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008年,堪称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之年。这一年中国为保持经济馋定与增长而进行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以及贷币及财政政策工具的应用,必将写入史册。财政政策从稳健持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中固亥观经济政策完成了巨大的转折。不论是一次性下调1.08个基准利率和2个存款准备金率,还是中央4万亿,地方累计逾10万亿的计划投资用心扩大内需,在30年来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均属罕见。如果说,决策层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出自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相机决策的话。那么,身处国内政策旋涡中的商业银行就要被动得多。此刻中国的许多商业银行在经营上或许正面临想做不能做,不想做偏要傲的尴尬,无论如何,变化带来风险,却也蕴涵机遇,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必须接受这种现实的考验。  相似文献   

2.
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是多样的,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其中,货币政策通过影响消费、投资以及进出口贸易等来调节经济周期。  相似文献   

3.
宏观经济理论以及由此而导出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理论依据。一般教材中,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IS-LM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是理解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内容之一。试图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用逻辑式的自创符号语言对两种政策效果进行分析,以直白的方式昭示其间的逻辑关系。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分歧较多,如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市场,以及如何干预,其边界何在等。但分歧主要是存在于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4.
2010年,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护航下,尽管外部环境变幻不定,但国民经济仍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年经济增幅达到10.3%。2011年,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比较多,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如何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发改委等部门会议的召开,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已浮出水面,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6.
全球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美国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失误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进而分析了中国当前财政政策选择的可能效果。此外,通过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反思,探析了当前宏观经济理论中亟待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时变格兰杰模型和具有区制转移特征的局部投影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周期之间的时变关联、因果次序以及政策互动视角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发现:(1)我国财政政策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变动会促使经济周期同向变动,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效调控经济周期;我国财政政策具有顺周期特征,但顺周期的程度在不断减弱,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的立场一直表现出逆周期特性,但对经济周期冲击和通货膨胀冲击的反应程度在不断减弱,这可能归咎于“金融稳定”“区间调控”或“量价转型”。(2)我国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周期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之间,且只有在经济新常态之后两者才呈现出明显的耦合关系。(3)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互动模式的主要功效是提升了各自稳增长的短期有效性,而中长期经济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宏观审慎监管是指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主要采用审慎监管工具,且以必要的治理架构为支撑的相关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是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对独立、并行的概念,但又与其互为补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金融稳定与发展.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虽分属于不同的政策框架,具有不同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但是紧密联系,而且互动性极强.关键是要准确把握不同政策范畴之下不同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与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对金融市场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其次对宏观经济政策具体调整展开分析,最后对具体影响进行了总结,目的在于更好的帮助金融市场适应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合理搭配,方可以发挥其政策效应.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已经出现重大转折,经济发展的中期上升趋势已经确立,原有行之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也因此难以适应实际需要,必须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从经济周期波动角度,分析归纳了中国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四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和成效;其次,再对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以国内生产总值、就业率和物价水平衡量)进行实证分析;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中国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受到全体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货币政策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行来看,货币政策的制定分为紧缩和扩张两种形态,货币政策的制定与经济周期的发展存在必然联系,货币政策既是经济形态的必然反映.同时也是调整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充分研究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做到根据经济周期规律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保证货币政策能够与经济周期相适应。使货币政策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构建了一个综合反映金融周期因素的金融周期指数,通过扩展型IS曲线模型和扩展型货币政策规则模型,将金融周期指数分别纳入其中进行实证检验,探究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周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显著影响,即金融周期波动确实已成为经济周期调整的重要来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应考虑将金融稳定框架纳入货币政策决策,并考虑管理金融周期的时机和工具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逐渐提上议程,业界也越来越关注其对世界及中国经济的影响。在这种外部环境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作何选择?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教授日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表示,货币政策到底应该是松是紧,主要看三个因素:一是GDP增长状况;二是通货膨胀形势;三是国家金融脆弱性。美国货币政策的趋紧(特别是加息)将对中国执行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很多掣肘和制约。但总体来说,只要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允许汇率有足够的灵活性并且保持对资本跨境流动的管理,中国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是没有问题的。本刊摘编了余永定教授的上述发言,以对业界关切问题带来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主要包括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和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在考虑了主要相关变量后,本文分别对两种非对称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存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即经济扩张时效应要大于紧缩时期的效应;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存在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即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要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力,同时前者的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7.
张青 《海南金融》2012,(12):26-29
本文从经济周期角度出发,利用我国1991—2010年间经济状态指数、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及实际利率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冲击对我国经济状态指数变化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博览》2004,(1):4-4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回升期。从国内外条件看,仍有一定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9.
要通过启动内需而保增长,就必须有效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文通过多方面分析,指出当前在我国启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中应该更多地注重运用财政政策,慎用货币政策,并就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财税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