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传真     
中国原油消费年均增长5.77 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7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给增长速度仅为1.67%。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石油资源发展的速度。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2006年上半年,我国原油产量达9166万吨,同比增长2.1%;石油净进口  相似文献   

2.
回顾 1.需求 由于今年以来我国石油及整个能源消费增长迅速,甚至平均能耗水平出现上升,迫使政府加强对高能耗行业发展的控制.8月份,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放缓,并带来能源需求增长相应放慢.估计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下降到26%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降至约16.5%;全国平均石油消费水平比上月略有下降,约为92.07万吨/日,同比增长5.03%.  相似文献   

3.
金栋 《中国石化》2005,(7):21-22
由于近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幅度放慢,加之一些下游产品生产装置(如轮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致使丁二烯消费增长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北美地区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只有约2.3%,西欧地区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7%,而亚洲地区需求增长却较强劲,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约3.5%。  相似文献   

4.
2005年,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储量增长比2000年增长了214.7亿吨,年均增长率为2.86%;世界原油产量达到38.95亿吨,5年间增加了2.81亿吨,年均增长率为1.5%;世界石油消费量为38.37亿吨,5年间增加了3.00亿吨,年均增长率为1.6%;世界石油总贸易量达到24.6亿吨,比2000年增加了3.71亿吨,年均增长3.3%.统计显示,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和投入的增加,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储量仍在稳步增加;石油供应总量仍大于需求,但需求的增长速度略高于供应的增长;石油资源和主要消费区域的分布不平衡,导致石油贸易量稳步增加.石油供需基本面保持平稳,但是欧佩克剩余产能不足和世界主要炼油能力满负荷运行,使全球石油供应显得紧张,对油价产生一定的压力.中东地区频繁发生的恐怖活动以及对部分产油国石油设施的破坏,加剧了原油供应紧张的局面,从而推动了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  相似文献   

5.
国际能源远景展望:IEO99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能源情报署发布的《1999年版国际能源展望)预测:1996~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将以1.8%的速度递增,工业化国家的石油需求年增长平将仅为1%,而新兴发展中国家为3.2%。预计到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总量将达1.1亿桶/日,交通运输用油比例将由1996年的44%上升至52%。在预测期内,世界石油供应将增加3500万桶/日,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增长仅占三分之一。到2020年,在世界石油出口贸易总量中,流向工业化国家的比例将明显下降,而欧佩克向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出口将增加2000万桶/日,其中约50%将流向发展中的亚洲国家。预计在未来20年内,天然气将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一次能源,世界天然气消费将超过煤炭;但世界煤炭消费量也将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煤炭消费增长量将占全世界消费增长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亚洲地区的石油需求将进一步增长。预计1990~201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未包括中国大陆)石油需求的年均增长率为5%,其中泰国、印尼和韩国的石油需求增长更快。1990~201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石油产品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各种产品所占比例的变化为:石脑油由5.64%升至8.54%,车用汽油从10.29%升至12.91%,柴油由32.07%升至40.55%,喷气燃料和煤油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燃料油的比例将大幅度下降;轻质油品的需求将占总需求的?5%;中间馏分短缺将难以避免,需要从中东等地进口。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底发布国际能源展望报告指出,在2005~2030年的25年内世界总的能源消费将增长50%,而增长最大的将来自发展中国家。据IEA2008国际能源展望报告的基准情况预测,除经合组织(OECD)以外的国家需求将增长85%,而主要由世界上工业化国家组成的OECD将增长19%。报告认为,OECD以外的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为5.2%,而OECD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2.3%。IEA按基准情况分析认为,石油和其他能源液体预计继续供应整个能源消费的最大部分,但其所占份额将从2005年37%下降至2030年33%,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油供需展望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中国1999年消费石油约2亿吨,占世界石油消费的5.8%,居世界第3位,1991-1998年中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为7%,考虑到未来中国的GDP增长率将保持7%或更低程度的增长以及其他方面的努力,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如果能降到4.5%-5.0%,2010年的石油求量将为3.35-3.57亿吨,如果1998-2020年均增长率降到3.6%-4.0%,2020年石油需求量将为4.30-4.75亿吨,中国石油工业还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但由于待探明石油资源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开采条件极为恶的地区,要开发这些资源,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目前中国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而东部主力油田已进入中后期,今后全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和增加将主要靠中西部和海上油田的增产,进口石油已为弥补供应不足的重要来源,保障中国石油供应的对策,(1)立足国内,保障石油基本供给,(2)利用国外资源补充石油供给不足,(3)加快开发利用天然气,(4)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5)大力节约用油,(6)发展石油的替代燃料。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世界能源消费增长放缓,全球一次能源的消费增长了2.7%,低于2004年4.4%的强劲增长,但仍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增长最强劲的仍然是亚太地区,增幅达到5.8%.中国经济保持了9.9%的增幅,但一次能源消费增幅从2004年的15.5%下降到了9.5%.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较2004年的强劲增长显著放缓,全球石油产量仅比上年增长了1.0%,石油消费增长率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3%.2005年,世界天然气的消费增长了2.3%,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天然气国际贸易持续增长,增幅为6.4%.煤炭再次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一次能源.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2005年煤炭消费较2004年增长了10.9%,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近40%.2005年是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第三个年头,布伦特原油年均现货价格达到了54.52美元/桶,天然气价格被上升的油价拉高.但无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气,都没有出现实际的供应短缺.价格的持续上涨和世界经济增速的适度下降,导致了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来自“2004年中国液化石油气(LPG)国际会议”的报告显示,1993~2003年,LPG消费平均增长率为3.2%,其中苏伊士以东,年均增长率为6.2%;苏伊士以西,年均增长率为1.8%。2003年LPG价格处于高位振荡,苏伊士以东出现供应短缺,人均年消费量达到约13千克。亚洲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LPG市场,其中日本和韩国的市场相对成熟。预计全球的LPG需要将持续增长,从目前的2.15亿吨增长到2010年的2.5亿吨以上。在中国660个城市中,已有649个城市使用LPG。2003年中国LPG消费持续增长,进口增幅下降,价格走高,市场竞争激烈。展望2004年,LPG价格趋势可能使中国的LPG需求增幅超过2003年,国产LPG的供应量也会保持2003年的增长势头。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LPG消费量仍将有较大的增长潜力,而西气东输和进口液化天然气也将会对局部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在LPG精力的发展中也表现出富于理性的战略思考。以BP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LPG领域,将会在促进市场竞争的同时,对行业的规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石油在巴基斯坦能源消费构成中约占42%,然而巴基斯坦84%以上的原油及油品需进口,国家为此每年要花费约25亿美元。 过去几年来,巴基斯坦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其原因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等多种因素导致的需求迅速增长外,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国内原油生产自1991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日本一次能源消费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却仅为1.3%;能源消费高度依赖石油的状况有很大改观,天然气、核能的比重有所上升;在能源消费的部门构成上,产业部门仍高于民用及运输部门。日本政府与民间对未来能源政策及发展目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做出了相应的中长期预测。今后日本将力求增加非石油能源的供应,加强石油进口的多边化,在全社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3.
我国石油市场“十五”供需回顾及“十一五”展望(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化工业化特征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石油产品市场经历了一个由供需平稳到供需偏紧的发展过程.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虽然石油生产增速有所加快,但消费增长更快.年均增长达到7.7%,高于同期生产增速5.6个百分点,进口依存度也急剧扩大。石油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BP世界能源统计2005》显示,2004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实现了1 984年以来的最强劲增长,年增长率为4.3%.增长最强劲的地区是亚太地区,增长率达到8.9%,北美的增势最弱,增长率仅为1.6%.世界石油消费增长了3.4%,增速创1986年以来的新高.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长3.3%.煤炭成为消费增长最快的燃料,在全球范围内增长了6.3%,其中,中国煤炭消费增长占世界煤炭消费增长量的近75%.核电和水电在经历了上一年的停滞之后,2004年消费增长率分别达到4.4%和5%.强劲的能源消费推动了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的价格创历史新高.BP集团能源分析部负责人迈克尔·史密斯先生指出,世界经济的强势增长可能是2004年世界其他地区(除中国之外)能源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在过去三年中,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并不完全是由于经济强劲增长造成的.截至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率已经连续三年超过1 5%,在这三年中,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了65%,而GDP只增长30%左右,过高的能源消费增长也是中国投资过热和城市化加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石油行业和国内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就石油供需而言,预计到2010年前后,石脑油需求的增长将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航空煤油的需求将带动煤油消费的高速增长;燃料油消费将继续大幅度地减少;尽管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会带来对汽油需求的上涨,但替代燃料汽车的发展、柴油车比例的上升和汽车平均燃油效率的提高,将对汽油消费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柴油将更多地集中用于道路交通运输和必要的工业及建设领域;天然气的迅速发展将大幅度降低液化石油气消费的增长速度。预计2004年国内石油需求增长率略低于2005年,约为5%左右。其中汽油增长率将提高到7%;化工轻油需求增长超过10‰煤油消费增长率也将达到两位数字;燃料油消费将有较大的下降;LPG消费的增长速度也将有所放缓;柴油消费的增长率将从2005年的高水平回落到5%左右。2004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很可能突破1亿吨,包括液化石油气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将超过1.15亿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进口石油运输90%左右由外轮承担.文章介绍了国内外石油海运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我国应尽快加强石油海运运力控制,提高"国油国运"比例,以保障我国进口石油海运安全.  相似文献   

17.
国际动态     
《煤炭经济研究》2004,(4):73-73
美能源部预测全球能源需求将迅速增长美国能源部4月14日发表的2 0 0 4年度《国际能源展望》报告说,今后2 0多年全球能源消费将迅速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迅猛增加。报告预测,到2 0 2 5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将比2 0 0 1年增长5 4%。其中工业国家的能源消费将以平均每年1 2 %的速度增长。而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将比目前增加一倍,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量的4 0 %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量的70 %。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的能源需求预计也将以每年1 5 %的速度增长。报告认为,今后2 0多年里石油仍然是世界…  相似文献   

18.
1997年世界能源市场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一次能源消费增长缓慢,增幅仅为1%。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水电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其中石油消费增长率为2.1%,是198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之一。(3)经历了十年的迅速增长后,世界天然气与核能的消费首次出现负增长,降幅分别为0.2%和0.6%。(4)煤炭消费增长率下降,中国和美国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煤炭消费大国。(5)中东地区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有明显增加,1997年的消费量比十年前增长了一倍多。此外1997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继续增长,石油产量增长超过消费量的增长。全球平均炼厂利用率有明显提高,中东和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上升。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量有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额(亿美元)与全国总进出口额对比如一火项指标年平均增长率(%)见表二:三、由上述两表可做下述推论:推论一。机电产品进口额年均增长率大于全国进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1982-1995年期间大3.6个百分点。推论二。机电产品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年平均是增长的,1982-1995年期间年均增长率为3.2%。推论三。机电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大于全国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1982-1995年期间大11个百分点。推论四。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年平均是增长的,1982-1995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为9.6%。推论…  相似文献   

20.
<正>一、"十一五"化工行业发展成就"十一五"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经受严峻考验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这五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5%,主营业务年均增长21%,利润年均增长13.5%,资产总额年均增长24%,投资年均增长23.8%,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0%,各项经济指标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