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人口大国,长期以来对环境教育重视不够,人口的环境意识相当薄弱,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挖掘教材内容,结合环保事例和乡土地理增长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希望能够实现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个人修养,注重情怀教育的学科,我们应该看到它在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3.
高职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使他们以往经历的挫折较少,在高校中对其开展耐挫折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等是实施耐挫折教育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职业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化学教师的责任。就课堂中如何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化学实验在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中的作用,结合热点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环保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强化环保意识等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创业教育是相对就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模式。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构成要素。所谓创业意识是指创业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具体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息和创业世界观六个要素。在IT课程教学中,可通过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其知识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从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到深邃莫测的地球内部,从坚硬的岩石、地壳到瞬息万变的大气及汹涌澎湃的江河海洋,从联系紧密的无机世界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生物界,却可为发展学生智力提供全面而丰富的“食粮”。因此,地理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地理学科与环境教育的联系入手,分析了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在地理学科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日趋严重;人们的生活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环境意识逐年增强;使得大多数的公民环境意识较强;但由于受利益驱动的的影响,环境意识淡薄以及缺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的群体依然存在,这一群体均受僵化传统意识的影响,对现代化建设的前景与人群对环境的缺乏足够的认识;极大的影响了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为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理念,环境保护必须从基础抓起;所以学习环境教育由为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各个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现有的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从学生的潜在意识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为在今后的思想意识中埋下伏笔,使其将来成为环境保护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从创新意识开始。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所必须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针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和当前高职学生创新意识教育的不足,探讨如何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协调问题已日渐成为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协调观的角度分析,池田大作先生在环境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提出的环境教育理念体现了包含生命尊严的环境整体观、利他的环境价值观和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观。这种协调观源于池田大作先生所处的独特时代背景和日本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体现了创新环境思想、培养博爱精神以及提升保护环境内驱力等时代价值,对于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面向21世纪高职教育要以独特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要以“够用”为度强化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科技、生产实践中成为新世纪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一门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在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中,有着其它学科研究成果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吴晓红 《发展研究》2007,(4):102-1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所有学科教育面临的重任和应有之义.美术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环境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意识的概念是随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而产生的。环境意识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是对环境的认同感。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人们会有意识地去关注环境变化和生态平衡,并且会自觉地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环境意识包括环境认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环境法制观和环境参与观五部分,分为感性认识、知识、态度、评价和行为五个层次。对环境意识的研究在人与自然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化学实验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文就怎样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谈了几点做法和体会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改进实验装置、采用微型实验、及时处理或利用废液废渣、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人本观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它注重人伦关系,强调社会整体价值至上。中国传统的人本观,在人类人本思想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推动了中华道德文明的发展;二是纲常伦理观念阻挡、淡化了宗教精神对国民意识的渗透;三是它锻造出的中华传统美德在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它在价值意义上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魂;四是伦理性所产生的亲和力,至大至强至深;五是强调社会群体价值至上,对培养中国人的大局意识、整体观念,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单春昕 《时代经贸》2012,(24):59-59
1.引言 大学的职能本质上是文化的启蒙、传承与创新。外语由于其课程性质具有基础性、学科交叉性和文化多样性、跨文化性等特点,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具有相似性,这种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需要教育转变传统观念,高校外语教学的功能就是文化育人。以文化育人,就要突出文化的主体地位。以文化为核心,为线索去考察篇章的价值,通过篇章建构文化的知识体系,抓住文化的主要脉络。以经典的篇目载动各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为学生开启管窥各国灿烂文化的视窗。  相似文献   

18.
"问题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碰到一些感到困惑、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产生怀疑、焦虑的心态,为了解决问题了解真相,学生在这种焦虑心态的趋势下会进行深入思考,一步步挖掘出问题的本质.问题意识是发散性思维的起点和原动力.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物理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问题意识的概念和含义,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9.
叶跃进 《经济师》2007,(3):159-159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如何立足课堂,实施创造性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每位体育教师的重大课题。文章从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石,生态意识培养必然也必须植根于区域文化。岭南文化具有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世俗性和务实性等特点,这对生态意识的培养是双刃剑,既有促其形成之营养,也有碍其发展之羁绊。我们应在充分认识岭南文化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意识培养策略:以理性精英文化为导向反省环境行为,在"思"中引导生态意识;以市场和经济为杠杆调节环境行为,在"利"中激励生态意识;以法规制度为准则规范环境行为,在"律"中培养生态意识;以环境教育为手段警醒环境行为,在"忧"中形成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