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常态”下,作为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重要载体的开发区,其转型升级受到广泛关注。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视角,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进行研究,梳理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及发展理念,并探讨其转型升级路径及发展模式。结果发现:①常熟经开区转型升级路径共经历了“内外并举”、“由低向高”和“由重向优”3个阶段;②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并发挥其引领与带动作用、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③基于“产-人-环”一体化开发区转型发展新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升级与园区建设间协调发展,并以此共同驱动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家级开发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0—2018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建立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开发区设立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开发区设立可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质量。从异质性特征看,市场竞争越充分,要素扭曲程度越低,就越能强化开发区设立的促进作用。此外,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受开发区设立的影响更显著。中介机制分析显示,开发区设立的政策效应、竞争效应和集聚效应是重要的传导路径,分别通过实施财政补贴、促进良性竞争和产生集聚经济促进企业创新质量提升。最后,从政府和企业视角提出推进开发区平台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能产生集聚效用,从而提升文化创意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横向延伸以及价值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的集聚演化路径,探讨了网络化价值扩散的集聚演化路径,研究了市场拉动和文化推动下的空间演化路径,从法律法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投融资机制、文化创意企业的培育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创新效应、文化品牌效应,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基本动因。概括了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国际经验,提出服务业集聚发展是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区域服务业体系的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之重要依托;服务业集聚发展是培育网络化的服务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壮大服务业、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力量,也是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载体;服务业集聚区是城镇功能疏解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产城融合、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托;区位条件、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环境等是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发展的基本原因,但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的影响往往也是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空间辐射效应、空间吸纳效应和空间闭塞效应,分析区域创新要素空间集聚模式演进机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创新要素集聚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从实践中挖掘了这种空间集聚模式演变路径。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程度首先受地区与邻近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空间关联程度的影响;其次,空间关联度在多重空间效应推动下往往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且促使创新要素从空间无序分布状态逐渐向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地区与高度集聚地区靠拢、低度集聚地区向低度集聚地区聚合的有序分布态势跃迁,从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失衡。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灵  方创琳 《经济地理》2012,32(11):76-80
二战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演化重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空间集聚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产生积极作用。未来需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关延鑫  路剑 《经济论坛》2013,(11):11-13
产业集聚区是指以产业链为纽带,通过各要素的有效整合,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空间形态及综合经济功能的集聚区。本文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从产业集聚区形成的驱动力和集聚机制两方面分析童车产业集聚区形成机制,提出了促进聚集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海的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不断向创意产业集聚区集聚的发展趋势。在良好的经济环境、雄厚的文化基础、丰富的创意人才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等因素的推动作用下,上海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达到75家,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依托传统文化集聚的苏州河沿岸带和依托大学集聚的大学圈。  相似文献   

9.
消费转型下中小城市老字号发展遇到瓶颈,产业集聚数字化有助于改变老字号发展窘境内因、缓解企业发展窘境外因。但是目前中小城市老字号集聚区构建政策导向比较模糊,产业集聚数字化处于探索阶段。基于物理集聚和虚拟集聚理念融合,传统文化、技艺传承和拓展创新融合,以及文化、商业和旅游融合原则,从打造老字号集聚电商平台、构建老字号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老字号产品追溯平台、形成文商旅融合数字化互动平台、助推老字号企业管理数字化等层次,探讨消费转型下中小城市老字号产业集聚数字化模式演绎,并从系统管理、发展专项基金、人才引进与培养、价值预警、管理创新和产权保护等角度提出了中小城市老字号产业集聚数字化建设的长效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10.
开发区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产业空间组织的一种"转型制度"形式,正在经历一个企业"扎堆"向产业集群的转变。本文依据江苏省沿江开发区企业的微观调研数据,检验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空间集聚因素与技术升级对"落地"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从而揭示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企业集聚的性质以及演变为产业集群的趋势。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进驻开发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政策租",由此导致开发区企业"扎堆"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聚效应:靠近要素或者靠近市场的好处。企业一旦"落地"开发区,尽管它并不必然与关联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但其技术和市场行为必将与当地政府和产业关联要素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和开发区的集聚效应。因此,在产业转移和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导致"政策租"耗散的情况下,基于开发区的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开发区的非政策性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1.
科技人才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优化科技人才宏观生态环境进而打造科技人才集聚高地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探究宏观生态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机制,基于人才生态系统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为样本,分析多重因素构成的宏观生态环境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条件组态和路径。结果表明:文化教育是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必要条件;存在4条提升科技人才集聚的有效路径,即科技创新主导型、科技创新主导下的宜居文教驱动型、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主导下的经济科创驱动型、公共服务主导下的文教驱动型;存在6条阻碍科技人才集聚的路径,且与提升科技人才集聚路径之间属于非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既是区域现代化的重要产业基础和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吉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但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应通过突出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其与现代农业、制造业融合互动,与文化强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融合互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互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集聚区、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现代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城市商贸综合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吉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促使数字贸易在世界范围内飞速发展,这极大地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贸易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协同制造和智能制造成为现实,并促使产业线上集聚不断涌现与发展。本文分析了产业线上集聚的集聚机制、集聚效应和集聚模式,研究发现,线上集聚在集聚效应、集聚机制方面与传统地理集聚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并在集聚模式上重塑传统地理集聚。线上集聚在产业融合发展、灵活就业、数据生产和提高集聚行业的竞争性等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时在数据确权与定价、平台垄断、税收征管和信息安全等方面产生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为克服这些问题并迎接挑战,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线上集聚的国际竞争力,笔者提出了积极参与和倡导新一轮国际数字经贸规则的制定、加快研究和推进数据要素的确权工作为数据要素的定价和市场化交易奠定基础、针对数字贸易的特点改革与线上集聚相适应的税收征管体系、对线上平台的垄断势力和垄断行为进行合理规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逐步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也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基于2001-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创新的影响效应。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产出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在空间上具有知识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由于地理邻近地区存在空间竞争效应,集聚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产出的收益较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多样化集聚能显著促进本地创新产出,但这种促进作用仅在大城市和中部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内地30个省级区域2002-2018年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及空间分解、探索性空间分析、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可夫链和潜马尔可夫模型,将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作为创新主体,研究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的时空格局和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工业企业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差距较小,科研机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差距较大;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差距来源于非邻区域,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整体呈正向空间集聚,其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③在样本期,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经历了高、中、低3个状态,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状态变迁呈现出路径依赖和空间依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成本变动的创新集群集聚耦合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集群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发挥着聚集核心创新要素的作用,是"市场集中"、"地理集聚"、"技术聚集"3种集聚形态耦合的产物。3种集聚形态均会影响企业成本变动,企业基于成本变动进行区位选择,进而引致创新集群演化。研究了集聚成本、集聚形态对成本的影响以及集聚耦合下的成本变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集聚度不足与过度集聚均会制约创新集群发展的观点。因此,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积极作用,保障竞争机制的有效性和形成合理的集聚耦合结构对创新集群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围绕服务化创新转型,纷纷加大供给侧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和实施管理"跟进"。江苏已经积聚了相当数量的创新人才;人才结构具有年轻化和学历层次高等特点;江苏人才政策体系比较完善,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也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等不利因素。本文分析人才集聚驱动创新的自我增强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内生增长效应。运用《江苏统计年鉴(2015)》等相关统计数据,测度了江苏人才集聚综合引力水平、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净收益效应、人才集聚作用于区域科技创新的数量机制,提出通过完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和区域平衡、发展和集聚本地产业/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等政策综合运用,发挥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在制造业服务化人才支撑不足的背景下培育业态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8.
国际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自2005年以来,中国一批大中城市纷纷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然而经过几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链延伸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以宁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和问题,从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建立投融资机制、搭建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提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空间辐射效应、空间吸纳效应和空间闭塞效应,分析区域创新要素空间集聚模式演进机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创新要素集聚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从实践中挖掘了这种空间集聚模式演变路径。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程度首先受地区与邻近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空间关联程度的影响;其次,空间关联度在多重空间效应推动下往往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且促使创新要素从空间无序分布状态逐渐向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地区与高度集聚地区靠拢、低度集聚地区向低度集聚地区聚合的有序分布态势跃迁,从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失衡。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家高新区历经多次转型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期的战略目标。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规范、调控转型发展的进程。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要素集聚度、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全球竞争力等5个维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设计了22个具体指标。对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