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民法律信仰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化的进程,确立并提高全民的法律信仰成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工作中的紧迫任务。一、法律信仰的涵义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  相似文献   

2.
梁平  尚珊 《企业研究》2011,(9):186-186
全民法律信仰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化的进程,确立并提高全民的法律信仰成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工作中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3.
当今环境下,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更好的途径建成法治型社会。在笔者看来,形成法治社会的要件中,法律制度虽占其一,但分量更重的是公众对法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对法律的信仰。依法治国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在践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而出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公众缺乏法律意识,缺乏法律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现在的大背景下,公民对法的认知程度不高,也阻碍了法治进程。面对当下人们对法律迷茫和漠然的情况,本文对其背后的原因给予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伯尔曼的法律观,本文认为无论是法律信仰还是法律信任,都不能消解当下学者所讨论的法律信仰正当性的问题。本文以“一致与紧张”这一论断为线索,对伯尔曼关于“实在法与自然法”、“法律情感与宗教情感”、“法律与宗教”、“法律信仰与法律发展”和“法律信仰与社会发展”这五个核心论题进行了梳理并分析,借此回应国内学界关于法律信仰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关刘 《活力》2011,(21):41-41
通常认为,法律信仰是指基于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法律信仰是法理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强调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来说,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更无可置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部分构成。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然包含着法治文化建设。本文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内涵、成因及其特点的分析,指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邵长剑 《中外企业家》2009,(22):200-201
中国目前处于一个以大规模立法为主要特征的法制建设时期,但其中存在着法律信仰缺失的危机。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一种结构和程序,理应像宗教一样被人们信仰,然而,当法律仅仅是流于形式,当法律成为一种形成个人权威和尊崇的工具,我们是否需要信仰法律。  相似文献   

8.
在地方性高校财会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上,法律类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主要的是提高法律素质.通过法律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会计法律信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相似文献   

9.
法治意识不是义务本位法律制度下的被动守法的"法奴意识",它是一种积极地借助法律、依赖法律以主张权利,要求法律保护其权利并善于以法律手段保护其权利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法治的实现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法律的规范性;(2)人民对法律的信仰;(3)造福于普通民众。  相似文献   

10.
法治信仰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情况,与中国法治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传统法律思想的束缚、高校法治教育的缺失、社会各界人士的忽视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网络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治信仰存在较多的不足。因此,当前新形势下研究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影响。本文拟从网络媒体的特征出发,在分析网络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治信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财会法律课教学与会计法治理念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方性高校财会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上,法律类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主要的是提高法律素质。通过法律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会计法律信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由法律信服心理与法律拜从行为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后者的内在动力,后者是前者的直观表现。法律信仰程度的深浅对于公民行为的法律约束效果有直接影响。依法治国作为国家发展必备要素,法律环境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影响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依法治国进程中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现状问题为研究内容,通过阐述现有问题及原因,对依法治国之路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斌 《秘书工作》2014,(12):1-1
正"法者,天下之仪也。"法治的威力来源于法律条文的严谨缜密,依赖于法律实施中的一视同仁,更取决于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被每个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然而,"法之必行"却仍是一道待解难题。党员干部中依然存在有法必依观念不强、依法办事能力不足、违法枉法时有发生等问题。推进依法治国,领导干部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古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  相似文献   

14.
张永刚 《价值工程》2011,30(25):224-225
培养法律信仰是在校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目标不能仅定位于给学生传授法律知识,让学生记忆法律条文。大学法律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高校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置身于依法治校的活动中,实践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运行环节,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领悟法律精神,体会法律价值,最终形成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和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作为未来创业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创业的历史责任。为了促使大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就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仍然存在法律信仰缺乏的问题,其原因既有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也有高校法制教育薄弱的影响,还与部分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正确有关。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必须从重视法律中社会主体的权利意识,增强现有法律从业人员的正确示范带动作用,把法治信仰的建设同社会经济关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等多方面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树立依法办事,依法创业的法律信仰;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法律意识,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正法治应不应该被信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对头,制度就建不好,就是建好了,也执行不好。人们常说,心不正,好经也能念歪了。因此,制度建设和执行中,比体制机制问题更最深层次的问题,实际上是思想问题。一是法治信仰问题的产生。法治信仰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当代中国关注,现实原因是国家迫切需要法治,但法治还不够给力,需要从思想方面分析其根源;理论争鸣则始自一本书的一句话,美国法学家伯尔曼在其名著《法律与宗教》中写道"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梁治平译,原文是"Law must be believed,or it will not work.")。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以致教学效果欠佳.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法治教育应以建立学生的法律信仰为目标,并根据法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从传播法治文化入手,结合典型案例和中国的法制传统,弘扬法治精神;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阐明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推动四中全会精神在企业的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性的工作在于让法治成  相似文献   

19.
张正文 《价值工程》2010,29(5):190-19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典,更需要唤起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激发起公众内心对法律信赖、信任和尊重,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只有公众从内心对法律虔诚信仰,才能促成现代法治精神的形成,才能将法律内化为一种民族的精神,才能加速完成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现代民主的必然选择。但何谓法治?它有没有缺陷?如何改进?本文结合实际对法治进行了探讨,认为法治框架下的法律人之治乃是中国法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