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分配上要求我们系统深入地研究探索按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各种有效结合形式,以更加有力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质就是按劳动贡献分配;由于现实社会发展不具备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条件,因此不可能实现马克思设想的严格意义上的按劳分配。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按劳动贡献分配的分配形式,就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的本质是按贡献分配而言,我们也可沿用按劳分配这一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推行和深化,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日益扩大。这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日益凸现;对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如今,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已成为实现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加大惩治经济违法犯罪的力度等,均是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党和政府针对我国劳动报酬过低、收入差距过大的现实而提出的。它的有效实施,不仅能有效缓解日趋紧张的劳资关系,还能缩小收入差距,彰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我国收入分配变动的内涵、结构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变动 ,是一个制度性的变化。现实中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存在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等原因。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变动对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具有积极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不是简单地调整收入分配差距 ,更重要的是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方式 ,采取措施 ,形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合理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从而把长期被视之为私有制的伴生物、资本主义的代名词的分配方式与社会主义的经典分配方式结合起来,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传统分配方式的重大突破。这一论断,突破了将生产要素拓斥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之外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分配方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产品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十分清楚,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情况下,广大劳动者对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更为关注,因为分配问题直接涉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处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强劳动者之间的团结,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的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社会主义废除  相似文献   

8.
李泓浦 《魅力中国》2013,(25):85-8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随之而采的收入分配问题则日趋明显,这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关部门应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积极采取措施处理我国收入分配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9.
王云凯 《改革与开放》2011,(22):155-156
两极分化程度的控制,可以说将成为时代的主题。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成功转型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从"两极分化"入手,以改变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状况为目标,提出一些使社会收入分配结构逐步转型的有效途径,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使社会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胡钧 《改革与战略》2010,26(11):32-35
经济结构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是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按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包括国家和企业支配的部分与直接分配给个人的部分的关系及居民之间收入差距问题两个方面。文章认为,抽象的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不能提供解决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和调整的理论根据,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判定分配关系的改革和调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的具体差距应多大,除了依据劳动贡献这一规律性原则外,还要依据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结果进行具体研究及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11.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其中实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公平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依据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实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公平,必须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完善收入分配法律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三方面来加以推进,以便进一步维护好、实现好我国的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2.
刘培林 《首都经济》2012,(12):24-2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中,分配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能否恰当地调整人们的利益分配养分,事关改革成败,我国在十二年改革中,对旧的利益关系进行了部分调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开始弱化,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如何合理,优化,是九十年代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构成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相关联的,社会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以生产和分配的结合为基础,而生产和分配的结合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保障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其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因此,衡量生产和分配结合的好坏,"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个标准要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更好。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要能用作制度构建的基础,这样才能够用于指导和服务于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经济学应该着重研究生产的组织方式与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着重研究分配的组织方式和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特别要研究生产的组织方式和分配的组织方式的结合对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罗杰群 《发展》2003,(12):54-5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以党的件方式所确立的新原则,是与时俱进思想在分配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发展和个人收入分配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创新发展是实现中国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既面临着有利的条件,也面临着不利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大发展,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达到小康,我国逐步告别了商品短缺的时代,居民的储蓄存款增加,国内资产储蓄率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达到35%左右。这使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了良好的资金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有企业改革取…  相似文献   

17.
严珊珊 《中国经贸》2013,(16):141-1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显著提高,但是收入分配领域效率与公平的失衡造成了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分配领域的效率与公平的不和谐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进一步研究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利于我们深化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有利于我们解决现阶段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失衡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关系到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朱富强 《南方经济》2014,(8):120-123
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是近2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现象,它不仅造成了明显的二元社会结构,而且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显然,在面对愈益恶化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两极化情形时,探究收入分配的成因以及提高对分配正义的关注就成为学者关注的核心议题;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改进社会经济关系则成为当下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事实上,收入分配本身的社会性往往决定于特定的社会制度和分配规则;相应地,就有必要将收入分配问题与社会制度、分配正义等结合起来,将不断演进的公平正义观嵌入到经济理论和政策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功利主义正义观对我国的效率与公平取向、分配与再分配问题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社会在财富分配及再分配过程中,初次分配要坚持效率优先,以市场为主导,政府起协助作用;再次分配要以公平优先,政府为主导,市场起协助作用,强调对第一次分配结果的矫正和补偿。秉着公平公正原则加快税收制度的改革、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司法公正,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分配制度趋向公正。  相似文献   

20.
谷春祥 《特区经济》2008,(5):262-264
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社会主义分配观中是否定生产中的客观要素直接参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从而产生了"矛盾论"和"对立论"。本文是在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并探讨了生产中的客观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