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特别数字     
《环境经济》2012,(11):70-70
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4.5万亿元 我国环保产业已进入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  相似文献   

2.
鲍君俊 《新经济》2016,(6):20-22
近年来,随着能源的紧缺和价格的上涨,无论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中国未来经济前景来看,中国能源问题日趋严峻,节能减排势在必行。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务院为了挽救国民经济与金融市场,夯实我国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于2010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其中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于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首,同时被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国家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将成为"十二五"合同能源管理(EMC)被认为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报告和新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还放在了突出地位、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上,事关我党执政的可持续性.山西省做为一个能源与重化工省份,因经济偏重,造成了一些环境污染、生态欠账的问题,“十二五”期间,“高能耗、高排放”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污染压力还将持续增加;为了保障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解决过去经济发展中所造成了一些环境污染、生态欠账的问题,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此,山西省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中节能环保科技的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建成美丽山西.  相似文献   

4.
21世纪节能环保产业成为了最具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同时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是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矛盾的关键因素,但是政府如何出台有效的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科技发展一直是一大难点。"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被纳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结构的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通过定量分析模型,确定相应的指标,用以评价政策支持对环保产业科技发展的绩效。  相似文献   

5.
部委声音     
《环境经济》2007,(10):67-68
国家发改委:推行10项措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国资委:开出央企节能减排时间表;国家环保总局:专项整治全国造纸行业;铁道部:中国铁路明确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国家发改委:三方面力推新能源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环境经济》2007,(6):67-68
国务院:把节能减排作为宏观调控重点;国务院召开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会议;国家发改委:我国将出台系列政策调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将建节能环保体系;农业部:循环农业瞄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牛禄青 《新经济导刊》2012,(Z1):110-113
一旦开征环保税,将是"化蛹为蝶"的催化剂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节能环保作为一个产业走到台前,并引起投资者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恐怕要从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说起。经历了2010年的预热后,2011年,环保产业借助"十二五"规划和全国环保大会的召开,以及众多环保政策的激励和扶持,围绕"水、气、声、固",掀开了新一轮大发展的序幕。事件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为实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节能减排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认为“两化”融合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行业发展水平和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水平,帮助企业和行业实现节能降耗,提高能效并控制污染排放,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文章主张从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做好典型企业的试点示范工作、建立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支撑和服务平台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做好今后的“两化”融合促讲节能漓排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资源紧缺且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和国际竞争激烈的巨大压力下,我国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视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急需从制度建设层面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范化发展。建议以政策引导促产业市场化发展;以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以PPP合作模式实现政企双赢;以国家合作为纽带,实施"引进来"战略;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和新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还放在了突出地位、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上,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山西省做为一个能源与重化工省份,因经济偏重,造成了一些环境污染、生态欠账的问题,“十二五”期间,“高能耗、高排放”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污染压力还将持续增加。为了保障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解决过去经济发展中所造成的一些环境污染、生态欠账问题,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制度为纲,创新和完善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制度体系,从而保障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超常规发展,建成美丽山西。  相似文献   

11.
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相关人士介绍,污水和垃圾处理是未来5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支柱力量,其中污水处理因之前政策因素在管网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十二五”规划将首先重点投资污水处理管网建设。  相似文献   

12.
能源、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我国的自然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中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承受不住,只有坚持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进展很快,节能减排的成功推进离不开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培育环境,节能减排需要完善的节能减排政策做保障,节能减排政策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选择,对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节能减排政策,并对合肥市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合肥市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我国建筑业追求的目标。实现建筑的节能环保,是响应党中央节能减排的号召,贯彻落实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立有效的节能环保保证体系,在建筑行业的各个方面实施节能技术,在保证建筑行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节能环保政策的制定实施,才能有效的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斯文 《经济视角》2000,(3):14-17
环保产业是一个规模巨大、向经济各领域渗透、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部门,将成为我国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环保产业不仅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拉动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鉴国内外推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举措,在分析河北省“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的子产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全球区域发展的角度和产业演化规律三个层面阐述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分析了该产业“三密一高”(政策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特征.最后,文章在总结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实证发展经验基础上,结合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归纳和演绎了该产业的11类典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闻简报     
《环境经济》2007,(10):6-8
央企节能减排要与负责人业绩挂钩;我国将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大手笔规划;金融服务为节能减排“护航”;节能环保汽车零部件将获关税优惠;专家称我国20多年治水措施有缺陷;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经济生态理论的视角,探讨了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性的节能环保产业所具有的战略性意义,并分别从环保产业的企业个体层次、企业生态系统层次、产业生态层次以及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层次分析了环保产业的走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环保产业的对策措施:加大环保科技创新力度、创新制度安排、培育环保服务业以及促进环保产业在产业链位置的上移。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此产生了与环境治理相关的环保产业.目前,很多学者就如何发展环保产业以便更好地为环境服务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环保产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间接地影响了环境治理的进度和效果.文章在分析了长江三角洲环保产业的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集群来发展长江三角洲环保产业的新思路及发展环保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0月12日,交通运输部“十二五”水运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现场推进会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交通运输部徐祖远副部长宣布“十二五”水运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启动,提出“打造低碳水运,共享绿色未来”,并从组织安排、工作落实、技术创新等三个方面对“十二五”水运节能减排丁一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江苏省史和平副省长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有关部委和连云港市以及相关科研机构、港航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