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唐勇 《浙江经济》2020,(5):56-59
虽然城西科创大走廊引进人才形成了较好的态势,但与大走廊的战略定位仍有一定的差距。引进高层次人才,需加快构建跨区域一体化人才管理体制、营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浙江省"面向未来、决胜未来"的科技创新重大战略平台,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浙江创新发展主引擎。城西科创大走廊自2016年8月启动.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城市群为节点构建科创带,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创新要素集聚理论,分析创新要素集聚组织结构形式,比较国内外典型科创带建设特征,探讨长三角地区科创带建设路径问题。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集聚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创新资金和创新人才集聚,呈现“1+4”的结构;科创带是实现创新要素协同集聚的有效组织形式。通过研究为分析科创带创新要素集聚特征提供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在“十四五”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总经济师、浙江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李鸣表示,产业创新生态正呈现一种区域化推进的态势,从国家层面上看,要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基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规划建设案例,他对产业创新生态如何区域化打造提出了一些经验建议。  相似文献   

4.
《浙江经济》2010,(21):25-26
省政府初定建设14个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分别是环杭州湾区域: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宁波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舟山和温台沿海区域: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台州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内陆区域:金华产业集聚区,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衢州产业集聚区,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5.
都市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提高其协同创新能力,形成整体效应,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命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在区域统筹、集聚创新、平台搭建、开放共享、金融服务等方面强化协同合作,共同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其所形成的经验对于都市圈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促进都市圈协同创新,要以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为突破口,健全都市圈统筹协调机制,探索都市圈城市协同合作机制,完善都市圈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都市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新区》2007,(7):32-35
努力争当区域自主创新的“先行区”,是苏州高新区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苏州高新区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主战略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积极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地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推动从产业集聚向创新集聚、从资源资本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发展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研发投入对G60科创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路径,实现G60科创走廊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利用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2010—2018年面板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本模型,分析研发投入对G60科创走廊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驱动一体化的影响效果显著,但对各城市的影响程度不同,龙头城市的研发投入驱动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建议加强上海市创新龙头辐射效应和其他8个城市比较优势,加速打造科创走廊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和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提出将上海、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服务业在科创中心产业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好科技服务业对建设科创中心意义重大。与此同时,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建设科创中心可以依托的重要腹地,通过实证方法,对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大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两地区科技服务业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集聚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的科学城建设是实现原始创新的主要载体之一,对于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已有研究,从结构主义视角提出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并以北京怀柔科学城为例,对其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外部共时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从整体性上看,怀柔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类型较为单一,创新生态系统种群的多样性尚且不够;从共时性来看,系统各部分内部、各部分之间及其与系统外部之间的知识和信息交互均显不足.从促进创新要素大量集聚并发生聚合反应、创新主体之间充分协同并形成自组织性和营造宜研宜业宜居且开放的创新环境3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怀柔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和演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在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与G60科创走廊产业需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校地合作局限性大且缺乏连续性、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匹配度弱、地方高校成果无法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智力资源的流动性不佳等方面。本文重点研究了地方高校智库、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以及多类型产业协同服务中心等校地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载体、新机制,从而为地方高校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发展提供路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打造中国动力谷是推动株洲由传统重工业城市向现代创新型城市转变的关键举措。从企业自主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及创新服务支撑体系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动力谷创新能力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归纳出影响中国动力谷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指出提升中国动力谷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打造以动力产业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创新集群、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以及形成全社会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杨荣 《科技和产业》2014,(2):136-141
创新的系统范式是技术创新研究的核心内容。从发展观看,它经历了企业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等五个阶段,这些系统范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通过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包括对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创新系统之间的比较,以及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系统的比较,一方面,可以让人们能更好地识别它们,把握每种范式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以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倪君 《科技和产业》2023,23(16):26-30
协同创新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显著特征,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京津冀区域创新系统及子系统协同创新水平的演变趋势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2012—2020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呈现不断提升趋势;京津、津冀、京冀创新子系统向均衡发展演变支撑区域整体协同创新水平提升;河北创新系统有序度的快速增长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度的提升做出了显著贡献。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提供一定研究支撑,同时为“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对创新活动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学科建设角度全面研究了创新工程学,厘清了创新工程学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创新工程学的系列概念。创新工程学是研究创新活动过程中创新主体、创新环节、创新要素、创新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应用创新方法获取创新成果的规律的学科。创新的范式从技术进步的双螺旋驱动模式、创新体系的三螺旋驱动模式、进入创新生态系统的四螺旋驱动模式。创新思维、产品创新方法、管理创新方法在创新过程中集成与融合,发展出了创新链方法,创新链方法是创新活动研究从方法学层面进入到工程学层面的主要区别,创新链包括个体创新链、企业创新链、政府创新链三个层次。创新工程学的知识体系包括创新思维、产品创新方法、管理创新方法、创新链方法等部分。创新工程学隶属于管理学门类(12)比较合适,在工商管理(1202)下设置创新工程学是比较可行的学科发展路径。创立创新工程学能够提升创新的确定性和效率,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开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彰奇 《科技和产业》2012,12(8):130-133
从技术预见角度看,现代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应立足于科技创新服务的主体培育、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功能完善和能力提升。试图通过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内涵任务、功能职责等的分析研究,提出未来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路线和模式设计,力求构建基于服务企业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技术、信息、市场、人才、知识、政策、管理一体化现代区域科技创新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智能城市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在给出改进三螺旋模型和未来互联网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总括出智能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实现机制,构建了以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为主体要素的智能城市创新创新生态系统,提出了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途径和政策保障,为深化我国城市向着国际生态智慧型城市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杨萍 《改革与战略》2014,(10):75-77
技术创新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复杂的耦合关系,二者交互影响、相互制约。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网络主要通过促进区域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提升和经济结构合理等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主要通过环境营造、要素供给和开放性提升等方面促进技术创新网络的发展。从促使二者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结构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模式的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网络发展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区域科技金融、强化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和加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吴绍波 《中国西部》2020,(1):91-100
在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美国不惜动用国家力量“绞杀”华为,其实质是对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围追堵截。文章类比生物生态系统,分析了中国信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存机制,包括反馈机制、鲁棒调节机制、多样性调节机制等。针对中国信息产业领导种群的位置由欧美企业占据、企业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提出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努力做到国产自主可控;聚焦信息产业核心技术,抢占产业生态领导种群位置;建立产业联盟,共建创新生态系统;加大对本土信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培育政策扶持力度等“突围”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