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高校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前沿阵地,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势在必行。文章以河南省27所高校图书馆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智慧借阅、资源集成、教学科研服务、移动图书馆、智慧空间、社交媒体、个性化服务方面进行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分析,深挖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坚持需求导向促进服务深度融合、建设高校学科智慧服务联盟、拓展资金筹措渠道、打造智慧馆员团队、提升职业素养能力等图书馆智慧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加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能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与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有效实现传统图书馆向高级阶段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全面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为了有效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推荐服务系统,使提供信息的系统能够更加主动,降低读者获取图书信息的时间成本,有效增强高校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提高图书馆图书流通量。基于此,文章结合智慧时代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讨论,综合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有效加快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梳理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与特征,以数据清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用户画像技术作为支撑,构建了基于智慧数据层、智慧业务层和智慧应用层的图书馆智慧服务逻辑框架,深入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智慧检索、智慧推荐、智慧学科服务、智慧互动4个场景的应用并对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5G技术与智慧图书馆的关系及发展现状,梳理了基于5G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文献研究情况,分析了智慧图书馆硬件设施、智慧图书馆服务和智慧图书馆创新,在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基础上,从网络、系统和硬件3个方面构建基于5G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体系,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建设"双一流"时代背景因素影响下,高校图书馆进入跨越发展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服务渠道、服务内涵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机、通讯领域的技术创新与高校图书智慧化的融合为切入点,探究可为图书馆服务的技术融合趋势并设计出智慧图书馆的分层系统模型,旨在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大数据驱动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不断完善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图书馆服务的深度、扩大图书馆服务的范围,提升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便捷读者个性化服务,为图书馆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文章提出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和建设的意义,分析高校图书馆传统业务模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大数据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方式,实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的20所知名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采取浏览其官方网站、查询文献、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其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查结果,从图书馆服务及用户学习利用的需求出发,在智慧理念、智慧门户、智慧服务平台、智能设备、移动图书馆、自助服务5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总结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发展情况及建设经验,并提出几点建议,为其他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以提升高校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运用先进的技术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当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文章以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建设智慧化的图书馆实践为例,分别阐述了中心机房建设、自助借还服务、智慧门户网站、图书馆微信服务、虚拟现实图书馆5个方面,发现当前智慧图书馆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搭建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智慧化的学科情报服务、生态化的特藏数据库和基础设备升级4个方面的未来高校图书馆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严峻挑战,但大数据时代也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带来了机遇。文章探讨了国内高校及嘉兴学院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现状,从文献资源建设与发现、读者服务和管理工作可视化、规范化3个方面具体阐述嘉兴学院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并总结了智慧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智慧图书馆是由智能技术、智慧馆员和图书馆业务与管理系统这几个主体要素相互融合发展而成的智慧化综合体。文章以温州大学图书馆为实例,分析了近5年智慧化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与现状,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建设地方高校智慧图书馆、探索服务新模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回顾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重要性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智慧图书馆背景下应开展“智慧入馆教育”,并从智慧平台、教育内容与资源、智慧馆员、智慧服务、智慧用户管理5个方面探析新形势下新生入馆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加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培育智慧馆员、融合数据赋能个性化服务、深化服务层次提升服务效能的措施,智慧服务新生读者。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对智慧图书馆服务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对高校智慧服务当前发展中的热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服务意识、服务视角、用户行为分析、智能化建设等4个方面重点阐述,发现智慧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建立应对策略,探索智慧服务的形式和发展趋势,促进智慧图书馆可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短时间内已经历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深刻变化,现正朝智慧图书馆方向发展。传统图书馆单一和被动式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现已造成馆藏资源利用率低下、入馆人次递减等尴尬局面。拓展服务阵地、创新服务手段成为高校图书馆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文章结合深圳大学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服务创新方面的有益做法,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加强读者荐购、多手段导读、知识产权服务、主题文化活动、学科发展数据监测分析、个性化专题培训、开设悦读空间等几个方面开展的主动式创新服务和取得的成绩,为其他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创新方面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图书馆正从传统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变的背景下,传统馆员如何向智慧馆员转变,成为构建智慧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人们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图书馆智慧馆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对智慧馆员的能力培养以及如何开展智慧服务等方面介绍智慧馆员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和构建“智慧图书馆”的时代热潮下,高校图书馆应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其综合水平和竞争力。文章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探索历程以及研究主题做了梳理和探讨,内容涉及智慧图书馆的内涵、特征、技术应用、管理、服务和馆员等方面。通过对智慧图书馆发展现状的研究,认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将会是一个长期化发展过程,同时在新理念和新思路的指引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水平和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高速发展,绝大部分重点公共图书馆和“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即以RFID技术、自助设备等为主的硬件设备建设。目前,智慧图书馆建设进入瓶颈期,未来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方向还在摸索之中,各图书馆对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有共识也有分歧。文章旨在提出一种以读者为中心、以数据为依托、以服务为核心,即能实现智能感知和数据交互下的智慧图书馆精准、个性服务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在学校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以智慧服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正在推动传统图书馆的转型升级。高校图书馆作为智慧图书馆转型的先驱,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面临经费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和智慧服务的实现,文章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智慧社会背景下,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已难以满足读者需求,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势在必行。文章首先通过梳理智慧图书馆的定义,提出了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看法。其次,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选取了3所国内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作为典型,对其进行分析。最后,以衢州学院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实践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衢州学院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当前衢州学院图书馆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对衢州学院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思考,以期为普通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巨大优势,发挥出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提供个性化服务。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提高用户体验感的个性化精准服务是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以及相关图书馆的调查,分析了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进行精准服务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希望给各高校图书馆员一些借鉴,帮助图书馆在读者中重新树立良好的形象,体现优势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智慧图书馆是很多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不断探索和尝试的新模式,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文章指出高校在尝试发展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读者服务、读者体验、读者情感是不可以忽略的主要问题。图书馆需要创造能满足读者与馆员、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专家学者之间交互性学习、交流的自由、舒适、愉悦的线上和线下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