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循环经济是继传统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式之后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倡导的物质与能量闭路循环流动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历史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自出现以来便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企业研究报告》2005,(8):27-28
4.1原有园区的生态化改造 我国以前的园区成长是依靠廉价的土地和优惠的政策起步和发展的,随着入世的成功,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将逐渐不复存在,而我国人多地少和城市化的压力也需要有更为严格的土地管理来控制城市蔓延对耕地的占用。因此,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如果重复以前园区建设的老路(重新圈地,重搞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当务之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从来就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命题。在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自然阶段、征服自然阶段和协调自然阶段。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人群在生产中软弱乏力,因而对自然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状况,这就是崇拜自然的阶段。当人类历史进入16世纪  相似文献   

5.
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在工业经济系统中,有小循环(企业层面)、中循环(区域层面)、大循环(社会层面). 企业层面的小循环:企业要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建立新的生产工艺流程,将单位产品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工业生产加工区,要改变过去那种按产业分类布局的做法,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内在要求,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能量交换和循环重复利用,清洁生产,减少和杜绝废弃物的排放;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整个国家和全社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则,人人厉行节约,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以建立起更全面、更高层次、更稳固的节约型社会.其中清洁生产贯穿了工业物质的循环的三个层面(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由此可见,清洁生产在循环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发展的客观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要在本世纪的头20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现在的经济发展势头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应该不成问题。但如果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我国已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推动物质明、政治明和精神明建设的同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明发展道路”的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即定奋斗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有着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废弃物)-再生产品”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由于工业企业是资源消耗与废弃物产生的大户,  相似文献   

8.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观念、法制、体制、技术、管理等层面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杨晓莹 《价值工程》2014,(22):185-186
沈阳市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作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其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建设的步伐,目前已经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发展循环经济任重而道远,目前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结合本地区特色,对当前沈阳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及建议,探索了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  相似文献   

11.
从二十世纪末我国开始着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试点以来,循环经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认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其根本途径。本文从循环经济的涵义出发,对循环经济的优势做出阐述与分析,指出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结合河北省当前经济发展现状论述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河北省全面开展的可行性,并针对目前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华丰煤矿针对产品结构单一,煤炭后备资源的逐年减少,以往粗放型生产留下的煤矸石堆积成山、污染严重,已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正确地提出从传统经济粗放型的煤产业逐步走向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型的生态产业。在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非煤产业的过程中,他们认真实施“煤基多元化”的发展战咯,通过建立循环经济园区,将煤矿现有的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资源优势转变为自己的经济优势,在资源得到良性循环利用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海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与发展》2006,(1):21-24
一、海尔集团概况: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21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2005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品牌价值高达707亿元。2005年8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循环经济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解决的途径,阐述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形态和载体,也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在总结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就加快青岛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资源与发展》2006,(2):14-17
一、海尔集团公司概况: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128亿美元)。  相似文献   

17.
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存在问题,然后对其进行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存在问题,然后对其进行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循环经济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整个系统只有很少的废弃物,其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循环过程,使原有的所谓大量"废弃物"能够被再次利用于生产,这样使环境得以保护,有利于消除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20.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循环经济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整个系统只有很少的废弃物,其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循环过程,使原有的所谓大量“废弃物”能够被再次利用于生产,这样使环境得以保护,有利于消除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