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生产链条高度细分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提高国际生产分割的融入程度是否能提高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呢?研究表明,国际生产分割比例与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即单纯地进口国外的高质量中间投入品或单纯地引进技术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存在“拐点”.在产品水平质量差异很大的行业中,企业使用外国中间投入品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幅度要小于产品水平质量差异小的行业.在加工贸易方式下,国际生产分割比例越高,企业使用来自OECD国家的中间投入品则越多,其出口的产品质量也就越高.为了中国外贸的转型升级,政府不仅要鼓励企业进口国外高质量的中间投入品,更重要地是要推动本国生产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的企业的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增加R&D和技术方面的投资,并升级整个供应商体系和下游的生产商体系,从而改善本国中间投入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重视出口的作用,而认为进口不利于经济增长。本文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实证研究了进口对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从整体上看,2007年中间产品进口对浙江省总产出的贡献率为15.1%;从行业贡献率来看,进口贡献率较高的部门包括金属类资源性、化学部门、装备制造部门以及高技术部门。本文根据研究结论的启示并结合浙江省中间产品进口的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加大中间产品进口、优化进口结构和方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间产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是国际贸易影响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工资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运用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从R&D资本存量丰富的发达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及其技术溢出对中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物化型的技术溢出,中间产品进口既通过实现熟练劳动力与国际先进R&D资本互补效应,又通过技能偏向的知识学习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和就业份额,扩大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加剧了工资不平等。随着熟练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工资不平等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陈普 《技术经济》2020,39(6):24-33
基于输入端的行业距离构造并利用自然条件、人力资源、物质资本、科技、经济结构和制度6大类共23种要素禀赋结构提出一种行业的"距离"度量。根据该度量绘制了行业的空间分布图,计算了10个低价值行业升级至3个高价值行业的最短路径。研究发现,资源型行业升级至高价值行业要经历更多的轮次,有时甚至缺乏升级至高价值行业的路径。有些中间行业如饮料制造业则始终出现在低价值行业升级至高价值行业的升级路径中,中西部省份产业升级路径选择若能趋近这些行业,产业升级将更为便利。  相似文献   

5.
中间投入品贸易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华 《技术经济》2007,26(3):80-84
从理论上讲,中间投入品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型劳动的相对工资都有所提高,并且使各国对技术型劳动/非技术型劳动的相对需求都增加。本文从中国制造业的角度来研究中间投入品贸易对制造行业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证明中间投入品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收入分配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中间投入品产业的发展事关中国产业安全,其高速成长离不开出口扩张。中间投入品产业出口的驱动力是来自企业创新还是来自政府补贴,对于推动中间投入品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利用中间投入品产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表明:整体估计中,政府补贴和企业创新均促进了中间投入品产业出口,而前者驱动力更强。分地区回归中,政府补贴促进了东、中西部地区企业出口,并且中西部地区的作用力更强;而企业创新仅促进了东部地区企业出口。分产权性质估计中,企业创新仅促进了非国有企业出口;政府补贴促进了非国有和国有中间投入品企业出口,而后者作用力更强。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从理论上指出,传统计算贸易要素含量的方法不适用于加工贸易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并提出了区分中间产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的改进计算方法。通过传统方法计算中国制造业1997年、2002年和2007年贸易的要素含量,发现中国的要素贸易情况符合比较优势理论,并且贸易开放后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熟练工人密集度显著提高。用区分中间产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的方法计算2002年中国制造业贸易的要素含量,发现加工贸易企业与非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技术差异很大,忽略中间产品贸易的传统计算方法会造成中国制造业要素净出口的严重高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采用A-C-F方法测度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探讨进口中间品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进口高质量中间品有助于企业通过"学习效应"机制、研发与进口中间品质量的"互补效应"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两种机制在考虑了企业贸易方式、出口状态、所有制类型、进口来源地差异后皆稳健。在全球价值链环境下,提升中国贸易利得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进口高质量中间品。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2006年的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本文估计了邻居对企业进口的影响。利用数据的高维特征,本文将邻居定义为与企业位于同一城市,并从同一国家进口同一产品的其他企业。研究发现:首先,邻居对企业进口概率和规模的影响在统计和经济上均显著。控制其他因素后,邻居数量增加1倍,企业开始进口的概率提升14%,这相当于使企业开始进口的无条件概率提高55%。其次,邻居的作用存在产品和国家层面的特定性。本文同时估计了与企业进口不同产品或从不同国家进口同一产品的邻居对企业进口的影响,发现与企业从同一国家进口同一产品的邻居对企业进口概率和进口规模的促进作用最大。最后,邻居的作用呈现空间递减性,同一城市的邻居比同一省份和省外的邻居对企业进口的影响更大。这表明,要扩大进口,政府应加大进口信息的供给并加强从事相似进口活动的企业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Is the degree of external economies (at the industry level) higher than the degree of internal increasing returns (at the firm level)? If so, what is the exact source of this difference? In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n which firms producing final goods choose 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of their technologies, external economies arise from the usage of intermediate inputs and the existence of internal increasing returns. It is frequently assumed that increasing returns are absent at the firm level while present at the industry level. In this model, the existence of increasing returns at the form level is necessary for the existence of external economies at the industry level. We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external economies increases with the level of linkage effects. However, a higher linkage effect does not always lead firms to choose more specialized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现状、格局和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口额逐年增加,2004年到2006年还出现连续三年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就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现状、中国农产品进口在世界农产品进口中的地位、农产品贸易逆差、进口来源地、进口产品主体、贸易方式、贸易主体等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effects of tariff cuts in the intermediate inputs market. Traditional trade theories predict that upstream industries would contract and downstream industries would expand. In contrast, new trade theories show that trade liberalisation of the intermediate inputs market may expand both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15.
16.
Long run import pass-through is investigated in a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a small domestic economy. Contrary to the standard view, it is shown that long run small country pass-through may be incomplete provided three sufficient conditions are met: (i) the foreign producer uses imported inputs, (ii) those inputs are paid for in a neutral currency, and (iii) three-way arbitrage is in operation.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the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 are tested against the results of recent small country empirical studies. The sensitivity of pass through to productivity changes, monopsonistic behaviour, imperfect competition, the timeframe of the firm. and tariff protection are also examined. [F13]  相似文献   

17.
叶樊妮 《经济与管理》2010,24(7):10-12,42
要素投入、技术进步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单纯依靠要素投入规模增加推动的经济增长难以保持持续性。运用OECD推介的增长核算方法,对我国1995-2007年的经济增长要素贡献进行估算,指出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更大程度上是依靠投入要素的增加,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外部需求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效应及机制。利用2000~2011年BACI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构建尽量外生的企业—目的地—年份层面的外部需求变量,并采用需求函数法估算企业—目的地—产品—年份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研究结论表明,外部需求变动同方向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亦即正向(负向)外部需求提升(降低)出口产品质量,该结论在改变外部需求、产品质量测算方法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与检验表明,外部需求引致的市场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是外部需求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有效渠道。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外部需求对民营企业、中间品和资本品、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更加明显,且来自中高收入目的地的需求变动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最大。以上结论为企业面对外部需求变动和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The argument that import protection may lead to export promotion is examined from the marketing standpoint. The model shows that protection allows home firms to cover a larger portion of the domestic market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 and to target market segments that are closer to the mainstream. At the same time, foreign competitors are forced to retreat to more idiosyncratic market segments of narrower appeal. Thus, protection gives home firms a product positioning advantage over their foreign rivals; this advantage translates into higher market share and profits—not only in the protected home market, but also in export mark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