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国安  许红梅 《价值工程》2021,40(9):164-166
速凝剂作为隧道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必须的原材料之一,在工程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产品科技创新和更新.本文通过大量的对比试验,详细记录了无碱速凝剂和传统的高碱速凝剂在隧道工程应用中对喷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影响和各项质量指标差异.为了降低传统高碱速凝剂对工程质量和环保、健康的影响,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无碱速凝剂逐渐代替传统高碱速凝剂被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张国安  许红梅 《价值工程》2021,40(9):164-166
速凝剂作为隧道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必须的原材料之一,在工程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产品科技创新和更新.本文通过大量的对比试验,详细记录了无碱速凝剂和传统的高碱速凝剂在隧道工程应用中对喷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影响和各项质量指标差异.为了降低传统高碱速凝剂对工程质量和环保、健康的影响,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无碱速凝剂逐渐代替传统高碱速凝剂被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20,(7):248-250
速凝剂主要使用在喷射混凝土施工中,以达到喷砼快速凝结,达到支护、封堵等效果的外加剂,广泛应用于公路、水利、矿山井巷等地下工程及应急抢修工程。目前在中小工程中使用的大多为传统粉状速凝剂,但是传统粉状速凝剂存在生产时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施工时因碱量大而腐蚀性强,因干喷而扬尘大、回弹率高,混凝土强度低等问题。但无碱液体速凝剂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因价格较高以及高昂的机械成本,其应用的范围较小。本文以在白鹤滩水电站的施工中使用的无碱液体速凝剂和传统粉状速凝剂为例,运用LCC(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对两种速凝剂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无碱液体速凝剂的生命周期成本低于粉状速凝剂的生命周期成本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王英杰 《价值工程》2019,38(11):144-146
针对传统外加剂喷射混凝土回弹大、速凝剂超耗、易堵管、喷射时间久的问题,结合本工程特点,笔者在新建玉溪至磨憨铁路施工时,在喷射混凝土中加入纳米高分子减水剂,利用高分子减水剂的物理化学作用机理,采用湿喷工艺,将隧道初期支护的喷射混凝土回弹量降低到5%,将喷射混凝土成本每方降低130元左右,同时每喷射循环降低喷射时间1.5小时左右,解决材料不稳定造成喷射混凝土堵管问题,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并节省喷射时间,提高工程质量、进度。  相似文献   

5.
在对某古建筑进行加固改造时,通过对各种混凝土施工方案的选择,最终选用喷射混凝土对原有墙体进行加固,原因是:喷射混凝土工艺简单,施工机动、灵活、高速、高效,受工作空间限制较小,可通过输料软管在高空或狭小工作区间,向任意方向施工喷射,而且对混凝土、砖墙面有较强的粘结力,能够保证结构整体刚度,简化工序,不用模板或只用单面模板,节约大量模板材料,省去支模、浇筑和拆模工序,使混凝土输送、浇筑和捣实合为一道工序,如果在拌合料中加入速凝剂,使水泥浆在10min内终凝,2h具有强度,可以大大缩短工期,加快施工速度,同时,喷射混凝土密度高,强度和抗渗性较好,可以节约混疑土.下面就施工方法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6.
马云峰 《河北企业》2014,(11):90-90
<正>锚喷支护主要分为喷锚支护和喷射混凝土。其中喷锚支护主要表现为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钢拱架喷射混凝土结构组合起来的支护形式。可以根据不同围岩的稳定状况,采用喷锚支护中的一种或几种结构的组合,加固隧道围岩,提高围岩的自撑能力。而喷射混凝土主要是利用高压气,将掺有速凝剂的混凝土混合料通过混凝土喷射机与高压水混合,喷射到岩面上,迅速凝结而成。它不像传统的模筑混凝土衬砌那样,只是在洞室开挖后  相似文献   

7.
技术性能AC系列(AC-Ⅰ型,AC-Ⅱ型)水泥混凝土速凝剂,是一种国内领先的新型速凝剂。本剂综合了红星-1型系列782型两类水泥速凝剂的优点,并改进了它的不足之外,不含毒性物质。它的腐蚀性远低于国外的“西卡”、“西古尼特”和国内红星-1型、711型。一.主要特点:1、AC型系列速凝剂强度指标高,喷射混凝土的强度与不掺速凝剂的空白的试块相比,28天保留值为90%。在相  相似文献   

8.
付文才 《价值工程》2011,30(9):56-57
本文主要阐述了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及其配比,喷射混凝土支护结构等问题。分析了锚喷和锚网喷射混凝土施工的喷射混凝土施工设备布置、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锚网喷射混凝土施工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了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及其配比,喷射混凝土支护结构等问题。分析了锚喷和锚网喷射混凝土施工的喷射混凝土施工设备布置、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锚网喷射混凝土施工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加磊 《民营科技》2013,(12):220-220
人工砂即是混合砂以及混合砂的总体称谓,这类型的砂料经常使用在缺乏砂源的地区,并且在水利工程、矿山、建筑工程中。而在对人工砂喷射混凝土支护施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能够明显的发现,利用该技术来完全代替天然砂在隧道中进行喷射混凝土支护施工有着极大的可行性。现针对人工砂在隧道喷射混凝土支护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其他隧道工程进行支护施工的过程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倩 《民营科技》2014,(2):138-138
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中,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较为常见,通常是被应用于薄壁结构的灌注施工中,其具体的操作措施,对于混凝土的喷涂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之一。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管饭应用,引起人们对其施工措施的关注。现根据喷射混凝土的施工特点,对其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能够真确引导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正确应用,以保障水利建设的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7,(29):112-114
湿喷技术是隧道机械化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喷射混凝土施工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通过对喷射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湿喷机特点分析、施工过程控制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得到了湿喷工艺的关键控制要点,为隧道喷射混凝土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新光快速路隧道工程喷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回弹量、厚度、检测等问题的探讨,结合施工实际对隧道工程喷射混凝土施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8,(11):136-138
在进行渝黔项目隧道施工时,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及减少隧道弃碴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拟采用隧道掘进的岩石自制机制砂配备隧道初支的喷射混凝土。因机制砂与天然砂在性能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天然砂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理论和经验在进行机制砂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难以起到借鉴作用。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分析总结了配合比中各参数变化对机制砂喷射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设计出了符合规范及施工要求的施工现场机制砂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对机制砂在喷射混凝土中的推广和使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混凝土湿喷工艺由于其“综合成本低、社会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的优点在隧道施工中逐步占据了主导趋势,并成为铁道部强制要求实施的工艺。混凝土湿喷施工能巨大地改善隧道施工作业环境。缩短喷射混凝土的作业循环,更尤为重要的是以湿喷工艺为依据构建喷射混凝土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喷射混凝土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本文结合新岭隧道湿喷施工为例论述了隧道初期支护湿喷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6.
何烨  王弢 《价值工程》2010,29(15):94-94
喷射混凝土是借助喷射机械,利用压缩空气或其他动力,将按一定配合比的水泥、砂、石子及外加剂等拌和料,通过喷头喷射到受喷面上,在较短时间内凝结硬化而成型的混凝土,达到补强加固的目的。这种加固方法具有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不需要模板,施工成本低等特点。介绍了混凝土建筑物加固改造中目前常用的施工技术,为新、旧建筑物的加固改造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几种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喷射混凝土作为围岩开挖的主要支护构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喷射混凝土是利用压缩空气把按一定的配合比的混凝土由喷射机的喷射凸以高速高压喷出,从而在被喷面形成混凝土层。喷射砼的配合比设计和技术方法不同普通混凝土,它具有自身的工艺特点。其配比一般采用经验和图表计算来确定。本文结合施工情况,介绍了细石喷射混凝土技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选定、施工工艺的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8.
锚杆喷射混凝土是边坡支护的一种重要类型,在边坡支护时根据岩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锚喷支护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支护质量,可以有效保证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7,(13):150-152
喷射混凝土作为新奥法施工的三大必须手段之一,对洞室围岩起到支护的作用,其中喷射混凝土衬砌的厚度对围岩支护效果影响较大。本文针对公路隧道Ⅴ级围岩进行UDEC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喷层厚度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Ⅴ级隧道围岩,要采用钢拱架、钢筋网、锚杆和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且喷射混凝土厚度为25cm时,支护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隧道初期支护施工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我国隧道施工过程中,喷射混凝土回弹控制一直是施工中难以克服的难题,本文通过施工的实践论证,大大降低了喷射混凝土回弹量,保证了施工进度,减少了工程投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