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刘静 《经济研究导刊》2014,(35):101-102
满族游艺文化源远流长,它既是满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又是满族的一种文化。渔猎生产是满族游艺活动产生的母体。在满族历史形成发展中,虽然活动区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间也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多元文化,但骑射文化始终贯穿其中。滑冰是满族入关前早已开展的运动,除了用于狩猎和娱乐之外,也经常用于战争,是八旗官兵比较喜欢的一项游艺活动。现在仍然存在的珍珠球、赛威呼、雪地走、打得栲等体育活动,从其产生的渊源来看,都是产生于满族在关外的生活时期。在分析满族游艺发展历程和满族游艺文化种类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利用满族游艺文化的五种模式,即符号模式、民俗村模式、商演模式、节庆模式和纪念品模式。  相似文献   

2.
满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作用不容忽视。以岫岩满族自治县为例,描述满族文字的创立、文学艺术的发展、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才的培养、语言的演变、民间艺术的发展、宗教信仰的变迁以及修订谱书的传统,把岫岩满族文化的发展状况展示出来。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岫岩满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具有丰厚的满族文化资源,在有效保护满族文化的前提下,将满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是辽宁省建设文化强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对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源的时空分布及等级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提出合理保护资源、从体验视角开发资源、提高导游服务质量和科学发展旅游纪念品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满族民俗资源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辽宁省是满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域,其民俗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民俗资源同化和变异突出,承继性不足;民俗资源庸俗化、商业化,丧失本真性;民俗资源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未形成品牌效应;缺乏社区参与,利益分配体系及协调机制不合理等。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深入挖掘满族民俗文化内涵;加强满族民俗资源真实性的保护;提高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参与性;开发多系列特色旅游产品;准确定位、开拓客源市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培养和引进民俗资源研究专业人才等。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9,(4)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民俗文化愈加重要。怀柔区汤河川满族风情节是弘扬和传播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有利于丰富市民生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休闲农业的进步。文章通过对满族风情节现状的研究,针对满族民俗文化在挖掘和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更好地弘扬和传播满族民俗文化,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溪满族剪纸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剪纸文化产品特色不明显;产业与城市资源特点联系不够密切;对外宣传和营销相对滞后;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中国满族剪纸产业共性和特性的问题,那么,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融资渠道、扩大融资比重;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外文化推介及贸易拓展等做法无疑是发展满族剪纸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界定民族文化资源和种类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观察、个访、座谈会、谱系调查等多种调查方法对辽宁省的满族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满族文化资源中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间工艺品、婚俗文化、宗教文化、游艺文化等资源发展历史悠久、存量丰富.  相似文献   

8.
关春玲  温惠淇 《经济师》2014,(6):48-49,51
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结合了中西方生态文化思想的精髓进而提出的新型学科,生态美学在生态学与美学之间找到了共同的研究契合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文章在生态美学与满族文化之间寻求到了共同点。满族萨满文化历史悠久,意蕴深远,并衍生出许多艺术升华品。本文主要从满族萨满神歌、满族服饰以及满族的尚柳习俗中深入挖掘其中饱含的生态美学意蕴,并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视角探求满族文化中内蕴的生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从三个方面剖析与解读了人类与自然世界相处的最佳模式:自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我国满族社会中蕴含了对现世生态文明建设颇具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的生态文化思想。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三个角度出发:从自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角度探析满族社会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意蕴;从人类与自然世界发展的相互关系角度探析满族社会和谐平等的生态意蕴;从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探析其中蕴含的渗透、平衡的生态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李鹏  潘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39-240
象征理论作为人类学中的重要部分,在文化研究中一直起到重要作用。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象征人类学理论重新阐释满族饮食民俗的意义,进而挖掘满族饮食民俗中的祈福、禳灾、多子、和谐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满族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沈阳市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代表,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目前,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其竞争已经上升到旅游品牌竞争的阶段。在此形势下,沈阳市应极力打造满族文化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知名度,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从16世纪——19世纪末,满族对统一祖国疆土,团结各族人民发展国家经济和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满族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首先在于它能不断吸收和运用汉族的先进经验。从汉文、  相似文献   

13.
从丹东市旅游资源的属性、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现状等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旅游文化载体的深层内涵,着重指出丹东的旅游文化开发利用应侧重满族文化,重点围绕“满朝江山绿”的内容开发利用,提出了旅游景观文化开发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本文认为辽宁省新宾县作为满族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在旅游方面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详细地分析了新宾县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  相似文献   

15.
王伟伟 《经济论坛》2007,(11):36-39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是萨满文化和满族文化发祥地.开发和保护伊通文化资源是一种思想的进化和人性的回归,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之本.  相似文献   

16.
满族是新宾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他们为新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依据历史,对新宾满族的形成和早期发展情况做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是我国满族的主要居住区,是满族风俗最淳朴、最正宗的地区,这些年来当地的很多政府部门和知名企业看好了这块的利益所在,纷纷的对这方面进行挖掘和推广,使得满族风俗游时下非常之流行。这当然是与历史原因分不开的,与广大的满族人民对自身的传统保持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每个民族的风俗都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得到保护和发展,所以东北地区的民族风俗旅游做的比较好。  相似文献   

18.
满族是沈阳诸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他们为沈阳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主要依据历史,对沈阳满族的形成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萍  许东 《当代经济》2018,(7):30-31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其是中国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集中代表和直接反映.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作为清朝的发源地,承载了深厚的满族文化,也是关东民俗、生产生活形态的集中呈现,深入研究该区域内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现状及旅游视角下传统景观元素的地方性认知特征,集中反射了东北地区的村落文明和民族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散居广州的满族,在二百多年历程中既保存着满族原来的一些风俗,又受到当地汉族风俗习惯的影响,结果形成广州满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既有至今仍然流行着的,也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自然消失了的。但作为民族历史的一部分,这些风俗习惯值得记录下来,以供民族历史工作者研究。祭祀与信仰满族人过去长期受统治阶级封建思想的束缚,文化知识较为落后,因此,在祭祀与信仰方面,不少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他们相信命运,希冀“神来保祐”,在一些风俗习惯中,一方面表现了唯心主义思想意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旧时代现实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