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环境地质经济学,是根据当前在环境地质学与经济学等交叉领域开展的研究,提出并试图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论述了建立环境地质经济学的必要性、研究对象和内容,最后概述了环境地质经济学的特点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环境地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环境地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发展必须与地质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地质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地质灾害及防治中的经济问题、区域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经济问题,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应用经济手段对地质环境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关地质环境保护政策、法律制定等问题。环境地质经济学以其边缘性,应用性为特点,以其研究范围的特定性与其它有关学科相区别.  相似文献   

2.
对于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当代的人类社会存在着观念和做法上的不足;而古代中国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历朝都很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形成了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并通过制定大量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全方位地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各朝都施以重罚;同时在环境保护机构的设置方面强调其权限和功能的集中和统一。这些做法对于今天的人们在治理环境问题方面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先秦思想家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知曰常明""取之有节""圣王之制"等环保观念,设置环境保护机构,制定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实践,都对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艰难选择,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定位以及执政目标上的差异又导致了二者在环境保护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目标选择上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二者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博弈值得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地方政府对于环境保护政策的选择进行博弈分析,得出地方政府倾向于抵制环境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作为政府进一步制定相关法规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综合分析了嘉兴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成效,纵向对比了4年来嘉兴市水、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状况,横向比较了不同县(市、区)的环境质量现状,得出2009年环境监测数据,表明:嘉兴市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水体环境总体较差但好转趋势明显,劣V类水质降至40.6%,全市大气优良率达91.2%,酸雨污染状况形势严峻,全市平均pH等于4.38,酸雨率高达96.5%。认为嘉兴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加强氨氮和总磷的控制,继续做好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落实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税法作为"费改税"的成果,从实施至今对环境保护产生了一定的正面效果,但我国环境保护税法律制度仍然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而言,存在税收客体规定不合理、应税污染物范围狭窄、税率设置过低、税收特别措施设置存在不足、征管部门权责不一致等缺陷.针对我国环境保护税法律制度目前的不足,应当制定完善环境保护税法的税收客体、重视税率...  相似文献   

7.
资金支持重点 2008年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开展集中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区域环境安全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技术改造。结合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形势.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集中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是当前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各有关单位要对此高度重视.组织好有关项目的申报工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加剧,利用财政政策等经济工具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并加强环境保护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在此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资源与环境保护中的财政支持,分析财政政策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激励效应及存在的不足,评价政策的成效,为政府制定更为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化学和沉降法处理电解铜废液,除杂制硫酸铜。除杂的最佳pH值范围为3.0—3.5,沉铜最佳pH值为5.5-6.0,铜回收率为96%。该法流程简单,设备投资少,在工艺生产及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开征环境保护税,因此加快推进费改税,设立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势在必行。首先在具体税制的设计上,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循序渐进,将特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设定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采取定额征收,对其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征税,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纳税人的环境保护活动。其次,从保护环境的目的和其自身特征来看,环境保护税应该作为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由国税局征收,并设立国家级综合环境基金对税款实行专款专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制定、修改历经三十多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在规范和制约有关环境的政府决策层面上,新《环境保护法》虽有所涉及,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环保主体互动的法制保障问题上,新《环境保护法》仍未能将监督责任分配给第三方主体,也没有将管制和监督关系理顺。在公众参与决策政策问题上,新《环境保护法》对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作了全面的规范,然而,对公众参与的形式和保障问题仍然没有明确规定。未来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完善发展需要增强对政府行为的环境约束,同时加强培育第三方主体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环境因子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性,不同生态系统的巨大差异性,以及利益需求的多元性,在环境保护领域打破单一的行政区域控制,实行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然区域控制原则,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管理和生态利益的整体增进。无论是在污染控制领域还是生态保护领域.诸多法律制度都体现了区域控制原则的思想。本文主张将区域控制上升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并从法理角度和规范角度加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投资对于改善环境、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导致环境保护投资总量不能满足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影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美国提出面向21世纪的环境保护任务是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大气、水和土地。为此美国环保局(EPA)制定了十项环境保护目标。 一、清洁空气 控制大气污染,具体目标是:到2005年,改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铅、氮氧化物非达标区的大气环境质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红玲 《企业家天地》2007,16(2):150-151
本文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内涵入手,介绍公众参与制度的应然要求和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实然状态。通过分析实然状态下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缺陷,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对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本分析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变迁历程,指出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变迁是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环境行政方式是典型的“命令控制中心主义”。根据中国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温州模式的实证,环境保护制度变迁方式应向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转换。为此,必须突破环境行政“命令控制中心主义”,改革政府的环境行政手段。  相似文献   

17.
试论环境系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而其核心是搞好环境保护,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此,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认清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本通过分析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探讨了环境系统模型功能和结构,建立了由环境污染模型和环境保护模型构成的环境系统模型,研究了环境质量分析方法,目的在于为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出现“污染反弹”现象,在政府现行的利益格局下,必须考虑选择适当的环境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可选择制定三种环境经济手段。其一,完全依靠政府权威的排污收费制度;其二,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但缺乏实现条件的协商方法;其三,结合政府作用利用市场机制的手段,即排污权交易制度,它可以避免方法一会导致“政府失灵”症的弊端,也能避免方法二缺乏实现条件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9.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WTO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与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体系接轨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全球化、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人们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追求健康的绿色消费。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绿色消费己风靡全球,正逐步成为人们消费生活的主流。然而,为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发达国家针对农产品进口制定了内容庞杂、形式繁琐的环保条款,形成了戒备森严的“绿色壁垒”。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环境立法大多是针对生产领域,对于最终消费领域约束力不够,而最终消费的很多环节都会引起环境问题。一般认为,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等对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意识观念等产生影响,进而使得人们的行为规范不同。本文基于这种观点,在对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获得市民层次的环境保护对策知识,寻求环境保护的驱动因素,为制定消费领域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