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达为什么选择在厦门落户?为什么加大投资转移到岛外的海沧建厂?8月13日,柯达全球副总裁叶莺告诉了《商务周刊》这个答案。 “厦门是一个我很喜欢的城市,干净、漂亮,很适合我们的企业。”叶莺看着柯达总部大楼窗外的美景对记者说。她斜对面的不远处,就是厦门市政府的办公大楼,而柯达的背后,则是一座美丽的山。  相似文献   

2.
李溯婉 《大经贸》2004,(6):50-57
叶莺将代表柯达公司出任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这反映了她在促进柯达与乐凯合作项目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在这场扑朔迷离的合作中,谈判高手叶莺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哪一步棋是关键所在?与乐凯合作,意昧着柯达真正实现了与中国感光行业全面合作的一揽子计划。自称架起中西文化之桥的叶莺在推进这一计划时,是否都是一帆风顺?自98协议至今,柯达参与中国国企改革已有六年时间,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进展究竟如何?柯达在华投资额已达到12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乐凯的股份。中国政策一有风吹草动,柯达都有可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叶莺作为将12亿美元从美国扛到中国的当事人,她对中国政府就那么有信心?自从加盟柯达后,叶莺的头衔一直在改变,职位一直在高升。叶莺却说,柯达不是她夏日最后一朵玫瑰,为什么?叶莺是一个谜,柯达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则是另一个谜。以谜解谜,也许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溯婉 《大经贸》2001,(11):10-15
叶莺,美国政府中第一位被任命为公使衔商务参赞的女性,她是怎样发挥外交官的作用在中美间架起桥梁?走下工作的舞台时,叶莺的生活又是怎样?为什么卸下外交官的头衔而闯入柯达当起"泥匠"?怎样将12亿美元从美国的泥土上扛到中国?百分之百接触柯达后,叶莺对柯达的策略如何评述?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在这里把自己燃烧殆尽又身受重伤,高唱‘破碎的梦’,可是我从来不这么想。”“柯达”的副总裁叶莺告诉《华尔街日报》记者。因为中国大陆已经成为“柯达”在全球成长最快的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冲印市场。  相似文献   

5.
“我一生得到的最大归属感,就是一连串精彩的瞬间和快乐的片刻。就像女人戴的项链。”成功推进中国战略,让柯达公司主席甘心认输的叶莺,如此小结自己的职场生涯  相似文献   

6.
2009年5月4日,一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进入媒体视野:纳尔科。当日,吸引媒体的是柯达大中华区总裁叶莺,她在北京宣布,将离开自己一手开拓的柯达中国,正式加入美国纳尔科工业服务公司,担任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  相似文献   

7.
《销售与管理》2009,(8):19-19
在柯达效力12年后,被誉为“柯达女神”的叶莺宣布加盟全球领先水处理环保公司美国纳尔科,荣任为纳尔科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  相似文献   

8.
鸵鸟柯达     
中国300多名消费者同时投诉柯达公司的同一款数码相机LS443,并集体索赔。此事引起柯达与消费者之间的强烈分歧。随之而起的是网络口水仗,柯达也因此迎来一场公关危机。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的柯达。他们的“大老板”叶莺的博客和读者回复也在一段时期内被删得一干二净,仿佛在以此彰示自己坚决不就此事与广大“好事者”沟通的决心。  相似文献   

9.
叶莺阴影     
清风 《商界名家》2004,(8):53-57
叶莺一度被誉为“柯达女神”、“让时间停止的女人”、“永远飞舞的花蝴蝶”,但她美丽的身影背后,其实并非人们想象的那般美好……  相似文献   

10.
在2008年2月23日,“2007·中国十大系列英才颁奖典礼”上,柯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业务拓展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叶莺被授予“十大工商英才”称号,这是中国工商界的最高荣誉,是评选委员会对她在2007年非凡业绩的充分褒奖。  相似文献   

11.
李溯婉 《大经贸》2001,(11):2-3
"冥冥中注定我是一座桥,架在中国与美国、理性与感性之间。世界是一个共存的空间,我将继续努力,推动中美的合作,用自己的背搭好这座桥。"柯达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叶莺如是说。山一般的思维,水一样的情怀,叶莺的人生充满传奇。从记者、外交官到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她总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融合中美文化,联接中美经济共同发展。在中国的工作舞台上,叶鸳以往代表的是美国政府,现在代表的是美国公司——柯达。叶莺认为假如自己只是想到使美方受益,而不考虑中国的需求和实际环境,那注定是失败的,还没有尽到自己的工作责任。  相似文献   

12.
叶莺是一个怀揣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满世界跑着去处理各种管理事务和人际关系的人。她和记者的见面本来安排在柯达北京办事处所在的嘉里中心,但最后见面的地点却挪到了东方君悦大酒店。叶莺就是这样,作为柯达全球副总裁,她昨天可能还在柯达中国公司总部所在的厦门办公,今天就会和北京奥组委的官员在北京一同进餐,而明天则可能出现在纽约的街头。她的职业生涯也是极富跳跃性,先是记者、外交官,然后是企业管理者。然而,在繁忙的商务之旅和不安分的追求背后,叶莺的一个不变的梦想是,她要搭一座桥,一座让人与人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能互相尊重和理解的桥。  相似文献   

13.
《商务周刊》:您站在柯达全球副总裁的位置,如何看待柯达正在进行的转型?柯达转型遇到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叶莺:我们太长的一段时间,在传统影像上非常的成功。而传统影像现在并不是在末日,它才慢慢开始日落,可是这个日落的时间很长,因为早在十几年前就已  相似文献   

14.
品牌人事     
《品牌》2005,(11):10-10
香港金融服务博览会将在沪举办;叶莺升任柯达北亚总裁;世界城市服务业大会将在无锡召开;博格将离职西门子;首届供应链金融服务研讨会将办;连年业绩不佳伊莱克斯再换中国区总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要么选择归属一家伟大的公司,要么选择归属一个伟大的命题。叶莺又出现在媒体的视野中。这次不是在柯达,而是在纳尔科(Nalco)—一家来自美国芝加哥的、进入中国已经有20年历史的、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环保技术公司。  相似文献   

16.
感性叶莺     
叶莺身上有着太多的传奇:1979年,作为美国NEC的记者采访过访美的邓小平;1995年,成为美国政府派到中国的第一位女外交官:1998年,作为柯达亚太区副总裁,完成了一个空前绝后的中国合资项目——感光行业全行业合资,这就是著名的“98协议”,又称“柯达模式”。  相似文献   

17.
陈旭 《中国市场》2009,(24):52-53
<正>"人生短暂,我只是选择我热爱的,柯达不是我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纳尔科肯定也不是。"这只是一个跨国公司新闻发布会,但是却吸引了几乎所有中国的重量级媒体。因为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主角并不普通—叶莺,一个在记者、外交官和跨国公司高层之间游刃有余的女人;一个敢把任何颜色搭配穿到身上的色彩大师;一个裙子很短鞋子很高寻找焦点的女人;一个不放过任何问题并能迅速找出解决方案的女人。  相似文献   

18.
柯达末路     
1975年柯达工程师研制出全球第一部数码相机,柯达管理层看到后说:“很漂亮,但不要让任何人知道。”  相似文献   

19.
亮剑新柯达     
2007年9月7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九八"投洽会)的前一天,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厦门召开大型媒体记者会,宣布公司在厦门投资9600万美元建立的数码印刷版材厂调机试产成功,厦门市政府有关领导与伊士曼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叶莺,伊士曼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韩杰夫等共同参加了开工剪彩仪式。  相似文献   

20.
曹勇 《商界领袖》2004,(4):47-47
据说柯达公司在早期为了推销它的胶卷,把它的35mm照相机定价得非常之低。柯达的想法是,你有了照相机之后就会想出去拍照,而拍照就必须用胶卷,大家都拍照,我的胶卷就有了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