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师》2016,(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农村的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其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出现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资源过多的现象。目前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且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显得十分关键。由于城市失业下岗工人不断增加和城市失业率不断上升,则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无疑成为促进农民的再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在地域空间上的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谢尚巧 《经济师》2003,(9):231-231
文章介绍了浙江苍南龙港镇城市化发展情况 ,论述了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提出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彭荣胜 《经济地理》2007,27(1):122-125,121
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兼顾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7.
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但是出使东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或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在,从而加剧了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市化过程的复杂性与不和谐,因此本文提出了加快区域战略调整,让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实行就地转移的思路,从而构建有利劳动力转移与农民融入城市化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但是出使东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或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在,从而加剧了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市化过程的复杂性与不和谐,因此本文提出了加快区域战略调整,让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实行就地转移的思路,从而构建有利劳动力转移与农民融入城市化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徐永新 《经济师》2001,(10):100-101
文章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指出加快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河南省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文章认为直到目前,是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吸收了中国50%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此现象的解释是:(1)中国的城市化模式已经造成了城市中的人口集聚密度过高、土地和住房等非流动要素价格的过快增长,大大增加了城市化的边际成本。(2)城市化的高成本已使多数转移者出现了收-支不均衡增长格局,增加了农民工城市化的难度,促使其选择乡镇企业就业或者从事候鸟式打工。(3)部分农民工之所以选择乡镇企业而全盘非城市化的转移模式,主要是为了有效降低转移的边际成本,这实际上是对城乡不同转移收益与成本进行对比后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从近代一直到现代,是农村工业吸纳了中国50%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此的解释:(1)农民对城市化与发展乡镇企业的不同模式选择,本质上是对城-乡不同转移收益和成本的比较.(2)中国快速的城市化造成了城市的可流动要素集聚密度过高、土地和住房等非流动要素价格过快增长,这增加了转移者的边际成本.(3)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已经使转移者出现收入-支出不对称局面,增加了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困难,因此农村劳动力需要乡镇企业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许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也许更能促使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常志有  郭雪莲 《经济师》2007,(5):186-187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农村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主题,介绍了西方主要经济理论观点和国内研究现状,并用文献统计法,对国内2000年以来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十大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和简评。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用土地的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流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收入,但也给城市管理及计划生育带来了问题,由此产生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也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多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被迫"回家",给劳动力就近转移带来转机.  相似文献   

15.
钱炳根 《经贸实践》2004,(11):56-57
在我国传统的农村人口中,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即农村转移劳动力,可分为农村内部转移和农村外部转移两种形式。农村内部转移在产业分布上是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地域分布上是由乡村向所在集镇转移,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外部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农村劳动力直接迁移至城镇,即由农村居民(以下简称农民)变城市居民;二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创业,虽然既离土又离乡,但农民的身份没有变。  相似文献   

16.
杜焕来 《时代经贸》2007,5(12X):17-18,20
计划经济体制人为地造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使农民逐步有了选择职业的自主权。本文用定量方法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和效益,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不同因素,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杜焕来 《时代经贸》2007,5(12):17-18
计划经济体制人为地造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使农民逐步有了选择职业的自主权.本文用定量方法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和效益,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不同因素,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侧重选取福建省闽东南(较发达地区)、闽西北(欠发达地区)各具代表性的一个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寻找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并且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为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进一步高效的转移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比较研究的独特视角,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政策予以研究,在综合、归纳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可供借鉴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战略。小城镇发展有助于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人口的合理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指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小城镇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