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新就业形态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表现为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其特点就是就业观念新、就业领域新、技术手段新、组织方式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扶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财税政策方面存在创业企业贷款成本高,财政支持创业企业力度不足;财政养老金支付压力大,新业态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未能全覆盖等问题。政府应加大新兴业态企业的财税扶持和监管力度,加大对创新创业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社保制度,以促进新就业形态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就业制度、就业方式、就业理念等快速变化,出现了各类不同于标准雇佣模式以及传统非正规就业模式的新就业形态。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首次公开提出"新就业形态"概念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新就业形态"被多次提及,表明新就业形态的发展问题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扶持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新就业形态的内涵、类型、特征、影响及扶持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出发,阐述国内外新就业形态的最新研究理论,为我国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全民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影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机制,促进就业与创业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效率,促进就业增长的着力点。文章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分析,以及我国当前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的简单回顾,重点研究了"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高度契合性下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部分理清了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的发展脉络,发现经济危机、新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就业服务供给制度的创新联系密切;通过围绕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核心问题——效率展开研究,归纳与总结国外文献在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理论、绩效考核、比较研究等方面的成果,旨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宏军 《商业时代》2015,(10):104-105
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要求供给主体应向全体劳动者提供权利均等、机会均等以及结果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在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文章指出,为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逐步实现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化,应明晰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的财政责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6.
周金娥 《中国物价》2023,(1):104-106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的就业形态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产生,并在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得到迅速发展。丰富的新就业形态给我国劳动力就业带来了深远影响。本文首先对新就业形态的概念进行了说明,然后从微信全生态、阿里巴巴全生态和美团外卖三个典型的新形态就业平台看新就业形态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最后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保障、知识技能提升以及强化产业互联网思维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责,充分发挥其功能可以促使就业问题得以高效缓解,推动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本文主要探讨强化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首先概述了劳动就业关系与政府促进劳动就业的职能,其次分析了我国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在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目前,以平台经济、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在我国迅速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从而为促进就业提供强劲动力,已经成为共识。新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就业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新经济与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劳动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如共享经济新模式为就业者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互联网+”经济提高充分就业比率、绿色经济发展进一步降低职业病发生率、智能化新产业发展提高就业服务精准度等。未来我国新经济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为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载体,黑龙江省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借鉴发达国家通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来提高就业质量的经验,政府可以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提高信息化建设和弱势群体就业援助的角度来创新黑龙江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科学规定并着力创新政府职能,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充分就业.目前,在就业问题上政府管理职能存在政府发展目标忽视了就业、政府职能对就业问题监管不力,以及政府财政对就业投入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政府要在公共职能创新视角下进行政府管理职能理念的创新,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形成解决就业问题的完整的"就业链",加大财政对就业的支持.政府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解决就业问题,维护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干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陕西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就业压力巨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用工信息、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工作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水平。据此,从供需的角度分析了陕西省农村公共就业服务的供给现状、需求现状,并提出了完善农村公共就业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推动就业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发展的综合载体。新形势下,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得到了新的发展,但在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及服务模式建设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基于此,公共就业服务要多管齐下,逐步实现服务的均等化、专业化、智能化和效能化,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成熟,互联网已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必将孕育出不同形式的经济形态,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互联网+"则是在互联网思维的引领下进一步实践成果,为新业态的发展及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网络平台。基于复杂多变的公共管理实践需要,"互联网+公共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互联网+公共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优化政府管理流程,而且可以大幅度提升政府处理业务的工作效率及服务群众的水平。也可以说"互联网+公共管理"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将对"互联网+公共管理"现状进行描述,深入剖析"互联网+公共管理"未来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是政府主导建立的直接提供基础性、公益性就业服务的一系列机构和场所,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最基本载体。在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特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中面向就业再就业事务的部分。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15.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美国自由市场模式、北欧政府重视技能培训模式是发达国家典型就业模式。我国在构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上,可以借鉴德国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职业教育、美国"一站式"的就业服务机构和数据库网络信息平台、北欧政府主导的技能培训等先进经验模式,同时应着重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与经费投入,实时监控企业培训费使用效果,构建"互联网+就业"的信息交流平台,营造"职业教育重要性"外部环境,以此完善我国就业服务公共体系,提高我国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16.
当前,黑龙江省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突出,失业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在就业政策落实等方面仍存在着就业政策落实不平衡,覆盖范围不全面,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不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相对滞后。完善黑龙江省就业对策,应控制劳动力供给以及增加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完善政府扩大就业政策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下岗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经济保障。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升级,与共享经济相伴的新就业形态也应运而生。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新时期解决就业的新途径之一,而共享经济也在日益壮大。新就业形态的出现与共享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共享经济与新就业形态内涵与特点的梳理,得出了二者的三大内在逻辑关系,为新就业形态的支撑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论载体。  相似文献   

18.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中政府的职能角色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逻辑基础,提出政府实现从单一的就业政策制定者向就业体系平衡的维系者转变,是长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取向,也是对就业市场化规律逻辑终点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新契机,对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会计人员的就业策略是会计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策略的实施关系会计从业人员未来职业的长远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会计人员的就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加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进一步探究会计就业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就业服务的新举措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方法:通过对"互联网+"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服务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高校就业服务中的相应问题探讨了一些创新举措。过程:在如今"互联网+"形势下我国高校就业服务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些挑战也使得高校就业服务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形势,相关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应该要根据当前的问题,积极探讨就业服务的新举措,从而有效促进高校就业服务的良好发展。结论:"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就业服务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技术来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创新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