑的要求和期待。在目前我国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形势下,一切生产建设都要求生态环保,因此建筑节能就成为人们对建筑的新要求。文章对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的应用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设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人们对建筑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间满足人类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身心健康需要。还要从建筑设计与人、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角度,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类型、建筑设计技术思路以及建筑设计的实施方案。本文对建筑设计的主要作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个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设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人们对建筑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间满足人类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身心健康需要。还要从建筑设计与人、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角度,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类型、建筑设计技术思路以及建筑设计的实施方案。本文对建筑设计的主要作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个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今年来我国加强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规划,得我国在土地用地总量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控制,并且耕地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地保护,但是情况还是不够乐观。特别是在党提出了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后,顺应环境需求尤为凸显。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是迫在眉睫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因如,文章积极探索生态文明背景下土地利用在规划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首先提出生态文明背景下土地整治规划改革的意义,再分析现有土地利用规划面临的问题,最后指出生态文明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相应的解决对策。一方面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突出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必然性,在今后土地规划中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也为推动绿化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筑提供新构思。  相似文献   

7.
刘铭  裴宇 《科技与企业》2014,(2):116-116
当前各种有个性的居住建筑丰富着建筑市场,并成为市场的主体,在客观上为居住建筑设计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本研究立足于居住建筑设计工作,提出了当代中国做好居住建筑设计的倾向,并从个性化、老年人、生态化方面对居住建筑设计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在突出居住建筑设计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国居住建筑设计的展现,形成更加适于时代、适于需求的居住建筑。  相似文献   

8.
中国本身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的紧张,可以说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资源本身已经成为建筑设计必须要考量的一个主要的话题,为此,需要积极的推荐设计和规划绿色生态建筑。基于此,文章主要对绿色建筑的生态规划及设计措施进行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建筑业和能源都处在关键过渡时期。如今,在建筑业中融入绿色设计理念,并与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优化建筑业非常重要。基于此,文章首先概述了绿色建筑,包括其概念和特点,然后讨论了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设计的原则,最后研究了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设计发展的具体趋势,希望切实提高建筑设计质量,促进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5,(31):114-115
怎样利用环境与建筑二者的关系进行遮阳系统的设计,为建筑实现节能减排,一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建筑外遮阳是夏季隔热的手段之一,它能够有效控制太阳辐射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并在节约能源、拓展建筑造型、营造室内光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要求建筑师探索外遮阳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途径,并推动建筑外遮阳在现实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在提高建筑品质的同时达到建筑的生态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落实在建筑领域,就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筑的绿色发展,首先是建材的绿色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绿色建材呈加速发展的态势,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瓶颈。笔者主要对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各地区的地域性有所不同,将其融入住宅建筑设计之中,能够增加地方民众对于住宅建筑的认可,满足其对建筑的各项需求,然而,现代建筑设计中在地域性表达上存在些许不足。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住宅建筑设计为核心,阐明地域性表达趋势与意义,指明住宅建筑设计的核心原则,并提出地域性表达的设计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顾漪 《企业技术开发》2010,29(6):120-121
文章论述了工业建筑设计中生态绿化设计的作用、意义及重要性,分析了绿化设计的各种形式及其优点、作用。提醒建筑设计者要从生态、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将自然生态绿化与单调的传统工业建筑设计相融合,特别是厂区的绿化设计,将给员工提供一个舒适、自然的工作环境,从而在工作生产中创造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已经深入到各个经济领域。本文将从建筑设计方面,阐述节能环保在居民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从多个角度阐述节能环保原则下的居民建筑设计原则,探究新时期的现代化建筑新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5.
于阿娜 《价值工程》2021,40(36):142-144
随着居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设计人员也需要考虑到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环保以及节能的思想,让建筑设计更加符合现代化需求,减少各方面的成本.可以说,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节能以及环保技术,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本文对当下建筑领域对节能环保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展开分析,并对建筑设计的实际开展提出建议,在其中结合环保以及节能的设计理念,提升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6.
黄少香  刘军 《企业导报》2009,(7):179-180
通过建筑和社会文明的关系,表达建筑设计的意义,阐述建筑应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孔哲 《房地产导刊》2022,(1):29-30,33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理念在各行各业的推行和应用.建筑设计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水资源的使用,因此有必要密切关注节水节能技术.本文通过分析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水节能技术的应用,证实节水节能技术能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从而促进绿色环保建筑事业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积极落实国家绿色环保理念,将生态绿色要求融入建筑设计,绿色建筑由此产生。绿色建筑包括主动式设计和被动式设计,被动式绿色建筑设计是绿色建筑的基础。文章主要介绍了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被动式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及具体设计要点,从而实现被动式绿色建筑在我国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吕东阳  徐常富 《价值工程》2011,30(34):100-100
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主题,建筑技术科学的发展,赋予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全新的涵义。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内的推广,绿色建筑设计越来越引起广大建筑工作者的重视。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筑建设时人类进化发展中的一种本能,从古代人挖凿摇动开始到后面的木质或石砌建筑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无一不凝聚着人类的心血和智慧。在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对智慧和劳动的合理搭配运用,用建筑将设计师的理念生动的呈现出来,从而才有了各种形态和性能各异的建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生产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人们对建筑的外观以及整体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使建筑行业的设计师面临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建筑设计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并且时建筑设计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作用表现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深入研究,然后对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表现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