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后金融危机的货币供给过剩及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特征,使用阈值协整方法扩展现有的货币需求模型,度量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货币供给过剩及其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调节效应,并进而设定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揭示货币供给过剩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主要结论为:2009年第三季度以后,我国货币供给过剩且过剩幅度快速增加,其中名义M1过剩12.56%,名义M2过剩11.31%。2009Q3—2010Q3我国处于货币供给过剩机制下,在该机制下,央行谨慎地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从紧货币政策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调节效应相对较强。货币供给过剩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冲击在前2年为正值,在随后近3年为负值。这说明我国现阶段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必须谨慎,退出速度不宜过快。  相似文献   

2.
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的“平衡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理论上看,如果一个国家同时出现通胀、增长速度下滑、结构失衡,将是非常麻烦的。我国2011年就恰恰遇到了通胀、增长速度下滑、结构失衡同时叠加出现的压力。因此,我们如何寻到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的平衡点,就成了今年宏观上的重大问题。本文就平衡点作了分析,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组合、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的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3.
迈向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经历20年改革开放与持续、快速增长,走出了短缺经济循环,摆脱了高通胀困扰,初步经受住农村大量剩余劳力轮番冲击的考验,步入一个相对过剩经济,低通胀与较快增长并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真是过剩流动性引发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7月以来,中国的CPI屡创新高,面临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社会普遍认为,此次通胀的形成归结于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流动性的过度投放,故而为控制通胀需紧缩流动性的呼声很高。本文基于1998年1月到2011年4月的月度同比数据,利用SVAR模型分析了中国通货膨胀增长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过剩流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性过剩对中国通货膨胀增长的冲击非常小,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通胀增长有更大、更持续的正向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中国通胀增长率的影响,远远大于过剩流动性对通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已进入全面通胀时期,通胀现象将在小幅振荡中持续攀升。通胀的主要根源是过度投资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控制通胀必须在较长时期内坚持总量从紧的货币政策,必须改善和优化经济增长结构,降低各级政府投资冲动,依赖于政府职能转变,即把大部分经济职能移交给市场,由市场与政府共同分担调控责任。保证增长、控制物价,需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刺激以农民为主体的有恒产者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并以此作为未来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衰退,中国经济向好趋稳,但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重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股市和房市泡沫凸显,通胀风险升高。我国经济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调结构促增长,加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高应对通胀预期与压力的能力。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优化刺激内需的政策,促进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动力协调发挥作用,实施创新型经济、绿色增长战略。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的深层隐患不仅是通胀问题,更是通胀、停滞与失业并存的"滞胀"问题。相关分析表明,滞胀的风险来自于"投资拉动、出口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货币超经济发行、流动性过剩、收入分配失衡、外部输入性以及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叠加作用。抑制政府的投资冲动和财政需求,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内生型增长是今后我国宏观政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市场化进程,以及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战略是催生当前通胀发生的体制背景.此次通胀的发生有着"混合型通货膨胀"的特征,体现为货币过剩和结构性的非典型通胀.要理解这种特征事实,需要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体制背景,以及宏观经济变量的互动机制.此类通胀治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政策搭配.  相似文献   

9.
从抑制通胀到保持平稳增长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GDP增长速度为9.5%,比预期的要好。从生产、金融方面的指标看,中国经济继续高位回落,特别是企业盈利增长的下滑、外贸的大幅增长和投资的下滑,证明宏观调控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但多数指标的增长速度还是处在较高的位置上。从更长远一点的视角看来,我们认为宏观经济进入相对平稳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0.
根据宏观经济数据实证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结论为扩张性货币政策总体无效。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量的中间目标没有达到,降低利率的中间目标效果不显著,但形成通胀预期、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最终目标没有达到。由于中国经济未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消费投资的短期拉动中起到了配合作用,但信贷过度膨胀,推动产能过剩,形成严重的通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不可持续性并似乎得小于失。  相似文献   

11.
蒋淞卿 《发展研究》2010,(12):72-77
本文着重分析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特别是通胀加剧的货币政策动因,认为在人民币存量已经偏多的条件下,三季度为了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下滑而再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加剧了2010年9月份以来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预期未来决策层将为遏制通胀压力而出台涉及面广泛的政策措施,但定量工具仍将是控制货币及信贷增长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林峰 《新经济》2011,(4):30-30
宏观经济扩张带来了薪酬的整体上升,但工薪阶层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并没有增多,反而呈现购买力下滑的趋势。2010年的高通胀吞噬了增长的个人财富。这种恶性的增长会不会影响2011年的经济呢?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认为,肉市、房市、股市的价格上涨是流动性局部过剩在消费品、投资品领域的个别反应,并不具有普遍性。面对通胀的持续攀升、房价的居高不下和沪深股市的强劲上涨,6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吸纳国民经济中过剩的流动性,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政府对流动性过剩的担忧  相似文献   

14.
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措施效果初现,投资增长好于预期,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用电量降幅逐步趋缓,工业生产快速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下滑速度减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的迹象;但国内周期性调整与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双重冲击并未结束,我国经济仍延续2008年4季度的下滑走势.2005-2007年高投资形成的房地产存货和工业产能过剩,还需要2-3年才能消化完毕,在此期间,经济仍将维持低迷.  相似文献   

15.
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通常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福利成本远高于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因而“保增长”的重要性远高于“防通胀”。本文认为这一判断已经不再适用于我国当前情况,核心原因是当前家庭的财产积累水平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通胀将通过财产再分配效应造成严重的社会福利损失。经过计算发现:在各组参数设定下,5%的通胀和经济增速下滑一个百分点所造成的社会总福利成本(对消费的补偿比例)分别平均是18%和59%;通胀福利成本与增长放缓福利成本之比平均为329%,相比之下,在不考虑财产再分配效应的计算方法中,该比例仅为约16%。这说明在中长期“保增长”和“防通胀”都具有重要的社会福利意义,因此宏观调控应该将二者都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6.
李罡 《经济》2015,(1):92-93
在全球经济出现下滑,欧元区经济难见持续复苏的背景下,英国经济一枝独秀,呈现出持续向好的趋势。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财政状况改善成为2014年英国经济的四大亮点。2014英国经济的四大亮点经济增长强劲。2014年,英国经济复苏势头进一步得到巩固。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7%,实现连续7个季度正增长,且经济总量超过金融危机前水平。在12月初发布的英  相似文献   

17.
冯科  郝大明 《新经济》2009,(4):40-44
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措施效果初现,投资增长好于预期,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用电量降幅逐步趋缓,工业生产快速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下滑速度减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的迹象;但国内周期性调整与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双重;中击并未结束,我国经济仍延续2008年4季度的下滑走势。2005—2007年高投资形成的房地产存货和工业产能过剩,还需要2—3年才能消化完毕,在此期间,经济仍将维持低迷。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宏观调控基调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已经改变3次。先后为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防过热、防通胀”双防思路;今年4月份《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提出的“防经济过热、防通胀,同时防经济下滑”三防思路;7月底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将“一保一控”定为下半年调控基调,宏观调控中首现“保经济增长”。实际上,  相似文献   

19.
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引发机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货膨胀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风险。本轮通胀的重要特征是"结构性"突出,引发因素是流动性过剩,表现在过多的流动性导致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带动结构性通胀爆发。当前我国结构性通胀的形成机理在于开放经济条件下部门发展的不协调及部门间物价涨落幅度的差异,而流动性过剩则对我国通胀的生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有效治理通胀,必须对症下药,采取加强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管理,把回收流动性和引导流动性结合起来,把治理通胀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认真解决实体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赤字、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可能进一步分化.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