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我国2003-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水平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对其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与新型城镇发展质量均有大幅提升,并处于稳定的上升通道;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呈现出的驱动效应有所差异;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部系统来看,科技创新对集约化发展质量的驱动效应最大,对可持续发展质量次之,对均等化发展质量的驱动效应最小.文章最后提出各级政府应当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技术的市场应用;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政策,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驱动潜能.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给县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县域经济的壮大亦会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的推进.本文以平乡县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其县域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园区经济辐射效应、合理规范投融资市场四方面给出具有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创新驱动"视角出发,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大层面构建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质量。同时对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创新驱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构建VAR模型和协整检验,揭示创新驱动影响因素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县域城镇化面临一些障碍,亟待加以解决。本文针对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农民进城、城镇建设、管理服务等问题,探讨县域城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县域创新能力建设重难点与推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县域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和创新服务体系等多种因素构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是县域创新能力建设的难点与重点。推进县域创新能力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县域创新环境,整合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建设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和引进创新科技人才,构建科学、动态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效的县域城镇化建设,乡镇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势必会对当地农村经济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针对过去城镇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揭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以科技创新缩小城市半径,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等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截止2013年,湖南共有县(市)87个,乡镇1965个。不同的县域其发展驱动力不同[1],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发展特色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2]。本文通过对湖南省特色县域乡镇——汨罗市白水镇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分析其城镇化发展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人地协调发展的视角梳理了中国传统城镇化发展过程,发现我国传统城镇化存在城市规模膨胀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高城镇化率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吻合,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失衡,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以及城市规模标准提高与城市发展趋势相悖等五组矛盾。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城镇结构创新、政府观念创新和生态文化创兴四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在欧盟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欧盟也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城镇化带来的社会挑战,欧盟依托科技创新,采取措施提高城镇化质量,包括:实施智能城市与社会创新伙伴计划,实施智慧型区域创新专业化战略,发展创新集群等。在分析欧盟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科技创新举措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包括: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强城镇化的制度创新,加强中国和欧盟的城镇化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发展视角下物流发展与能源消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城镇具有空间外延扩展性等特性,考虑了封闭经济体和现代开放经济体两种情形,建立了物流发展与能源消费、城镇化影响关系的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协整方程并进行参数估计。实证结果表明,物流发展与能源消费、对外贸易、城镇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来看,能源消费、城镇化是物流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政策建议:建议政府引导物流业从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精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由于城镇化、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提升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建议政府加强对外贸易与物流的协同发展,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当前福建省乃至全国正处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许多传统体制下的制度安排需要被摈弃。本文在以福建为例分析出全国城镇化制度障碍的基础上,从行政区划、户籍、就业、社保、土地、财税等六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全面构筑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城镇化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地域分工基础,其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县域城镇化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探讨县域城镇化的必然性,分析了当前县域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为例,研究了江苏省城市化进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江苏省应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并重新界定了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和特征。新型城市化强调内源发展、创新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等多方面的支持。以创新理论为出发点,构建了新型城市化支持系统,以此快速推进"十一五"时期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川渝地区(重庆和四川)城镇化的驱动因子,并建立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川渝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向作用于城镇化,重庆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效应相对稳定,四川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效应逐渐增强;川渝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正向影响城镇化,其中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低于第二产业;川渝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正相关,而金融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在作用方向和作用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结构面临转型,农业劳动力的"离农"、"脱农"现象非常严重,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愈加突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改革已势在必然。立足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思考"三农"问题,阐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互动联系,以安徽省为例,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徽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县乡电商增速明显,备受政府、传统企业、传统电商企业等重视,演变为电商行业新的蓝海。文章基于对县乡电商与物流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县乡电商与物流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县乡电商与物流发展快、增势明显,但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诸多的发展阻力。通过以协同学相关理论为研究视角,将县乡电商物流看做一个整体系统,以协同理论研究县乡电商物流系统的协同发展。通过对县乡电商物流系统协同发展的阻碍因素进行剖析,反映出县乡地区存在基础设施滞后、物流网络覆盖薄弱、观念落后、政策缺失、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县乡电商物流系统的发展。最后,文章提出一系列具体应对措施,从县乡交通运输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网络、物流环境、物流政策等系统、序参量、环境方面实现有序状态,借以推动县乡电商物流系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吕雁琴  赵斌 《技术经济》2020,39(1):149-155
基于200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与门限面板模型,通过建立以政府干预、市场化进程为门限变量的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创新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创新对城市化发展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的作用由替代效应向互补效应转变;政府干预对外商直接投资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对区域创新存在单一门限效应;市场化对外商直接投资存在单一门限效应,但对区域创新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基于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政府通过科学设计和选择政策工具,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2001年以来我国政府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进行分析,从基本政策工具维度和产业价值链维度分析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特点,优化新能源汽车发展应从政策环境、政策工具等方面加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