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梅 《商场现代化》2013,(32):166-166
产业转型与升级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制定并执行科学有效的人才战略对于促进区域产业转型与升级和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对人才战略在其产业转型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其人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进入数字经济与智能化时代,企业数字化管理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精益化发展的需求,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华职聚焦数字化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产业需求,与数字化管理服务龙头厂商金蝶展开深度合作。围绕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联盟建设、专业建设、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订单班、教学创新等方面展开产教融合,共育产业升级背景下高素质的数字化复合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助力学校向职业本科院校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8下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凸显,而人才的转型与升级日益成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本文以海宁皮革产业集群为例,讨论了在经济危机环境下如何通过人才的转型升级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实现产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本文的结论和建议对我国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战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云南省产业园区规模成倍增长,传统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深入,"智慧园区"成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本文从人才、基础设施、平台应用、运营服务、投融资方面入手为全省产业园区向智慧园区转型升级提出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需要产业规划、财政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等多层次协调推进。而具备制造业发展创新思维、真正了解产业特性和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成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实的重要保障。在当前国际分工形势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赖全产业链的人才的培养,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心态方面都有更高的需求。分析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体制机制、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多角度研究提出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宣传引导、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师资建设、创新培养方式等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而实现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希望在业务领域不断推进产业智能化战略转型,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升级。我国诸多高科技上市企业在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方面为自身及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路径。因此,本文论述了企业实施产业智能化转型的背景、目的及发展现状,并以A企业为例分析了企业战略转型背景下面临的技术、数据、人才、安全、文化和组织等挑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企业产业智能化转型实践的策略及其带来的技术创新、统筹规划、开放共赢和价值方法上的启示,以期为其他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如今的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国家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国家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全面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这是现在和未来职业教育的方向和发展道路。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在大方向、大环境的带领下正在由传统高职教育向现代高职教育转型,经过几年努力,积累了不少的变革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伴随着我国发展步入新阶段,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就是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服务转型升级是必然的逻辑。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我国目前的职业人才供给和需求存在突出的矛盾,面临着巨大挑战。具体表现为职业人才的供给相对落后,无法跟上快速迭代的产业升级步伐,导致职业人才的供需不匹配。因此,  相似文献   

9.
产业升级背景下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山东省经济正在向现代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方向转型,需要大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对此,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摇篮的山东省高职教育应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相似文献   

10.
工业或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经济问题,各级政府经济工作会议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会议等,几乎是言必称转型升级。国家和各地的“十二五”规划也都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其中,产业转型升级也是中心内容。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越是重大的问题越需要由更高级别的决策层次来解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全面实施,一系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相继出台。本文以HNGZ国有能源企业为例,通过站位企业发展角度来对产业政策进行研究和应用;构建应用管理体系,建立管理长效机制;统筹调度管理、开展全过程管控;提前谋划,严格计划管理;以考核激励激发个人潜能;突出重点,落实项目负责制。从而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安全集约发展、智能高效发展,开创企业良性发展的新格局。同时,也塑造了企业形象,为贵州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12.
杨丽 《品牌》2014,(12):50-50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集约发展"和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举措。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环境相契合,也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政策,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和保障力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3.
2016年,福建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实施"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开展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构建"七个二元"的新型培养模式,打通企业技术工人学历提升通道,实现高效、高质、精准的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泉州市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环境中,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泉州市政府积极贯彻国家、省的文件精神,立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情况,指导各职业院校精准选择试点专业,分类指导,并充分发挥市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通过学费减免和实践经费补助等方式,积极推动区域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二元"制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建设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明确了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的战略导向。首都经济圈战略的实施,成为区域产业整合升级的重要契机。本文介绍了首都经济圈重化工业发展状况,提出了重化工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为推动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逐步深化,企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校企合作等众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分析校企合作模式、行业协会主导模式和工业园区引导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点与问题,对提高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人才引进,提升资源利用,加强集聚管理,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本文主要针对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路径进行分析,面对当前产业结构不科学、创新水平低等缺陷,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促使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集聚区作为重要的战略工具,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构建了一系列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下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发展框架"。但是,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弱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步伐。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借鉴国内产业集聚区建设成功经验,从国家、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主体协同合作的角度,从新兴产业培育、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融合、服务经济、政策措施强化等五个层面,提出产业集聚区内外的转型升级提出路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突破,而科技突破则需要人才进行科研攻关。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由此可见,产业与人才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发挥人才队伍的作用,要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才能切实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城厢区产业人才现状近年来,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坚持政策引领,系统谋划全局一是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  相似文献   

19.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竞争焦点和世界经济重要增长点、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灵活开放的体制机  相似文献   

20.
工匠精神在中国不是舶来品,其贯穿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改革开放之后的产业模式与需求定位,使得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近些年,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层次性提升,"物美"与"价廉"出现悖论,需求与供给出现层次性脱节。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的命题之下,重拾工匠精神意义重大。基于工匠精神相关文献及内涵,分析了浙江产业模式特征与转型升级,并详细论述了产业转型升级对工匠精神的诉求。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政府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完善市场管理体系;创新薪酬体系,保障工匠群体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发挥职业教育职能,完善工匠人才的可持续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