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法律的权威性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法律权威,树立法律权威,维护法律权威,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关重要。本文就法律权威的涵义、树立法律权威的必要性以及法律权威的实现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条件,又是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外在标志。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树立法律权威,要树立法律权威,必须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必须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治安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3.
"和谐司法"是指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以和谐理念为指导的,保证司法权威与公正、以人为本地促进和谐社会建立的理念。其主要内容是树立司法权威、确保司法公正、真正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而受我国长期的传统诉讼文化影响,民众心中存在着一定"厌诉"情结,该情结与和谐司法理念有一定冲突,分析研究"厌诉"情结对和谐司法的消极影响,对于构建和谐司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尊科 《魅力中国》2014,(11):311-311
民事审判是对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纠纷进行分析、调处和判定,它的最佳效果在于使受损者得到金钱赔偿或心理安慰,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得以修复,使公正、高效、权威、平等、和谐等法律精神得以弘扬,最终实现案结事了。即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法律效果强调审判要合法,社会效果强调审判要合情、合理。法律效果可以通过法律条文来检验,是具体的、明确的;社会效果的检验标准是情与理,是抽象的、模糊的。因此,对于民事审判的社会效果必须仔细斟酌。  相似文献   

5.
社会有机体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考察和理解和谐教育的重要理论视野和方法论原则。我们应在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中理解和谐教育,从社会有机体的实践性中深刻把握和谐教育,在社会有机体进化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中构建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法治为市场经济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受法律管制的政府权力是实现国家与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法律通过对纠纷的解决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法治以其特有的强制力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法治需要通过法律的实施以实现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赵于樊 《老区建设》2009,(22):45-46
《物权法》的制定和通过确立了与老百姓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物权制度体系。在其确立的诸多法律原则中,平等保护原则以其具有的鲜明中国特色独树一帜。文章对平等保护原则的内涵、合宪性以及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和谐并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以使人们能够更为准确的理解《物权法》将平等保护作为该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罗兴平 《特区经济》2008,(4):257-258
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各社会主体关系的和谐。司法制度对法律所规范和调整的社会关系起着基础性的矫正和保障作用:公权力与私权利界限的确认以及对公权力的有效制约有赖于司法最终保障,私权利主体之间的纠纷也有赖于司法来化解。司法制度的完善是法治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从权威司法观念的树立、实现法院审判权、责、信的统一、保障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等方面对司法制度予以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法律与乡村社会的格格不入之处,不仅体现在法学家的理性逻辑和农民的实践逻辑之间的不一致,也表现在乡村生活中法律权威、政府权力和农民力量的相互制约关系之间中,还嵌入到乡村社会中血缘、地缘、业缘的交互关系中。  相似文献   

10.
周艳 《宁波经济》2008,(1):47-48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部分,先后三次提到了“权威”这个词:一是“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二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三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11.
历史和现实造就了科学发展观,即一种“人本关怀”兼容“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理念。从法社会学视角讲,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起点在于具体制度的构建。“以人为本”应当根除人治而实施法治;“社会和谐”需要弥补“法律真空”,寻求法律与道德协调整合的秩序机制;“可持续发展”要求摒弃权力法律观,推演权利法律观与生态法律观的优化嫁接。  相似文献   

12.
许江林 《魅力中国》2011,(20):162-162
拉兹的法律权威理论是他在论证有效法律时形成的独特视角,排他性理由是法律权威得以实现的实践基础。本文想通过对拉兹法律权威理论的梳理,去寻求排他性理由的效力位阶在司法裁判中的权威作用,以及法律权威的合法性来源。  相似文献   

13.
建立起一种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法律纽带,将以传统习惯和个人魅力作为合法性基础的传统政治权威,转变到以理性和法律作为合理性基础的现代政治权威,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作者题记也不知源于哪朝哪代,"民不告官"成了老百姓信奉的千古律条。我国古代行政司法合一的政治制度,事实上也不可能通过司法程序监督和制约官员们的行政权力。今天不同了,  相似文献   

14.
私营企业的和谐角色及其培育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山东经济》2007,23(6):61-6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层面的大系统,私营企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理应担当相应的和谐角色。私营企业和谐角色包括企业内部的团队和谐、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责任和谐、企业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具体培育途径主要有加强教育、社会评价、法律惩治、提高素质四方面。  相似文献   

15.
周珩 《北方经济》2014,(12):32-33
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中,再次强调要"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根据现行宪法第5条的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  相似文献   

16.
王涛 《理论观察》2006,(5):72-7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尽快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法治环境,树立法律的权威,让农民敢于用法律保护自己,使农民能打得起官司,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指各个差异部分通过某些特定的调节方式使相互之间能够协调的良好状态。法律相对于其他实现社会管理的方式如道德、宗教等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全面性、程序性等优越性,这就决定了法律是社会管理方式的主导。由此实现社会和谐,保证社会有序运转,法治是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而司法不公则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权威机关的信任和信赖。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这两年全国上下都在提“和谐社会”,那么和谐社会与和谐的劳动关系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和谐社会是一个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基础上的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会;是一个能将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纳入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和范围内并实现各种利益人体均衡的社会;是一个能自我化解和消除各种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的社会。社会  相似文献   

20.
侯乃平 《辽宁经济》2007,(11):33-33
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一定社会机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利益相系、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和谐并不是自然形成的,是在调节中实现的,而法律作为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调节手段,是构建和谐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