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率决定理论经历了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和IS-LM利率模型的演变发展过程。宏观经济政策在IS-LM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关于财政政策如何影响一国国民收入的传导机制过程中,中间涉及到利率变动的分析,但对利率变动阐述得比较含糊。本文分析一国实行财政政策后,利率变动是如何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  相似文献   

2.
经典IS-LM模型所隐含的有关利率自由浮动的假设前提与我国目前存在的利率管制的客观现实存在着不相符合之处。根据我国目前存在的利率管制的客观现实,运用改进后的IS-LM模型对我国近年来的货币财政政策实践及其传导机制和效应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前一阶段的投资过热是前几年央行连续下调利率及政府大力增加财政投资支出的双重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抑制当前投资过热,在货币财政政策取向上,应采取调高管制利率水平的货币政策和减少政府投资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3.
IS—LM模型中政策乘数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四部门经济的IS—LM模型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和政策的传导机制,特别是财政政策乘数的变形,给出了挤出效应的衡量。在中国当前的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结构参数一直在明显变化。通过详细讨论结构参数变动对政策效果的影响,得出当前投资对利率不敏感有利于财政政策效果的发挥、货币需求对收入的高度敏感降低了货币政策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央行的七次调整存贷款利率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并将其分成两类:调整型和刺激型。通过数据发现,刺激型的利率即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运用经济学中IS-LM模型,分析出由于我国的消费倾向较小,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小而导致了IS曲线过于陡峭;LM曲线的非市场化形成即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利率政策的效果比较微弱,基于这一分析认为现在是执行财政政策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5.
厘清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无论是对于财政政策的使用还是高债务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以69个国家1980~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VAR方法对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利率传导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债务的增加对于利率水平具有提升作用,而利率水平的提升会导致投资下降,进而引发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证明了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鉴于政府债务的提升将通过利率—投资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应该积极使用货币政策采取降息或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方式,尽量降低因政府发债而导致的对利率的提升,从而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系统梳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实现高质量就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作用下高质量就业的研究框架,并归纳出三大研究主题的核心观点。第一,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财政支出、税收政策和政府债务对高质量就业产生影响;第二,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信贷环境和汇率波动等途径,间接影响投资、消费和产出,进而影响就业;第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对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参照Tsung-wuHo(2001)假设政府财政支出的目标是实现居民效用最大化,将政府支出作为内生变量纳入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和预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均衡利率上升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模型的数值波动模拟显示,均衡利率上升能有效改善经济结构,减小产出和通胀面对技术冲击、财政与货币政策冲击的波动。脉冲响应结果显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存在挤出效应,但是短期内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均衡利率上升使得消费和投资面对政府财政政策冲击时的挤出效应增强,但由于利率上升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短期内政府支出冲击反而能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长期内对产出的负向影响并没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
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水平变动率与利率水平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原因,主张采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现代货币主义是对古典简单货币数量论的继承和发展,强调持久收入水平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同时也承认价格水平变动率与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货币流通速度有微弱影响,主张采用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关注的是经济的短期波动,而货币主义关注的是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我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使用,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内外均衡与利率、汇率政策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实现内外均衡要求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加入WTO的中国也面临着追求宏观经济均衡的目标,在内部经济存在通缩、失业,外部经济存在顺差但增幅减缓的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要求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我国财政政策施展空间有限、货币政策的效力不高,实现内外均衡要求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我国利率是管制的,汇率是僵化的,利率、汇率变动与利率平价模型并不契合。因此短期来看要使利率下调、汇率稳定以实现内外均衡,长期则要求利率汇率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食品价格不断飙升,消费者价格指数连创新高,通货膨胀可以说正在逐渐逼近。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人民币超额发行;汇率偏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利率水平偏低等。这给我国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应采取缩减发行量,提高汇率,提高利率与贴现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财政赤字的大小对于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至关重要的。现行财政赤字衡量理论大都忽略了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周期、政府负债等因素可能对财政赤字造成的影响。尽管如此,目前衡量的财政赤字仍然是评价财政政策的重要指标,观点的纷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财政赤字提供新颖、有用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间高利贷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包括:金融双轨制、过山车式的财政政策、普遍的暴利预期、民间借贷市场的利益链条及过度投机活动等。高利贷长久以来一直以负面形象出现,需要辩证分析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为化解民间借贷“高利贷化”之困,既要区别对待民间高利贷现象,又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民间借贷市场的监管与自律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说明中国在转型经济期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利率扭曲机制,这种扭曲的利率机制与政府干预能够解释中国1979年以来的经济周期现象。本文认为,利率双轨制与价格双轨制改革的不一致性是造成中国扭曲的利率机制的根本原因,因而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实现“利率市场化、银行商业化”才是消除当前利率机制扭曲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岳阳市国债发行状况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国债发行对货币政策执行效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区域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正负效应,提出了调整国债结构、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推进国债市场建设等措施,以促进国债市场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5.
财政政策协调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已初露端倪,自由贸易区内部协调的平台和手段已初步具备,但是发展的方向尚不够明确,特别是财政政策协调的机制和体系还比较模糊,各国对财政政策协调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尚未统一,而且缺乏与之相关的理论支撑。通过对当前财政政策协调机制建设现状的分析,认为应积极借鉴欧盟在区域协调方面的经验,同时寻求更加符合中国——东盟自贸区实际情况的财政政策协调模式,以提高中国——东盟解决经贸摩擦问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央行9月24日在京召开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公布了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的三项任务:一是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二是开展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三是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而为了有序推进上述任务,包括工行等在内的成员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正在形成。会议审议通过了《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规则》。  相似文献   

17.
中国目前选择的利率改革目标模式,应该是建立一种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约束的弹性利率机制,利率的确定和变化既反映政府的宏观意图,又体现了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及利率机制各要素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影响市场利率,这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方式比较间接、调控力度比较平缓。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联储从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转变为主要通过调控联邦基金利率来影响利率水平,形成了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今后,促使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应该成为我国货币政策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信贷配给途径,利率途径及汇率途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指令性的信贷配给制向利率和汇率途径变,路径演进的结果是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利率平价机制的制度约束及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金融制度环境以及金融市场发展阶段的不同,将决定利率平价机制的表现形式。我国利率平价机制的三大制度约束是:利率管制性强,国际资本的有限流动性和人民币汇率缺乏有效波动。在现有制度约束下,我国利率平价机制的作用效率低且存在时滞。因此,在我国渐进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必须改善这种市场机制作用所要求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