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工作报告从2005年3月以来每年宣示的政府当年通货膨胀目标存在两个月通货膨胀脱锚期、通货膨胀目标期限较短、通货膨胀目标经常调整等问题。期限过短的通货膨胀目标承诺区间非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所能控制,也加剧了当年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一定程度上还损害了政府信任度。频繁的通货膨胀目标调整与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的基本任务相违背,也扰乱了消费投资决策。通货膨胀控制信任度丧失使得我国现行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对通货膨胀锚定和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作用不大,通货膨胀脱锚导致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本较高。为此,建议新一届政府确立跨周期的固定不变的中期或者长期通货膨胀目标。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研究通货膨胀持久性的不确定性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面对通货膨胀持久性不确定性时,低估通货膨胀持久性程度能够降低通货膨胀波动。更确切地说,不论是否存在通货膨胀持久性,低估通货膨胀持久性的货币政策是最优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广西保险市场1982-2010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保费收入对于物价波动的反应是非对称的。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够促进保险业务的发展,而奔腾的通货膨胀则起到阻碍的作用。而且与温和的通货膨胀相比较,市场需求对奔腾的通货膨胀的反应更加强烈。在目前温和的通货膨胀情况下,首先保险业需要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创新通货膨胀指数化的保险产品;其次,政府要加强通货膨胀管理,防止奔腾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抑制型通货膨胀;而改革过程中,则表现为抑制型通货膨胀与公开性通货膨胀二者共存并互相转化的局面。如果公开性通货膨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险滩,那么抑制型通货膨胀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暗礁。因此,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防止经济陷入“膨胀→紧缩→再膨胀”的怪圈之中,决不能忽视抑制型通货膨胀,尤其是对抑制型通货膨胀产生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始终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本文基于对上证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在3个代表性阶段的月度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3个阶段内通货膨胀状况不同,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的关系也不同。进而推论:在我国,通货膨胀温和时期,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正相关;在严重通货膨胀时期,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负相关;在经济回落并伴有轻微紧缩时期,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用西方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理论来解释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实际,这未必适当,因为它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去剖析通货膨胀。资源相对短缺、配置不灵带来资源利用的效应低带来社会商品和劳务供不应求导致通货膨胀。我们把这种通货膨胀称做资源约束型的通货膨胀。在我国,通货膨胀不纯粹是货币现象,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制度因素、人口因素和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对我国隐性通货膨胀目标、潜在产出和自然利率进行联合估计,并根据估计结果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缺口可以度量我国的实际通货膨胀压力,我国的实际通货膨胀率整体上与隐性通货膨胀目标较为一致,经济政策对通货膨胀的调控具有有效性;隐性通货膨胀目标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密切相关,通货膨胀缺口与产出缺口、实际利率缺口具有显著的动态影响关系。因此,应该充分发挥隐性通货膨胀目标在通货膨胀风险识别和预警方面的作用,提高其政策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姜小科 《云南金融》2011,(2X):54-54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最为敏感的经济现象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从介绍通货膨胀的涵义开始,以中国2010年通货膨胀的实际国情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治理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优化策略,从而更好地遏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9.
《广东金融》2008,(1):56-59
今天,我将就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谈谈我的看法,并简单介绍联储是如何预测通货膨胀的,包括我们如何将通货膨胀预期运用到通货膨胀的预测过程。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国2010年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最为敏感的经济现象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从介绍通货膨胀的涵义开始,以中国2010年通货膨胀的实际国情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治理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优化策略,从而更好地遏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球性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预期一直保持高位,这也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一层阴影。如何预防通货膨胀预期引致实际通货膨胀,对于货币当局管理通货膨胀预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使用H-P滤波估算通货膨胀预期,继而用协整和Phillips-Hasen两阶段法分析人民币汇率对国内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本文还使用误差修正模型探讨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通货膨胀预期影响的机制。本文建立了一个半开放经济模型,这一模型中,国内通货膨胀预期由人民币汇率和货币供应量共同决定。本文的结论是,长期而言通货膨胀预期、名义有效汇率和国内货币供应量是协整的,汇率的变动显著地影响了国内通货膨胀预期水平;短期而言,汇率变动对国内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也要大于货币供应量。  相似文献   

12.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我国已不止出现一次了。1988年,我国又一次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而且这次通货膨胀率之高、来势之猛、涉及面之广、危害之严重,在我国都是空前的.为此,中国金融学会最近在成都市召开了治理通货膨胀研讨会。会议的议题主要集中在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对我国的影响和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三个方面。通货膨胀亟待治理我国出现通货膨胀有其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认识上的问题。几年来,我国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适度掌握,温和通货膨胀没有坏处,还有好处”;“停止通货膨胀经济就要萎缩”,等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阐述了本轮宏观调控背景下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指出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是防止现实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途径,并详细论述了近期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具体措施和远期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  相似文献   

14.
通货膨胀预期是公众对通货膨胀在未来变动方向和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它能影响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进而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最终影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当前,随着食品价格带动CPI上涨,社会各界通货膨胀预期在不断上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调查分析通货膨胀预期有关问题,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有助于中央银行更好实现保持币值稳定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5.
通货膨胀不确定性是扭曲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产生通货膨胀社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水平、经济活动以及货币政策规则之间的关系能为货币当局提供决策支持。本文从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并探讨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今年一、二季度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分别为5.0%、5.1%,物价不断上涨货币持续贬值,虽然我国目前尚处于温和式通货膨胀,但这种情况在持续下去通货膨胀将会演变为"飞奔式通货膨胀",进而会影响股票市场剧烈的波动和持续的震荡,因此,通货膨胀对于我国资本市场而言具有深远的影响。此文从界定通货膨胀开始,通过描述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以及通货膨胀的演变,来研究通货膨胀对资本市场的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若男 《时代金融》2014,(30):38-39,50
通货膨胀压力是指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实际通货膨胀是通货膨胀压力中已经实现的部分,通货膨胀压力中未实现的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将会在未来转化为实际通货膨胀。随着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因素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文旨在基于当前中国经济现状,研究造成现阶段通胀压力的因素,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转换成现实实际通胀的可能性,从而对未来发生实际通胀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高通货膨胀不仅带来严重的社会成本,其导致的高通货膨胀不确定性还可能推高未来的通货膨胀水平,我国货币政策的滞后期较长,合理预测将有利于通货膨胀的有效管理。尝试在对Phillips曲线改进的基础上,建立我国通货膨胀预测的理论模型。以此为基础推衍出货币经济指标、生产价格指标和资产价格指标三类通货膨胀预测的先行指标,三类指标的预测先行期依次递减,由此构建出我国通货膨胀预测的多层次先行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对于政府制定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管理通货膨胀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本轮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出发,按照经济学关于通货膨胀的一般理论,认为当前通货膨胀的根本诱因在于成本推进,并对本轮通货膨胀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了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货膨胀水平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政策制定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在进行ADF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基础上,本文实证分析了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以及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有一定的滞后;经济增长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之前通货膨胀水平对本期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同向拉动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