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董昀  费兆奇 《金融评论》2012,(4):118-121
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与金融持续动荡。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之路依旧漫长,欧洲债务危机仍在恶化,中国宏观经济也面临新的不确定性。为了应对危机,各国货币当局进行了积极的政策操作,以稳定金融体系、刺激经济复苏。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也采取了“预调微调”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总体来看,危机以来的各国货币政策均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特征;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冲击,各国货币当局仍在探索更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期,中国政府也频出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通过2002年以来的宏观数据分析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分析了其传导机制。得出中国货币政策显著非中性及信贷传导是中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机制的结论,并提出了应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效果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宏观货币政策经历了紧-松-相当松这样几个不同的阶段。1994~1996年上半年,是紧的阶段;1996年下半年至1998年上半年,是松的阶段;而自1998年下半年以来,则是相当松的阶段。 货币政策的松紧,取决于中央银行对利率、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些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情况。对中国的货币政策进行的上述划分,是根据中国在上述各阶段中对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基于DSGE模型和SV-TVPFAVAR模型对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理论模拟与计量检验,进一步分析数量型货币政策冲击下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发现:价格型货币政策具有产出和通货膨胀效应,冲击极值、效应维度、收敛性与政策工具选择有关;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不同代理变量下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效果存在差异,7天期同业拆借利率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冲击下最优价格型货币政策代理变量。货币政策当局充分利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之间的"同频共振"效应,构建"价主量辅"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5.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政府多以扩张性货币政策挽救经济。美国除于2008年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11月更提出第二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希望藉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本文尝试以不同的经济学派的货币理论,分析这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效,并藉此对西方经济学派货币政策的一次文献综述,整理不同经济学派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金融与投资论坛"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发起,自200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届,其中2003—2013年每两年举办一届,从2013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在金融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  相似文献   

7.
存款准备金率以其巨大的调控力度被列为为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然而自1980年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减少了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频率,甚至弃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调控工具.但是,在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这一不常用的工具却成为“常用对冲工具”,自2010年以来,中国人民中央银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本文将通过宏观经济学分析以及初级计量分析,揭示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当下中央银行最主要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原因,并证明在当下经济条件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有效性被弱化,从而提出当下央行使用货币政策时陷入的困境,并提出宏观层面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在经济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利率政策又在货币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人民银行自96年以来连续五次调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在中国经济生活中激起波澜。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利率调整后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效应。并强调指出,要实现经济目标,单纯靠调息还不够,还应配合其他改革措施,多项措施相互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9.
张雪兰  何德旭 《金融评论》2012,(1):71-81,125
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货币政策通过“风险承担渠道”影响金融与经济稳定已渐成学术界与政界共识。然而,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鉴于此,本文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探讨,以期加深对于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及其作用路径和内在机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经济理论界存在着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并在其理论基点上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历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波动,货币政策在熨平经济波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1997年我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货币当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似乎并没有改变经济不景气的预期,货币政策效应不佳。本文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角度来探讨我国货币政策难以有效调控经济运行的原因,并在对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历史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央行继续全球最"富",资产扩张正在放缓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相继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资产负债规模逐渐增大。自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中国央行")资产规模稳居全球央行首位,远超欧美日等央行资产规模。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央行总资产规模为317278.55亿元人民币,折合约5万亿美元;同期美联储资产约为4万亿美元,欧洲央行约为3.12万亿美元,日本央行则约为2.2万亿美元。与美欧日央行总资产以本国资产为主不同,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国外资产占到全部资产的85%,对外风险敞口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受到负面影响,为了改善经济不断下行的局面,中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传统的西方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理论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的流动性陷阱中无效,但是,由于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的百年发展,流动性陷阱的条件已经改变。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论证了由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传导环境的特殊性,当前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之后,从选用一定的政策工具现实地进行操作开始,到实现其预期调控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因果关系。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但伴随而来的是失业增加,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指数负增长,通货紧缩等。在此背景下,中央银行自1998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性的政策手段干预宏观经济,但其效果不十分明显,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却以每年大约一个百分点下降,货币政策效用出现了递减,究其原因在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微…  相似文献   

14.
试论2007年至2008年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以来都引起相关学者、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而我国目前主要是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形势实行调节.本文以2007年上半年至2008年我国"从紧"货币政策为研究的背景,首先界定货币政策有效的内涵、政策目标的内涵,进而以三个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作为指标,对该轮"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经过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就直至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为止而言,该轮货币政策总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出现了时滞.同时本文也指出继续关注该轮货币政策影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以来,宽松货币政策下释放的巨大流动性推动通货膨胀率不断走高,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加大,已经给现实经济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从理论上分析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回顾并分析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的货币政策,展望了未来一段时期通货膨胀态势并提出货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的角度论述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别是反金融危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非常显著,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经济复苏后,管理通胀为主的稳健货币政策以保持价格水平稳定和改革开放以来增发货币对中国的贡献.并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1.与传统凯恩斯主义相反,货币政策对付衰退作用明显:即使短期利率水平接近于零,货币政策也能有效地刺激经济;2.货币政策是保持价格水平稳定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是避免非预期的价格水平波动,因此保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应当是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3.货币增长率增加,能提高政府实际收入,增加政府支出.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通货紧缩问题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本轮经济周期中的通货紧缩阶段。国家为治理通缩虽采取了一系列财政与货币政策措施,但其效果却不尽理想。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当前的通货紧缩是发生在中国渐进式增量改革进程当中的增长型通货紧缩,促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体制性压抑。因此,中国经济要彻底走出低谷,光靠宏观政策是不够的,还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着眼于政策与体制的联动。  相似文献   

18.
正由于2000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以宽松为主,现着重分析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一是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美元低利率和美元流动性宽松及上述两者带来的对中国出口商品需求的持续增加是贸易顺差规模快速增长背后的一个重要推手。如美国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变量变动与滞后12个月的中国对美贸易出口和顺差变动走势有着较高的一致性。美国货币供应量  相似文献   

19.
蒲艳萍 《经济师》2003,(4):50-50,52
自 1 996年以来 ,我国已经 8次下调银行存贷利率 ,但对宏观经济的刺激不明显。国内学者纷纷运用流动性陷阱理论加以解释。文章运用一国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所表现出的特征 ,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 ,分析的结果表明 :中国经济虽然出现通货紧缩 ,但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 ,以利率下调为特征的货币政策依然可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自199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三年有90%左右的商品保持不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局面,1997年这一比例达到98.4%,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买方市场格局,市场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货币政策重心因此也由调控货币供给转向引导货币需求,1996年5月以来的连续下调利率可以说是中央银行针对买方市场作出的货币政策选择,旨在通过刺激投资和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