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食品安全为背景,探讨了食品加工企业在食品安全给其带来的危机中的发展.即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竞争力,同时为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竞争力给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琼 《技术经济》2005,24(8):72-74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关系到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食品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国际市场关于食品安全的纠纷也在增加。如何确保食品安全,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是政府、行业管理者和食品生产者需要努力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从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标准、国家监管和企业自律等方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食品安全举措 1.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俄罗斯依赖进口的食品种类和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每日的必需品。进口食品使国家大量外汇流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经济金融系统平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农业和食品外贸发展不健康、对外经济政策存在疏漏,致使国家长远利益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杭生 《生产力研究》2007,(1):89-90,129
美国是世界上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最完善、监管措施最严厉的国家之一。文章从国内食品和进口食品两部分分析了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措施。“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措施更趋严厉。美国不仅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重要的食品出口市场。了解美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及其变化,有助于我国食品企业开拓美国市场,增加对美国的食品出口。  相似文献   

5.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其思想为解决我国食品供应链中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本文在分析我国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基础上,对我国实践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进行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框架,并对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中的信息集成与共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其思想为解决我国食品供应链中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本文在分析我国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基础上,对我国实践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进行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框架,并对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中的信息集成与共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尹倩 《经济论坛》2009,(12):59-61
随着对食品安全和饮食质量的目益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寻找正确途径引导消费者进行食品选择。本文以美国农业部(USDA)国内食品援助计划为例,结合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探究消费者食品选择的影响因素,以期帮助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和饮食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食品安全为背景,探讨了食品加工企业在食品安全给其带来的危机中的发展,即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竞争力,同时为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竞争力给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刍议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安全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品安全是目前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它不仅涉及到消费者的健康,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声望。本文在分析食品产业链的基础上,针对食品产业主要环节,提出政府职能部门应采取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追溯水平在食品供应链网络中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有鸿  费威 《经济与管理》2012,(9):71-77,87
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基于食品供应链网络,建立数理模型分析初级农产品供给环节和最终食品供给环节的追溯水平对农户和制造商努力行为、食品安全事件预期损失等影响,以及追溯水平的网络效应。结果表明:两个环节追溯水平对农户的努力行为具有激励作用;而制造商的努力行为仅受到其自身环节追溯水平的激励;两个环节追溯水平的提高能够减小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追溯水平的效应体现了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11.
霍冰 《经济师》2008,(4):78-79
目前,中国出口食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一些国家和媒体的炒作之下,不少国外的消费者对来自中国的食品产生了抱怨、置疑,甚至有一些地区对中国的产品进行了限制。食品召回制度作为政府管理食品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发达国家已非常完善,而我国还没有在此方面立法。这种立法差异直接导致了我国政府在缺陷食品监管上的无力,为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完善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地、各部门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行动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是趋于改善的。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仍然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各大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13.
赵荣  乔娟  陈雨生 《技术经济》2009,28(1):53-56
根据关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消费者消费可追溯性食品的调查数据,考察了消费者对可追溯性食品的认知水平和购买意愿,并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虽然消费者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对可追溯性食品的认知程度较低;消费者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和对可追溯性食品的关注程度、认知程度、信任程度以及对食品安全因素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近几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源性疾病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大多数国家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而且也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耿玥 《经济视角》2013,(3):81-82
随着2012年3.15晚会的召开,国内又有一大批名牌产品落马,深陷各种"门",而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无疑是和我们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自从"毒奶粉"事件曝光以来,政府对食品问题不可谓不重视,各种制度也是层出不穷,不仅废除了国家免检产品商标,还建立了一套食品监督体系。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取长补短,是我国迈向食品安全制度的新台阶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食品贸易不仅仅是保障各国食品安全,利用不同国家比较优势获得经济利益的经济活动,也是与人类健康与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紧密相关的一个全球性社会问题。本文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视点,利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中美食品贸易的意义,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应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和美国的机械费用优势,发展食品贸易,提高两国人民的福利;其次,为老龄人提供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应成为中美食品贸易发展的机会之一;再次,应充分发挥两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发展食品贸易;最后,中国将成为美国食品贸易的巨大市场,但两国间对食品质量问题有较大的认识差距,因此应在食品贸易的过程中,不断培育绿色食品理念,加强政府间交流与沟通,构建食品安全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规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特性,加剧了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该文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食品质量特性、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对食品市场的影响出发,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规制及其完善,提出中国食品安全的“规制论”。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一直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近几年来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凸显了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社会安全责任严重缺失。通过介绍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分析我们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提出我国食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要以食品安全为核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窦欣 《经济导刊》2012,(2):38-39
近年来,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添加剂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事故层出不穷.从"苏丹红"到"瘦肉精",从"三鹿奶粉"到"地沟油",使得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而是在整个食品供应链各节点上的运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公众的食品生产和消费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0.
刘刚 《经济研究导刊》2014,(26):260-261
我国是食品消费大国,但食品安全的现状却令人担忧,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供应链协同是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方式。通过构建新型的食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发挥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协同领导作用,构建食品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透明化的食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提升食品供应链主体的质量检测能力,可以有效约束和协调食品供应链成员的生产行为,增强其质量意识,保障供应链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